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中国文化最经典之书,是中国人的圣经,此版本是著名国学家、净空法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作者参照众多注本,参以己意,还原经典的本意,寄寓作者高远的文化理想,是阅读论语的经典之作。
影响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经典之书,中国人的圣经,不读此书不了解中国文化,著名国学家净空法师老师李炳南评注
李炳南,名艳,字炳南,号雪庐,法名德明,别署雪庐、雪叟。山东济南人,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庚寅腊月七日生。父寿村公,世居济南城内卷门巷,好善乐施,教有义方。李炳南自幼聪颖好学,诸经子史,循次读诵,善诗,能奏笛,好剑术,兼治岐黄之术,无不精妙。他在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 他一生著述颇多,有儒佛、医学等近三百种手卷。由其门人辑录成《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刊行于世。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学而第一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学、觉也。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第一章。子,古时男子之美称,此称孔夫子。研究任何学问,首须明其作用。前清人学《论语》,用于科举考试,吾人今日用于复兴文化。天地人号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学即是学作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弟。《孝经》说孝甚详,简言之,普通人尽孝,其始为养父母之身,进而顺父母之心。他如求学必勤,战阵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为。孝弟之人处社会,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则必不好作乱,社会由此安宁。
务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则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谓根本,孝弟是也。
【雪公讲义】
【按】
此段经文,列于《学而》之次者。据《史记》及唐宋诸儒之说,均谓有若之言似夫子,曾立而师之,故成书者尊之。此以人而言也。又有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故次列之。此以事而言也。
因上二说,引起诸多异议。有谓起句“其为人也孝弟”,结句谓“孝弟为仁之本”,终属未通。遂有多人各本考据,谓“仁、人”古通,仁当人解,于义为长。简举各说如后,而主仁者仍守不变。
【考证】
陈善《扪虱新语》,王恕《石渠意见》,《焦氏笔乘》:“何比部语予……”,朱彬《经传考证》,刘氏《正义》,宋氏翔凤《郑注辑本》等,余难备举,皆引据以此处之“仁”当作人。宋儒本好更张,独此处仁字照旧未改。但程叔子谓性中有仁,何尝有孝弟来。谢显道谓孝弟非仁。陆子静直斥有子之言为支离。王伯安谓仁只求于心,不必求诸父兄事物等说。未免门户纷争,几不似注经,而似辟经矣。
【按】
仁人古同,典籍确有。然与此段经文,仍难圆融。何以不“其为人也孝弟”句,亦用仁字。一段文理,而用古今两字,例不多见。
【考证】
邢《疏》,此章言孝弟之行也。《揅经室集》云:孔子道在《孝经》,有子此章实通澈本源之论,其列于首篇次章宜也。又孙诒仲曰:仁之发见,其切近而精实者,莫先于孝弟。陈天祥《四书辨疑》云:《孟子》言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与此章义同。盖皆示人以治国平天下之要端也。
【按】
愚于此段经文,惑于群言,数十年不解,近汇所研,妄有所采,以孙陈二氏之说,深得于心。再依各经之文,以作训言,略述拙见。
此章似承《学而》所来。学者何,内明德格致诚正,外新民修齐治平。内为体而外为用。内体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学,既是仁学,故处心行事,无不是仁。《礼?大学》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鲜犯上、家齐也。不好作乱、国治也。《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此言修齐治平之学,皆依仁而兴起。
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实之,考证列后。君子务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则道立。言其所学而有立,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孝弟为仁之本。说文仁为人与人加厚之义。中庸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行仁以孝弟为本,以孝弟为大也。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学,而统论孔子之崇仁,故次列之。全章文从字顺,原始要终,非专言孝弟,更不独专尊有子也。
【考证】
《揅经室集?论仁篇》:此四句乃孔子语。而本立道生一句,又古逸诗也。虽汉人引《论语》往往皆以为孔子之言,但刘向明以此上二句为孔子之言。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此章谓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鲜仁之人,难与共事。
巧言,善于辞令。令色,以容貌悦人。仁由本性而来。《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治国平天下,必须明性。性难明,必须学道。道仍难明,遂讲德。德犹难明,遂讲仁。仁,二人,人与人相处,须讲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既少,与言道德更难。学仁者多于此处省之。经文:“鲜矣仁。”鲜仁,是少仁。古注或说为无仁,则非经义。
【雪公讲义】
【考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举四端。以其为言与色,可为取法者。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曲礼》曰:俨若思,安定辞。
又曰:礼不妄悦人,不辞费。
【按】
此四端皆言色之诚中形外,于人信而不欺。仁者人也,故不害仁,自无巧言令色之弊。再此章提出鲜仁之人,正与前章崇仁互映,或编者类聚有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参读森,舆,骖也,参亦可读骖。孔子尝曰:“参也鲁。”然勤能补拙,人一能之己百之。夫子之道,终由曾子一以贯之。
此章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全力也。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传习,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习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传不习乎之习字,与前章学而时习相映。忠信是学习之要点。
【雪公讲义】
【考证】
