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原来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成为现在这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增广贤文》中的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等。《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并不排斥儒家思想。正是由于包含的思想庞杂,使得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该书也就具有了阅读的广泛性。《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编选而成,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到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合,同时它的语句通顺易懂。但它的中心依然是讲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声律启蒙》是儿童学习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它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相对于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声律启蒙》更有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格言联璧》是清代学者山阴金先生所编,按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骨架,收集跟这些内容的有关的至理名言,按人们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到国家,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格言联璧》一书条理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作者的目的在于用前人的至理格言来启迪孩童,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它可以说是一本人生指南,其成书问世后便为宫廷收藏,流传民间,甚至传到海外,成为影响深远、历久弥新的蒙学读本。总之,这些书在教育孩子成长、帮助孩子掌握民族文化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有不少内容对成人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们是老少皆宜的读物。本书把它们编选到一起,目就是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更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中更好的领悟到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
《增广贤文》、《声律启蒙》、《格言联璧》是传承千古的经典作品.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增广贤文》是一种训示启蒙读物,吸收了中国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和古圣先贤的名言佳句。《声律启蒙》对学习诗词韵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格言联璧》是我国清代金缨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它凝结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金缨先生对高尚人格的景仰。它们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十五、咸
清对浊,苦对咸。一启对三缄④。
烟蓑对雨笠,月榜对风帆。
莺观皖②,燕呢喃。柳杞对松杉。
情深悲素扇③,泪痛湿青衫④。
汉室既能分四姓⑤,周朝何用叛三监⑥。
破的而探牛心,豪矜王济④;
竖竿以挂犊鼻,贫笑阮咸⑧。
注释
①三缄:《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日:‘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②观院:形容声音清和圆转。《诗经·邶风,凯风》:“睨皖黄鸟,载好其音。”
③素扇:汉成帝宫人班婕妤《怨歌行》诗:“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终断绝。”
④青衫:白居易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诗云:“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⑤四姓:东汉外戚樊、郭、阴、马四姓。《后汉书·明帝纪》:“是岁,大有年。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
⑥三监:周武王使三叔即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于纣子武庚之国,三叔反助武庚以叛周。《毛诗正义·邶鄘卫风谱》孔颖达疏:“《古文尚书·蔡仲之.命》日:‘准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则以管、蔡、霍三叔为三监明矣。”
⑦破的:《晋书·王济传》:“王恺以帝舅奢豪,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济请以钱千万与牛对射而赌之。恺亦自恃其能,令济先射。一发破的,因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而至,一割便去。”
⑧竖竿:《晋书·阮咸传》载,阮咸字仲容,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灿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日:‘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能对否,圣对贤。卫罐对浑城④。
雀罗对鱼网,翠蹴对苍崖②。
红罗帐,白布衫。笔格对书函。
蕊香蜂竞采,泥软燕争衔。
凶孽誓清闻祖逖③,王家能父有巫咸④。
溪叟新居,渔舍清幽临水岸;
山僧久隐,梵宫寂寞倚云岩。
注释
①卫瓘:字伯玉,晋尚书令,善草书。浑珹:唐人,年十一善骑射,官至尚书同平章事。
②(山献)(yǎn):大小成两截的山。
③誓清:《晋书·祖逖传》:“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日:‘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④巫咸:传说中的神巫。《姓氏谱》:“咸山,西夏县人,学术之士,为商大戊相。”
……
P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