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有如下几点努力方向或基本思路:
主旨上,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现代儿童发展观为逻辑起点,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为实践背景,以当代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整体为研究对象,构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并注重理论的实践转化和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
结构上,力图打破教育学旧的四大板块理论体系(即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大部分),建立新的理论思路,按照总-分-总的逻辑,从基本原理的层面探讨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制度、主体、内容、过程、生态等问题,尽量减少与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等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
内容上,注意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国内外不同教育思想流派和实践模式的介绍分析,重视吸收世界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
表达上,语言叙述尽量生动活泼,文字信息量丰富又不失简易,努力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在进行理论阐述的同时,注意穿插一些新的材料(图表、图片等)或实例予以佐证、说明。
立意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兼顾教材的“导学”与“导教”功能,注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告诉学生基本的教育概念和原理,更要启发学生的教育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自我选择的能力和习惯。
根据上述思路,本书在写作体例上也做了一些变革尝试,试图凸显大学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每章由“材料研读”、“思考与讨论”、“正文”、“本章小结”、“拓展阅读”、“实践与探索”等几个部分组成。
“材料研读”,旨在通过选择一个或几个能反映本章主题的典型性案例或材料供学生阅读,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考与讨论”,主要是通过前面材料的导引,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本章试图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主题。
“正文”,是每章的主体部分,包括基本概念的提炼和诠释、不同理论流派观点的介绍和评析、基本矛盾或问题的揭示和处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与解决等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强调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本章小结”,既是针对前面设计的问题,给出基本的观点和结论,也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或精华的提炼,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
“拓展阅读”,列出一些与本章相关的经典文献,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深入研究。
“实践与探索”,不是一般性复习思考题的罗列,而是在本章已有材料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课题,或设计一些可行的实践活动主题,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化和理论的实践转化。
当代社会正在步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时代,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的变化,许多教育概念、观念和理念需要重新认识,学校教育的功能和性质需要重新厘定。同时,教育学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裂变”,由单一学科变成教育学科群,许多教育问题的研究不断扩大、细化、深入,教育学需要梳理、重聚、整合并吸收已有分支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重构学科立场和体系结构。而且,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教师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教师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更新和重建,传统师范教育的教育学科课程体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概论、教师口语、学科教学论)必将打破,“教育学”课程的目标、性质、功能需要重新定位。
教材编写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的培养目标问题。根据教育工作的创造特性,作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课程的首要价值在于培养“思维者”而不是“技术工”,即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和领悟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原理,形成科学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从而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教育学教材就是纯粹理论化的文本,这里也没有任何贬低技能、方法训练与掌握的价值的意思,只是任何知识和技能只有在正确的价值指向和思维方式的导引下,才能真正发挥其正向功能。
基于这种认识,结合上述背景的分析,我们确立了如下几点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努力方向或基本思路:
主旨上,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现代儿童发展观为逻辑起点,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为实践背景,以当代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整体为研究对象,构建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并注重理论的实践转化和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探讨。
结构上,力图打破教育学旧的四大板块理论体系(即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大部分),建立新的理论思路,按照总-分-总的逻辑,从基本原理的层面探讨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制度、主体、内容、过程、生态等问题,尽量减少与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等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
内容上,注意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国内外不同教育思想流派和实践模式的介绍分析,重视吸收世界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
表达上,语言叙述尽量生动活泼,文字信息量丰富又不失简易,努力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在进行理论阐述的同时,注意穿插一些新的材料(图表、图片等)或实例予以佐证、说明。
立意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兼顾教材的“导学”与“导教”功能,注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告诉学生基本的教育概念和原理,更要启发学生的教育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自我选择的能力和习惯。
根据上述思路,本书在写作体例上也做了一些变革尝试,试图凸显大学教学过程的探究性。每章由“材料研读”、“思考与讨论”、“正文”、“本章小结”、“拓展阅读”、“实践与探索”等几个部分组成。
“材料研读”,旨在通过选择一个或几个能反映本章主题的典型性案例或材料供学生阅读,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考与讨论”,主要是通过前面材料的导引,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本章试图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与讨论的主题。
“正文”,是每章的主体部分,包括基本概念的提炼和诠释、不同理论流派观点的介绍和评析、基本矛盾或问题的揭示和处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与解决等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强调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本章小结”,既是针对前面设计的问题,给出基本的观点和结论,也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或精华的提炼,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
“拓展阅读”,列出一些与本章相关的经典文献,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深入研究。
“实践与探索”,不是一般性复习思考题的罗列,而是在本章已有材料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课题,或设计一些可行的实践活动主题,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化和理论的实践转化。
本书是湖北大学、江汉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院校11位教师共同努力、友好协作的见证,是各位编者辛勤劳作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由曹树真、韩冰清担任主编,杨旸、吕素珍、芦苇担任副主编。曹树真负责总体设计、编制提纲和统稿定稿,对各章均作了一定的修改、删减或增补;韩冰清、杨旸、吕素珍、芦苇协助审稿、统稿。各章的人员分工如下:第一章由韩冰清撰写;第二章由吴中齐撰写;第三章由吕素珍撰写;第四章由刘军撰写;第五章由马勇撰写;第六章由向葵花撰写;第七章由芦苇撰写;第八章由张炜撰写;第九章由黄平撰写;第十章由杨旸撰写;第十一章由曹树真撰写。湖北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梁军、尹慧、方娇在资料收集、文字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书的内容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吸纳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尽管我们秉持着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精力、时间的限制和视野、水平的局限,加上编者之间的立场和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缺憾、纰漏或错讹。为此,敬请各位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将不胜感激!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价值
第一节 教育学的问题与性质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价值与学习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分期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教育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结构
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
第四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第七章 教育主体
第一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
第二节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
第三节 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
第四节 师生关系
第八章 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
第二节 教育内容的构成
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
第九章 教育过程
第一节 教育过程概述
第二节 教育过程结构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实践模型与策略
第十章 教育生态
第一节 教育生态与教育生态观
第二节 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性
第三节 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第十一章 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研究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第四节 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