《礼?大学》篇: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本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按】
道德仁义礼乐,以及修齐治平诸端,均须以忠信为主施行之。具此笃纯始得其成。学亦如之。仍与崇仁求学互映。至“日”字、“三”字,各注纷然,要在省身,余不拘泥求异。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此说国家大事。道,包咸注作治字讲。乘,音胜,兵车也。古时能出千辆兵车,谓之大国。治大国有五种要道。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所求之学有其先后。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于艺也。
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出则弟。弟亦作悌。读替音,又读第音。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弟道。皇《疏》:“善兄为悌。”邢《疏》:“弟,顺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是谓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于己者是为出则弟。
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竹氏《会笺》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以证信属言,谨属行。
泛爱众。博爱众人也。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以养其平等容众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择仁者而亲近之。泛爱众,无选择。此从仁者学习,故须选择。
行有余力二句。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行此五事,非无余力学文,是言学文先求其本,无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文,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邢昺《疏》:“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
【雪公讲义】
【考证】
程子曰: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张南轩曰:非谓行此数事有余力而后学文也;言当以是数者为本,以其余力学文也。
【按】
张语较程语义达,可遵也。陆陇其《松阳讲义》,载于《论语集释》,可参考之,则知今之教育与今之学风矣。(陆陇其《松阳讲义》: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固愈习愈坏,即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坏。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养之道失也。后世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无论矣;即有能教者,又都从利禄起见,束发受书,即便以利禄诱之,不期其为大圣大贤,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禄;这个念头横于胸中,念头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实,只求掩饰于外,可以悦人而已。教学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坏哉。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为俗人也。)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章说伦常之义。伦者五伦,常者不变也。此为人伦之学,时代有变迁,此学不能变。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贤贤,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易色,易作轻字讲,色是美色。此明夫妇之伦。夫妇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当然。君者国之领袖,国为大团体,既曰事君,则必先公后私,故曰能致其身。公教人员,食于民,当以民事为先。交友必须信实,办事、言语,皆无欺,可谓有信。五伦为学之本,行在五伦,即是学矣。
刘氏《正义》:今案夫妇为人伦之始,故此文叙于事父事君之前。《汉书?李寻传》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
【雪公讲义】
【考证】
《集解》:孔曰。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
皇《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
阳湖刘申受言:是关雎之义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
《论语述何》曰:(节)六经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故首举之。
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或将至于废学。
(附)翁方纲《论语附记》,亦载吴氏此条。疑系陆陇其门人吴元音者,曾协编《四书大全》,或以为同时之人,姑隐其名。
刘正叟曰:其人既能此等之事,而自言未学,吾必谓之已学,盖此等非学不能也。
【按】
此章之首,愚采阳湖刘氏及《论语述何》等说。盖于首次等章,皆一脉络,而于有子一章,尤足证其义旨。
虽曰未学二句,只采刘正叟氏之说,不致后学谤经。
—
一顿, 期期艾艾地憋了好半天, 才说出: 哇! 不行啦! 思想啦! 斗
私批修啦! 后来我们回家去, 为该老乡的话语笑得打滚。可想而知,
在今天, 那老乡就会说: 哇! 不行啦!“ 五讲冶啦!“ 四美冶啦!
“三热爱冶啦! 同样也会使我们笑得要死。从当时的情形和该老乡的
情绪来看, 他想说的只是一句很简单的话, 那一句话的头一个字发
音和洗澡的澡有些相似。我举这个例子, 绝不是讨了便宜又要卖乖,
只是想说明一下话语的贫乏。用它来说话都相当困难, 更不要说用
它来思想了。话语圈子里的朋友会说, 我举了一个很恶劣的例子
—
——我记住这种事, 只是为了丑化生活; 但我自己觉得不是的。
0 1
我在沉默中过了很多年: 插队, 当工人, 当大学生, 后来又在
大学里任过教。当教师的人保持沉默似不可能, 但我教的是技术性
的课程, 在讲台上只讲技术性的话, 下了课我就走人。照我看, 不
管干什么都可以保持沉默。当然, 我还有一个终生爱好, 就是写小
说。但是写好了不拿去发表, 同样也保持了沉默。至于沉默的理由,
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 它是
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当时我怀疑的不仅是说过亩产三十万斤粮、
炸过精神原子弹的那个话语圈, 而是一切话语圈子。假如在今天能
证明我当时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 我会感到无限的幸福。
五
我说自己多年以来保持了沉默, 你可能会不信; 这说明你是个
过来人。你不信我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冶, 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
