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柵、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
岭南文化体系·前言
一、潮汕民居建筑的自然环境及形成历
二、潮汕民居营造的文化渊源
三、聚集各式民居的乡村聚落
四、潮汕民居建筑的形态样式
(一)各式民居
(二)宗族祠堂
(三)书斋、庭园
五、潮汕民居营造的习俗和传统
六、潮汕民居建筑的构造特征
(一)厚重朴实的版筑夯土墙
(二)排列有序的建筑构架
(三)硬朗刚性的硬山屋顶
(四)山墙与五行墙头
(五)多姿多彩的门户
(六)各式窗户
(七)天井与采光通风
(八)地坪
(九)厅堂与过白
七、潮汕民居建筑装饰
八、潮汕民居建筑实例
(一)府第与大厝
(二)宗祠
(三)村寨、土楼
参考文献
后记
从莼园走出去的饶宗颐老先生被人们称为“北钱南饶”(北有钱钟书,南有饶宗颐)与“北季南饶”(北季指季羡林),是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字固庵,号选堂。1917年8月9日出生于潮安县,饶家当时既是潮州望族也是当地首富。父亲饶锷当年也是饱学之士,深厚的家学渊源,熏陶出了一个天才少年。饶宗颐6岁开始学书法绘图;8岁就读于潮州城南书院;9岁时已能阅读《通鉴纲目》、《纪事本末》等古籍;10岁便能诵《史记》,历阅佛典经史和古代诗词曲赋;11岁师从画家杨械学习绘图山水、花鸟及宋人行草,名家法帖;16岁时,就已出口成章、技惊四座了。莼园“画中游”的廊门两侧的对联“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就是饶宗颐12岁时写的。
16岁时,他父亲饶锷去世,倾注饶锷一生心血的巨著《潮州艺文志》尚未完成,17岁的饶宗颐毅然接过了父亲未竟之事业,旁征博引,拾佚钩沉,完成了长达五十六万字的巨著《潮州艺文志》。饶宗颐20岁时被中山大学聘为研究员,当时国难当头,日军南侵,中山大学迁往云南。在去云南的路上,饶宗颐大病一场,只得停下来在香港治病。他的才华被当时在香港的著名学者王云立和叶恭绰看中,没过多久,饶宗颐被香港聘为中文系教授。从此,饶宗颐到了一个新的知识天地,根据饶老自己的归纳,其著述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书画”等八大门类。此外,他在音乐、文学、宗教、语言文学等领域也卓有建树,笔耕七十多年,著有三千万言。他懂八种文字,其中包括被当地人视为天书的巴比伦古文和印度梵文,成为著作等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早在1998年7月1日,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就获得了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2006年潮州政府为表彰乡贤,将原有的饶宗颐学术馆扩建成一座颇具潮汕特色的园林——颐园,作为饶老九十大寿的贺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