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第二分册
定 价:188 元
丛书名: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 作者:叶叔华主编
- 出版时间:2014/7/1
- ISBN:9787030405029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N12
- 页码:59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本书为《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第二分册,收入了约60位天文学家传记,讲述了他们成长经历、取得的学术成就以及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在卷首简要介绍了20世纪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卷末附20世纪天文学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互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天文学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第二分册)》以学术成就为重点,着力勾画出这些天文学家研究路径的变迁和学术生涯的沉浮,力求对天文学家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教师有所镜鉴,对爱好天文学的大中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帮助和启迪。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天文学起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对时间和方位的需要。从原始社会、游牧社会到农耕社会,逐渐发展了季节和历象,颁布历法,又往往是统治权威的象征。各个文明古国都建有天文观象台,由此引申的对天象奥秘、对浩瀚宇宙的探究,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宇宙大爆炸及其演化,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星系和恒星的结构与演化,黑洞的奥秘,太阳系探测,系外行星的探索,已经成为天文学与物理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并且推动了各方面的技术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过辉煌的历史。天象记录的完整与丰富,为世界之最,观测仪器之精巧,历法推算之精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骄傲。明朝开始,天文历算只许官办,严禁民间私习,使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戛然而止。直到明末,外国传教士从历法改革带来西洋天文学,才有了转机。以后几经起伏,晚清的洋务运动带动了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早年留学欧美的天文学者,回国创建了中国天文学会、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并且建立了紫金山天文台等天文研究和教育机构,中国的天文学才有了生机。随后抗战爆发,人员与设备迁到大西南,跋涉几千里,颠沛流离,抗战胜利后,才又回迁重建。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的大地测量工作推动了天文时间的发展,人造卫星上天带动了天体力学应用和人卫观测网的建设,而天文学的整体发展,即随着不同时期各种政治运动而时起时伏。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中国的天文事业,国际交流蓬勃,学科均衡发展,特别是当代主流的天体物理学,更是活力进发,引领全局。随着国力增强,一批创新的天文观测设施,如LAMOST、FAST、南极天文台等,都酝酿于20世纪之末,在21世纪之初逐步成真。以探月开始的太阳系探测,从计划推动到实际参与,都有天文界同人的努力。酝酿已久的中国天文卫星,也正在排队待放。更令人鼓舞的是2012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开幕式中莅临致辞,给中国天文界同人鼓励与鞭策。回首昔年之艰,深庆今日之盛,瞻望前景,繁花似锦,备感欣庆。
本卷以个人传记的形式介绍一些中国及华裔天文学家对天文所做的贡献,并且回顾20世纪中国天文发展历程,以供读者有一个整体图像,希望能使读者从整体上了解天文学在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并以史为鉴,继续前进。
本书的人传天文学者名单是经天文学卷编委会讨论后、通过投票决定的。人传者的传记由本人或其他天文学家或知情人撰写,每一篇传记皆由作者负责。有部分入传人在目前还找不到撰稿人,或者入传人本人目前不愿意发表其传记,只好暂付阙如,留待以后补充。本书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也同样有待以后再版时逐步加以弥补和改进。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天文学卷》编委会
叶叔华
2013年7月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钱伟长 (i) .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天文学卷》前言…………叶叔华(iii )
20世纪中国天文学 ………………………………………………………………(1)
20世纪中国知名天文学家………………………………………………………(59 )
李德培(1933 ~ )……………………………………………………………(61 )
黄润乾(1933 ~2013)………………………………………………………(71 )
黄 磷(1934 ~ )……………………………………………………………(81 )
吴守贤(1934 ~ )……………………………………………………………(95 )
薄树人(1934 ~1997)………………………………………………………(104 )
钱志瀚(1935 ~ )……………………………………………………………(114 )
张和祺(1935 ~ )……………………………………………………………(123 )
林元章(1935 ~ )……………………………………………………………(134 )
李宗伟(1935 ~ )……………………………………………………………(148 )
张培瑜(1935 ~ )……………………………………………………………(157 )
何妙福(1935 ~ )……………………………………………………………(173 )