怀疑是对的: 因为我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 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
写字, 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 那不叫说话,
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我们听说, 在过去的年代里, 连一些伟
大的人物都“讲过一些违心的话冶, 这说明征税面非常的宽。因为有
征话语捐的事, 不管我们讲过什么, 都可以不必自责: 话是上面让
说的嘛。但假如一切话语都是征来的捐税, 事情就不很妙。拿这些
东西可以干什么? 它是话, 不是钱, 既不能用来修水坝, 也不能拿
来修电站; 只能搁在那里臭掉, 供后人耻笑。当然, 拿征募来的话
语干什么, 不是我该考虑的事; 也许它还有别的用处我没有想到。
我要说的是: 征收话语捐的事是古已有之。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
纳税的意识, 融化在血液里, 落实在口头上。在这方面有个例子,
是古典名著《红楼梦》。在那本书里, 有两个姑娘在大观园里联句,
联着联着, 冒出了颂圣的词句。这件事让我都觉得不好意思: 两个
十几岁的小姑娘, 躲在后花园里, 半夜三更作几句诗, 都忘不了颂
圣, 这叫什么事? 仔细推敲起来, 毛病当然出在写书人的身上, 是
他有这种毛病。这种毛病就是: 在使用话语时总想交税的强迫症。
我认为, 可以在话语的世界里分出两极。一极是圣贤的话语,
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 这些话是强征来的
1 1
税金。在这两极之间的话, 全都暧昧难明: 既是捐献, 又是税金。
在那些说话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税吏。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
任感, 就是交纳税金, 做一个好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
—
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我曾经是个沉默的人, 这就是说, 我不喜欢在各种会议上发言,
也不喜欢写稿子。这一点最近已经发生了改变, 参加会议时也会发
言, 有时也写点稿。对这种改变我有种强烈的感受, 有如丧失了童
贞。这就意味着我违背了多年以来的积习, 不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了。我还不至为此感到痛苦, 但也有一点轻微的失落感。开口说话
并不意味着恢复了交纳税金的责任感, 假设我真是这么想, 大家就
会见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我有的是另一种责任感。
几年前, 我参加了一些社会学研究, 因此接触了一些“ 弱势群
体冶, 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同性恋者。做过了这些研究之后, 我忽然猛
省到: 所谓弱势群体, 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
话没有说出来, 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在中国,
人们以为同性恋者不存在。在外国, 人们知道同性恋者存在, 但不
知他们是谁。有两位人类学家给同性恋者写了一本书, 题目就叫做
《Word is Out》。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
势群体, 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
些人没能力, 或者没有机会说话; 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 还有
一些人, 因为种种原因, 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
于这最后一种。作为最后这种人, 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
我现在写的东西大体属于文学的范畴。所谓文学, 在我看来就
是: 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 别的就管他妈的。除了文学, 我想不
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这些古怪想法。赖在文学上, 可以给自己
在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脚点。有这样一个立脚点, 就可以攻击这个圈
子, 攻击整个阳的世界。
几年前, 我在美国读书。有个洋鬼子这样问我们: 你们中国那
个阴阳学说, 怎么一切好的东西都属阳, 一点不给阴剩下? 当然,
2 1
她这样发问, 是因为她正是一个五体不全之阴人。但是这话也有些
道理。话语权属于阳的一方, 它当然不会说阴的一方任何好话。就
是夫子也未能免俗, 他把妇女和小人攻击了一通。这句话几千年来
总被人引用, 但我就没听到受攻击一方有任何回应。人们只是小心
提防着不要做小人, 至于怎样不做妇人, 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就
是到了现代, 女变男的变性手术也是一个难题, 而且也不宜推广
——这世界上假男人太多, 真男人就会找不到老婆。简言之, 话语
—
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往好听里说, 这叫做自说自话;
往难听里说, 就让人想起了一个形容缺德行为的顺口溜: 打聋子骂
哑巴扒绝户坟。仔细考较起来, 恐怕聋子、哑巴、绝户都属阴的一
类, 所以遇到种种不幸也是活该——笔者的国学不够精深, 不知这
—
样理解对不对。但我知道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 任何人说话都会有
毛病, 圣贤说话也有毛病, 这种毛病还相当严重。假如一般人犯了
这种病, 就会被说成精神分裂症。在现实生活里, 我们就是这样看
待自说自话的人。
如今我也挤进了话语圈子。这只能说明一件事: 这个圈子已经
分崩离析。基于这种不幸的现实, 可以听到各种要求振奋的话语:
让我们来重建中国的精神结构, 等等。作为从另一个圈子里来的人,
我对新圈子里的朋友有个建议: 让我们来检查一下自己, 看看傻不
傻, 疯不疯? 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检查自己之用: 中国的传统是
一面镜子, 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 就在我
们身边, 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议论当然是有感而发的。几年
前, 我刚刚走出沉默, 写了一本书, 送给长者看。他不喜欢这本书,
认为书不能这样来写。照他看来, 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 提升人的
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 我最希望
予以提升的一个, 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 很自私, 也很诚实。
本篇最初发表于1996 年第4 期《东方》杂志(双月刊) 。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