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属于时间人格(time personality)的范畴,不仅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基本时间维度,还包括认知、情绪、行动或行为倾向等内容。在个体所经历的时间事件中,有些时间事件可能是情境性的,属于状态性时间洞察力,而另一些时间事件可能是相对持久的,属于特质性时间洞察力;后者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属于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心理研究新锐点丛书: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研究》基于心理学研究视角,以实证结果论证了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的理论构想;编制了青少年时间洞察力量表;检验了时间洞察力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用实验法验证了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的心理加工特点;并探讨了个体或群体在时间洞察力上的共性与个性以及时间洞察力的特点、形成机制和规律。从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四个层面对青少年时间洞察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可供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各领域时间研究者参考使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序
时间无处不在,但心理时间不同于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可分为时间认知和时间人格,它不仅是基本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个体在时间上的人格差异即时间人格(time personali—ty)。时间人格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多重结构、具有多种不同功能的概念;其中,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就是一种重要的时间人格特征。时间洞察力也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框架,还包括认知、情绪、行动或行为倾向等内容。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从时间历程上分析,时间洞察力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基本维度;从性质上看,在个体过去、现在所经历的时间事件中,有些时间事件可能是情境性的,属于状态时间洞察力,而另一些时间事件可能是相对持久的,属于特质时间洞察力;后者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属于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近年来,西方研究者也倾向于把时间洞察力作为整体性概念来理解。例如,Zim-bardo等认为,时间洞察力表示个体与心理过去、心理现在和心理未来相联系的方式;是个体下意识或自动化地把自身的经验流划分为未来、现在和过去三种心理时间结构的过程,是对动机、情绪、认知和社会过程的整合。
时间洞察力作为一种个体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稳定差异上,对人的行为、思想、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个人的事业、成功的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对健康长寿都有重要影响。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长寿,这里我想就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人比过去、现在时间洞察力的人更健康、更长寿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高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更珍爱健康,有更多的健康行为,例如,坚持体育锻炼,吃健康的食品,开车系安全带,定期体检(包括血糖血脂检查、乳腺癌检测和子宫颈切片检查等)。高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人有许多未来的追求,他们希望自己活得健康、更加长久,因而不大会做危及自身健康的事情,例如,吸毒、吸烟、饮酒、风险驾车、危险性的体育活动,以及与人吵架斗殴等。也有人认为,有些“高未来时间洞察力者”以牺牲睡眠、娱乐及与家人、朋友的聚会换取工作上的成就,其实他们并不是未来时间洞察力者,而是高现在时间洞察力者。时间人格,特别是时间洞察力对人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很值得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者深入地研究。
《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研究》这部著作既是作者对其之前时间洞察力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是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6CZX024;结项号:20130584)的优秀结项成果。作者基于心理学的视角,从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四个层面,对青少年时间洞察力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对时间洞察力的结构、功能、性质和机制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是国内全面研究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的首次尝试。这部著作不仅探讨了正常环境下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的个性和共性及其形成机制和规律,还对地震灾区极端环境下青少年时间洞察力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模式进行了研究,对于时间洞察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相信这部著作能为我国相关领域的时间研究、时间心理学和时间人格研究提供参考。
是为序。
黄希庭 谨识
2014年6月于西南大学
(一)Zimbardo时间洞察力问卷
Zimbardo时间洞察力问卷(Zimbardo和Boyd,1999),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Zimbardo等编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并在多个国家进行了跨文化验证。该问卷包括5个维度:过去消极、现在享乐、未来、过去积极和现在宿命,通过56个项目进行测量。“过去消极”反映了一种对过去的消极看法,例如,“我总是想起过去发生的坏事情”,“我总是想起生活中被我错过的好事情”。“过去积极”反映了对过去所持的一种温暖、富有感情的态度,例如,“熟悉的童年画面、声音和气味常常能勾起我美好的回忆”,“回忆过去让我感到快乐”。“现在享乐”反映了一种对时间和生活享乐的、冒险的态度,表明不怎么关注未来的现在取向,例如,“我认为与朋友聚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时,我常常会忘记时间”。“现在宿命”反映了一种对未来和生活所持的宿命的、无助的和毫无希望的态度,例如“由于世事变化无常,因此无法规划未来”,“我的生活道路受制于某些我无法控制的力量”。“未来”是一种对未来的一般取向,例如,“我想完成某件事时,会设立目标并考虑达到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晚上玩耍之前,我会做完明天要截止的事情,以及其他必要的工作”。
(二)青少年时间洞察力量表
青少年时间洞察力量表(Adolescent Time Perspective Inverltory,ATPI)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大维度(罗婷婷等,2011)。过去维度有22个题目,包含过去情感体验、过去经验教训、过去评价、过去时间观念4个因素。现在维度有23个题目,包含现在情感体验、把握现在、自我决策、自我监控、现在享乐5个因素。未来维度有24个题目,包含未来情感体验、计划未来、态度信念、未来宿命4个因素。该量表基于中国青少年样本进行编制,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具体量表见第四章。
将实验法用于时间洞察力研究的难度很大,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项研究。郑涌和黄希庭(2000)采用画圆测验和完成句子测验,配合时间标定作业,对大学生的时间透视作了探讨,初步揭示了建立在时间体验与自我概念的整合基础上的时间透视的心理结构方式。郑涌和黄希庭(2000)的另一项研究,以24个人格形容词为材料,曾借鉴有关自我图式的研究方法,用积极词和消极词让被试对照自己作“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与“将来的我”的三择一式的迫选反映,对时间洞察力进行考察。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前文(郑涌和黄希庭,2000)的研究结论,即不同状态下的被试在时间透视的广度、方向及关联性等心理结构特征上存在差异,而且表明了整合自我信息的不同的功能机制。吕厚超和黄希庭(2008)通过实验考察了过去定向者认知加工的特点,结果表明,高过去定向的个体对有关自我的过去信息加工深度深,能产生较好的回忆;并倾向于优先加工与自我有关的消极信息。过去定向者的认知加工具有类似于自我图式的性质。另一项实验研究(吕厚超和黄希庭,2008)考察了过去情绪体验对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正面情绪体验者倾向于高自尊,过去负面情绪体验者倾向于低自尊。对于高自尊词的回忆量,正面情绪组显著高于负面情绪组;对于低自尊词的回忆量,正面情绪组显著低于负面情绪组。在正面情绪组,高自尊词的回忆量显著高于低自尊词的回忆量;在负面情绪组,高自尊词的回忆量与低自尊词的回忆量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国内外鲜有采用实验法的研究报告。
总之,现在对时间洞察力的测量多采用问卷法或量表法,很少使用投射技术对时间洞察力进行测量。但是,一些研究者在测量方法上也曾作过有益探索,例如,黄希庭等使用7个时间单位和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40个时间修饰词作经验赋值(黄希庭,1994;黄希庭等,1998),虽然考察的仍然是时间洞察力的认知成分,但在方法上是一种创新,且更能揭示时间经验的模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