吴鑫基(1935 ~ )……………………………………………………………(183 )
冯和生(1935 ~ )……………………………………………………………(197 )
李东明(1935 ~ )……………………………………………………………(207 )
尤建圻(1936 ~ )……………………………………………………………(216 )
苏定强(1936 ~ )……………………………………………………………(228 )
李启斌(1936 ~2003) ………………………………………………………(244 )
刘 林(1936 ~ )……………………………………………………………(254 )
蒋世仰(1936 ~ )……………………………………………………………(262 )
乔国俊(1936 ~ )……………………………………………………………(275 )
王兰娟(1936 ~ )……………………………………………………………(281 )
孙义燧(1936 ~ )……………………………………………………………(289 )
尤峻汉(1937 ~ )……………………………………………………………(301 )
胡景耀(1937 ~ )……………………………………………………………(314 )
汪珍如(1937 ~ )……………………………………………………………(323 )
冒 蔚(1937 ~ )……………………………………………………………(327 )
金文敬(1937 ~ )……………………………………………………………(338 )
王亚男(1937 ~ )……………………………………………………………(346 )
傅其骏(1938 ~ )……………………………………………………………(354 )
艾国祥(1938 ~ )……………………………………………………………(366 )
何香涛(1938 ~ )……………………………………………………………(379 )
周又元(1938 ~ )……………………………………………………………(394 )
方 成(1938 ~ )……………………………………………………………(403 )
张家铝(1938 ~ )……………………………………………………………(413 )
张柏荣(1938 ~2012)………………………………………………………(424 )
朱能鸿(1939 ~ )……………………………………………………………(434 )
黄天衣(1939 ~ )……………………………………………………………(447 )
许敖敖(1940 ~ )……………………………………………………………(457 )
邹振隆(1940 ~ )……………………………………………………………(465 )
吴连大(1941 ~ )……………………………………………………………(473 )
程福臻(1942 ~ )……………………………………………………………(480 )
李济生(1943 ~ )……………………………………………………………(489 )
徐遐生(1943 ~ )……………………………………………………………(500 )
汪景琇(1944 ~ )……………………………………………………………(504 )
南仁东(1945 ~ )……………………………………………………………(517 )
鲁国镛(1947 ~ )……………………………………………………………(527 )
王 宜(1949 ~ )……………………………………………………………(541 )
崔向群(1951 ~ )……………………………………………………………(555 )
韩金林(1965 ~ )……………………………………………………………(565 )
20世纪中国天文学大事记………………………………………………………(571 )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年动乱”严重破坏了科学研究环境,造成了人才断档和与国际发展潮流的隔绝。1977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制定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我国天文界各单位代表60余人,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协商安排,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1978~1985年的天文学科发展规划决定从基础做起,考虑的焦点是人员和设备问题。解决人才问题的重要部署之一是有计划地派遣天文各分支骨干力量到欧美进修一二年。从1979年开始,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与欧美以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高层次互访很快沟通了中国天文学国际发展的渠道。从1977年到1981年,中国科学院与联邦德国、法、英、意、瑞典、美、日、荷等国家科学团体陆续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人员交流项目。从1978年起国家开始公费选派学校师资去欧美发达国家进修,天文专业涉及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15%。到80年代初期,很多当时的中年天文学家经过出国进修,使自己的专业研究与国际衔接,加上一批带着课题奋斗在设备研制的实测天文学家,中国天文研究的面已逐渐在各个不同分支学科前沿上展开。天文师资力量的出国进修对天文教育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天文研究人才出国进修,对推动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缩短与国际上先进国家在天文学研究领域的差距,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绶琯,2003)。
1960年2月5日,由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执行委员会接纳台湾为正式会员,中国天文学会因此退出了IAU及其所属委员会,与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和交往被迫中断。六七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使中国科学受到了很大冲击和破坏,许多科学家被“靠边站”,成了批判对象,与国际社会的交往几乎不可能。197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国开始恢复正常的科学研究,新的国际交往也随之展开,中国天文学界开始了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互访活动。1972年王绶琯赴瑞士参加国际会议,同年美籍华人天文学家林家翘、范章云到中国访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发展步人正轨,中国与世界进行科学对话与交往的大门进一步敞开,科学文化的国际交流迅速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