本书以“辑存中国法律史学论文著作目录,服务学界、方便读者”为编写宗旨,按论文目录、图书目录分别编写。书中收入19世纪末至2010年一百年来,在各种中文报刊、论文集上发表的中国法律史论文及公开出版的中国法律史图书目录计24100余条。本书编者力求做到“编目比较齐全、条目分类准确”,为中国法律史学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反映法史成果、方便查阅的工具书。
赵九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图书馆研究馆员。
杨一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
上册
论文目录
一 通论
(一)法律史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二)法律史学科及法史教材编写探讨
(三)法的起源
(四)中华法系研究
(五)各类法律文化研究
(六)法史比较研究
(七)法律史学与法制现代化
(八)中国法律史研究综述
二 中国古代法制史
(一)法制通史
(二)各代法制史
1.夏商周 上册
论文目录
一 通论
(一)法律史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二)法律史学科及法史教材编写探讨
(三)法的起源
(四)中华法系研究
(五)各类法律文化研究
(六)法史比较研究
(七)法律史学与法制现代化
(八)中国法律史研究综述
二 中国古代法制史
(一)法制通史
(二)各代法制史
1.夏商周
2.春秋战国秦
3.汉
4.三国两晋南北朝
5.隋唐五代
6.宋
7.西夏辽金元
8.明
9.清
三 中国近现代法制史
(一)法制通史
(二)近代各历史时期法制史
1.晚清
2.太平天国
3.北洋军阀和中华民国
4.革命根据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
下册
四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
(一)法律思想通史
(二)各代法律思想史
1.夏商周
2.春秋战国秦
3.汉
4.三国两晋南北朝
5.隋唐五代
6.宋
7.西夏辽金元
8.明
9.清
五 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史
(一)近代法律思想史
1.通论
2.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3.孙中山的法律思想
4.其他法律人物的法律思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思想史
1.通论
2.毛泽东的法律思想
3.董必武的法律思想
4.邓小平的法律思想
5.其他法律人物的法律思想
六 中国少数民族法律史
(一)综论
(二)分论
七 博士和硕士论文
(一)博士论文
(二)硕士论文
八 法律文献、著述评介
(一)法律文献评介
(二)著述评介
图书目录
一 著作译著
(一)综论
(二)中国法制史
1.通代
2.各代
(三)中国法律思想史
二 教材
(一)中国法制史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
三 法律文献及整理成果
四 工具书、案例选编
(一)工具书
(二)案例选编
多一份辛劳,少一份遗憾
——《百年中国法律史学论文著作目录》编后记
一、本书以“辑存中国法律史学论文著作目录,服务学界、方便读者”为编写宗旨,收入19世纪末至2010年100余年,在各种中文报刊、论文集发表的法史论文索引21000余条,公开出版的法史图书索引3100余条,二者共计24100余条。其中除少数为香港、台湾和外国学者的作品外,均为中国大陆学者的成果。
二、本书所收中国法律史学成果目录,按“论文目录”“图书目录”分别编写。根据百年来已发表的中国法律史学成果的内容和数量,“论文目录”分为“通论”“中国古代法制史”“中国近现代法制史”“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史”“中国少数民族法律史”“博士和硕士论文”“法律文献、著述评介”八部分编辑;“图书目录”按“著作译著”“教材”“法律文献及整理成果”“工具书、案例选编”四部分编辑。每一部分又按照成果的内容、类型和便于读者查阅的原则分类编写。
三、本书中“中国古代法制史”“中国近现代法制史”“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史”四个部分的目录,均以朝代为序编排。凡论述两个或几个朝代法史的论文,编入后面一个朝代,如论述明清法史的成果编入清代。对于论述法律通史或涉及多个朝代法史的论文,编入“法制通史”或“法律思想通史”。我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的转型始于清末,有关论述晚清法史的成果编入近代。
四、本书各部分中的目录,以论文发表时间、刊物期次及图书出版时间的先后为序编排。
五、本书中每条目包含的信息分别为:1.报刊和论文集发表的论文:论文名称、作者、报刊名称、期次和出版时间(如为论文集,则标明出版社及出版时间);2.博士和硕士论文:论文名称、作者、导师、专业、学校、毕业时间。博士后出站报告编入“博士论文”类,并标明成果形成时间;3.法史图书:书名、作者(编者、整理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六、因篇幅所限,本书未收录有关论述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史方面的成果。在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成果方面,主要辑录了探讨民族法的起源、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方面有创见的作品。关于法史图书索引,本书只限于收入专门性的法史成果,对于其中虽含有法史专章或相关内容的非法史类著作,以及以影印形式出版的各类古籍丛刊中的法律文献,均未收入。
七、凡论文标题有明显错字者,收入本书时予以改正。若同一作者论文的署名,在不同刊物发表或转载时姓名音同字不同,收入本书时照录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