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案例》是19个外交案例的精彩集萃。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先生以其五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二十五年的驻外经历,为我们讲述了20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艰辛历程与辉煌业绩,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外交图景。
本书追溯了外交前驱顾维钧先生和伟人外交家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魄力与智慧,详解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渐崛起的中国如何通过外交途径冲破坚冰,走出困境,并运用多边外交合理解决国际争端,彰显大国风范,同时促成国家元首之间的高层互访,以及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风云变幻,重大事件层出不穷,本书还首次披露了中方对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细节。
本书是吴建民先生在外交学院讲课的外交案例,层次分明,平实简洁,凸显了一位外交家的严谨与儒雅,堪称外交教科书的典范。
《外交案例Ⅱ》本书作为吴建民先生《外交案例》的续册,是作者回眸外交风云、评点世界局势的最新力作,既是一部中国外交案例课程的必读教材,又是外交官从事一线工作的重要指南。
作者怀着消弭分歧、求同存异的外交理想,讲述了我国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外交家,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国际形势变化,审时度势、进退有节地应对国际局势,反映出新中国一代伟人的外交智慧。从朝鲜停战谈判、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法建交、乒乓外交、中美建交,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苏关系正常化、日本天皇访华、朝核六方会谈、应对“非典”危机等,本书生动描述了我国外交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那些非同凡响的历史时刻。
本书沿用了经典的四段式案例讲解方式:背景、中国面临的选择、具体操作过程和启示。作者通过自己五十多年在外交一线的阅历与思考,权威理性地引领读者进行外交体验,指导我们如何从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出发,运用外交艺术,做好“人”的工作,从而解决复杂的外交事务。同时,本书对普及国际问题知识、提高国人理解国家外交政策也大有裨益。
2007年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2003年,吴建民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
吴建民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以外国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当代中国推向国际,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外交案例》是吴建民先生五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二十五年的驻外经历,温文尔雅,侃侃而谈,19个外交案例的精彩集萃,外交教科书的典范。 《外交案例Ⅱ》是吴建民先生回眸外交风云、评点世界局势的最新力作,一部中国外交案例课程的必读教材,外交官从事一线工作的重要指南。
吴建民,现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等。
他出生于1939年,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他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在他五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等职。他曾于2003—2007年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2003年,吴建民荣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
吴建民先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语言生动、富有创见,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尤其善于交流沟通。他坚持不懈地利用一切机会,以外国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把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当代中国推向国际,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外交案例Ⅱ
案例一
朝鲜停战谈判
案例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案例三
1954年日内瓦会议
案例四
中美大使级会谈
案例五
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十国
案例六
中法建交
外交案例Ⅱ
案例一
朝鲜停战谈判
案例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案例三
1954年日内瓦会议
案例四
中美大使级会谈
案例五
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十国
案例六
中法建交
案例七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案例八
周恩来与柯西金北京机场会晤
案例九
乒乓外交
案例十
尼克松访华
案例十一
中日邦交正常化
案例十二
中美建交
案例十三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案例十四
中美8·17 联合公报
案例十五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案例十六
中苏关系正常化
案例十七
打破制裁,开创外交新局面
案例十八
日本天皇访华
案例十九
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
案例二十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案例二十一
朝核六方会谈
案例二十二
应对“非典”危机
