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生版古典名著点读系列:点读《西厢记·牡丹亭》
定 价:19.8 元
丛书名:学生版点读古典名著系列
- 作者:邓凌原 主编
- 出版时间:2014/8/1
- ISBN:9787549557219
-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07.37
- 页码:37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点读古典名著系列:点读<西厢记·牡丹亭>(学生版 2014)》包括《西厢记》和《牡丹亭》两部著作。
《西厢记》里的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与青年书生张君瑞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虽然礼法紧缚,严母阻拦,但二人却始终心意相通,最后,张生考中状元,夫妻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里的闺阁少女杜丽娘梦见了多情书生柳梦梅,并因梦成痴,由生入死。三年后,柳梦梅前往临安赴试,路过杜丽娘墓地,与其幽魂相会,掘坟复生,私自结合。最后在皇帝的亲自主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全家团圆。
【良辰美景第一幕】张生惊艳
【良辰美景第二幕】莺莺酬韵
【良辰美景第三幕】张生退贼
【良辰美景第四幕】夫人赖婚
【良辰美景第五幕】张生琴挑
【良辰美景第六幕】莺莺赖简
【良辰美景第七幕】夫人拷红
【良辰美景第八幕】长亭送别
【良辰美景第九幕】郑恒争配
【良辰美景第十幕】张生荣归
【良辰美景第十一幕】杜宝训女
【良辰美景第十二幕】丽娘读《诗》
【良辰美景第十三幕】游园惊梦
【良辰美景第十四幕】丹青自描
【良辰美景第十五幕】丽娘魂归 【良辰美景第一幕】张生惊艳
【良辰美景第二幕】莺莺酬韵
【良辰美景第三幕】张生退贼
【良辰美景第四幕】夫人赖婚
【良辰美景第五幕】张生琴挑
【良辰美景第六幕】莺莺赖简
【良辰美景第七幕】夫人拷红
【良辰美景第八幕】长亭送别
【良辰美景第九幕】郑恒争配
【良辰美景第十幕】张生荣归
【良辰美景第十一幕】杜宝训女
【良辰美景第十二幕】丽娘读《诗》
【良辰美景第十三幕】游园惊梦
【良辰美景第十四幕】丹青自描
【良辰美景第十五幕】丽娘魂归
【良辰美景第十六幕】柳生遇难
【良辰美景第十七幕】偶拾春容
【良辰美景第十八幕】初次相逢
【良辰美景第十九幕】冥誓定情
【良辰美景第二十幕】丽娘回生
【良辰美景第二十一幕】私逃临安
【良辰美景第二十二幕】误听真相
【良辰美景第二十三幕】母女重逢
【良辰美景第二十四幕】拷打柳生
【良辰美景第二十五幕】御前团圆
人物图像|杜丽娘魂魄——大胆直接,勇于表达
如果说深闺少女杜丽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她的矜持、沉稳、执著与痴情,那么魂魄杜丽娘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却是大胆直接、勇于反抗、敢于献身。这是杜丽娘性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杜丽娘,已经经历了生与死,并敢于在阎罗王面前据理力争。她不再是那个柔弱文静、情窦初开的闺阁少女,她的感情变得炽热而强烈。因此,当她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后,便大胆表露心事并以身相许。这种与封建伦理道德背道而驰的做法,是杜丽娘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的体现,是“惰”对“理”的蔑视与胜利。
名著背后|人鬼幽会与宗教思想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用浪漫的笔调描绘出一幅人鬼幽会的场景并以此高举“至情”的旗帜,借以反抗封建伦理道德。
这种“至情”的观点源自明代的泰州学派并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但是从《牡丹亭》大量描绘的人鬼幽会、花神现身、阎罗冥判等情节中,读者不难发现,汤显祖的思想中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
一开始,汤显祖受到的是传统的儒学教育,儒家的“仁”“孝”观念,使他形成了“贵生”的主张,在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中,珍重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观点无处不在。但很快,道家的“无为而治”“自然之道”也为汤显祖所接受。他肯定人的情欲,追求逍遥而任情的人生状态,因此,他为柳梦梅和杜丽娘设计了一场梦中幽会。在汤显祖看来,梦就是人的本性,是杜丽娘内心深处本能欲望的体现,是自然之境而非人为之。
汤显祖还和当时的禅宗佛学家达观和尚有着多年的神交;他的启蒙老师徐良傅虽然身为理学名臣,也深受佛家的影响;汤显祖的授业恩师罗汝芳更是深通神仙吐纳之法,这一切与佛有关的渊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汤显祖的哲学思想。汤显祖描绘的人鬼幽会、起死回生的场景,显然是吸收了佛教轮回说与民间鬼神传说的内容。
在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中,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已经完整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构成了汤显祖的“至情”理论,构成了他“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高境界。
名著背后|《牡丹亭》闺中怨女的知音书
《牡丹亭》问世后,立刻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当时的文献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在汤显祖的粉丝中,有一大批青年女性读者,她们的一生深受《牡丹亭》的影响。
如娄江女子俞二娘,在阅读《牡丹亭》后,层层批注,字字细读,不仅深有所感,最后自伤身世,17岁时悲愤而亡。后来,汤显祖从朋友那里得到俞二娘的批注本,十分惋惜这个英年早逝的痴情女子,写下了《哭娄江女子二首有序》的悼诗,其中一首写道:“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