案例二十三
我国利用外空技术推动国际防灾减灾合作的重要倡议
后记
如果没有他们,我无法想象这本书的出版
《外交案例》
第一部分 外交大智慧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
韩叙大使1989年在美国棕榈滩论坛俱乐部的演讲
第二部分 逆境外交
1989年斯考克罗夫特两次访华
中国与第一次海湾危机
1991年美国国务卿贝克访华
1992年李鹏总理出席安理会首脑会议、达沃斯论坛年会并访问西欧
第三部分 首脑外交
1993年江泽民主席出席APEC首次峰会
江泽民主席与希拉克总统互访故乡
胡锦涛主席出席埃维昂南北领导人对话峰会
第四部分 多边外交
1996—1997年的日内瓦人权斗争
驻法使馆是如何参与我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
第五部分 使馆工作
上海贝尔与阿尔卡特股权重组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建立
中国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中国参加“伽利略计划”
第六部分 危机处理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
中国对“9·11 事件”的快速反应
驻法使馆是如何应对“非典”危机的
《外交案例》
第一部分外交大智慧
顾维钧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
顾维钧1888年生于上海,1904年8月赴美留学。1912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顾维钧,接受了刚刚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邀请,返回中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1915年,顾维钧出任中国驻美国公使。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巴黎和会。
顾维钧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有人曾问过晚年的顾维钧,搞了一辈子外交,最得意之举是什么?他回答说是巴黎和会。其女儿顾菊珍说:“中国现代史表明,先父顾维钧是在国际会议上对列强说‘不’的第一人。”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对德和约,使日本通过和约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企图受挫,在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案例着重研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代表中国拒签对德和约的情况。
一、背景
(一)中国与“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人觉得在欧洲打仗离中国很远,与我关系不大。中国政府遂宣布中立,并照会各国,声明在战争中不参加任何一方。交战国均表示承认中国为独立国。不久,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在中国参战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协约国为拉中国参战,曾许诺“保证中国会取得大国的地位”。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中国宣布参战后并没有派兵到欧洲作战,但曾派遣华工前往法国和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为协约国集团战地效力,并且为协约国家提供了大批粮食等援助。
“中国参战后,协约国相继向中国保证,支持中国享有国际大国地位,并于9月8日对中国所提出的参战条件作了答复,同意:一、庚子赔款暂缓5年偿还(俄国只允暂缓一部分),不另加利息,并撤销对德奥的赔款;二、增加5%关税的原则,具体办法另行议定;三、天津周围20里内中国军队可以暂时驻扎,以防范德奥两国侨民的行动。”
……
外交案例Ⅱ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从香港经由罗湖口岸进入中国大陆。他们此行受到了全球媒体的关注,随团的美国《乒乓话题》编辑蒂姆·博根更是受到美国乃至世界媒体的“围攻”,请他提供独家新闻。在北京期间,代表团到天安门、长城等处游览,参观清华大学并与师生交流,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周恩来还特批开放已经关闭的故宫,允许美国代表团参观。在离京前的晚上,他们还应邀观看了“八个革命样板戏”之一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然后,他们又访问了上海、广州等地。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英国、尼日利亚等国的乒乓球代表团,并与每一位来宾握手。
周恩来会见了美国代表团,欢迎他们访华,并询问他们的观感。代表团团长斯廷霍文说:“不管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的主人总是问我们有什么批评、建议。我就想尽办法找,看有什么地方可以批评的,最后我找到了一点。”周恩来问是哪一点,斯廷霍文幽默地说:“就是你们给我们吃得太多了。”格伦·科恩还询问周恩来总理对于嬉皮士的看法,得到了周恩来睿智的回答。美国记者罗德里克曾与周恩来在延安相识,没想到20多年后能在北京再见。罗德里克激动万分,表示自己一直关心着美中关系。周恩来回答说:“现在,门打开了。”
同一天,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一项声明,决定采取5个对华政策新步骤:1.美国准备迅速发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美国来访问的个人或团体的签证。2.将放宽美国货币方面的控制,以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使用美元。3.将取消对供应前往中国或来自中国的船只和飞机的燃料的美国石油公司的限制,但前往或来自北越、北朝鲜或古巴的中国拥有或租借的运输工具除外。4.美国船只或飞机今后可在非中国的港口之间运送中国货物,美国拥有的悬挂外国旗帜的运输工具可以前往中国的港口。5.将开出一个可按照一般执照的规定直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的非战略性项目的清单。在批准这个清单上的具体项目以后,还将许可从中国直接进口指定的项目。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实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对华贸易禁令之墙终于大块大块地崩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