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意林:快乐知了书系小学那些事儿
这是一本写给准小学生家长的指导书,让家长懂得如何陪孩子读过小学六年,怎样培养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家长,您会跟孩子交流吗? 您知道怎样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吗? 您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的好素养吗! …… 《小学那些事儿》是您得力的帮手。
孩子上小学,最焦虑的是妈妈 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的小社会,一想到她面对老师、同学,面对困难慌张想哭的小脸,妈妈就心疼。妈妈们都特别渴望孩子能平稳快乐的上完小学6年。而《小学那点事儿》就是为解决妈妈们焦虑的实用手册。它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帮妈妈们解决孩子在小学遇到的难题,让妈妈们帮孩子顺利读完小学。 “不吃亏”的理念,是为了孩子内心更强大 吃亏是福,那是对成年人而言的哲学。可是对小学生来说,“不吃亏”的理念引导,是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处理问题时,懂得想办法,积极解决问题,不逃避。比如当同学抛出一个貌似强大的观点时,您的孩子不要被这种气势压倒,而是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能让自己的内心“吃亏”。而“不吃亏”的理念是《小学那点事》首次针对小学生提出全新理念。这种理念对孩子进行全新的培养和引志,将为孩子内心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孩子在与人相处、学习习惯培养、课业时间规划上“不吃亏”,不输人。 掌握有效沟通技能,培养孩子领导力 话要说到点子上。这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普遍要求。《小学那点事》在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上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解语方表达的技巧,告诉家长如何让孩子与老师、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孩子成为语言表达王,而在表达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进而培养领导力,让孩子全面发展。 把解决困难做为一种兴趣培养 面对困难时该怎么办?是哭着放弃还是努力解决。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太小了,有困难我们做家长的帮忙算了。《小学那点事》这本书认为,小学生解决困难的程度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这本书主张,把解决困难、难题做为一种兴趣培养。时间久了,孩子们就养成了面对困难的一种积极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好心态,他们上初中、高中乃至整个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保护自己要用自己独有的“诀窍” 妈妈最担心孩子在学校、在外面遇到危险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小学那点事》跟别的小学生活学习指导类的图书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笼统的说教一些自救的方法,而是告诉孩子们在遇到不同的危险时要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保护自己。 《小学那点事》意林出品,“不吃亏”上小学,妈妈更安心 孩子上小学,最焦虑的是妈妈 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的小社会,一想到她面对老师、同学,面对困难慌张想哭的小脸,妈妈就心疼。妈妈们都特别渴望孩子能平稳快乐的上完小学6年。而《小学那点事儿》就是为解决妈妈们焦虑的实用手册。它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帮妈妈们解决孩子在小学遇到的难题,让妈妈们帮孩子顺利读完小学。 “不吃亏”的理念,是为了孩子内心更强大 吃亏是福,那是对成年人而言的哲学。可是对小学生来说,“不吃亏”的理念引导,是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处理问题时,懂得想办法,积极解决问题,不逃避。比如当同学抛出一个貌似强大的观点时,您的孩子不要被这种气势压倒,而是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能让自己的内心“吃亏”。而“不吃亏”的理念是《小学那点事》首次针对小学生提出全新理念。这种理念对孩子进行全新的培养和引志,将为孩子内心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孩子在与人相处、学习习惯培养、课业时间规划上“不吃亏”,不输人。 掌握有效沟通技能,培养孩子领导力 话要说到点子上。这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普遍要求。《小学那点事》在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上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解语方表达的技巧,告诉家长如何让孩子与老师、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培养孩子成为语言表达王,而在表达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进而培养领导力,让孩子全面发展。 把解决困难做为一种兴趣培养 面对困难时该怎么办?是哭着放弃还是努力解决。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太小了,有困难我们做家长的帮忙算了。《小学那点事》这本书认为,小学生解决困难的程度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这本书主张,把解决困难、难题做为一种兴趣培养。时间久了,孩子们就养成了面对困难的一种积极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好心态,他们上初中、高中乃至整个人生都会受益无穷。 保护自己要用自己独有的“诀窍” 妈妈最担心孩子在学校、在外面遇到危险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小学那点事》跟别的小学生活学习指导类的图书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笼统的说教一些自救的方法,而是告诉孩子们在遇到不同的危险时要用自己最擅长的方法保护自己。 《小学那点事》意林出品,“不吃亏”上小学,妈妈更安心
姚新平,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化学会中学化学教师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幼小衔接:家长未雨绸缪,孩子快乐起跑
最好的教育 家长课堂 7岁的孩子还没长大 小学,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期 幼小衔接,能力最重要 人生不是马拉松,“抢跑”不会赢 幼小衔接班,不上也无妨 依天性,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幼升小面试只考六个方面 小学择校,适合就是最好 名人教子经 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俞敏洪:威逼利诱养成好习惯 意林视野 幼小衔接:家长未雨绸缪,孩子快乐起跑
幼小衔接
家长未雨绸缪,孩子快乐起跑 最好的教育 □□池田大作 曾有人告诉我有关一位优秀教员少年时期的故事。 他是一位在熊本县任教38年、深受学生爱戴、充满爱心的老师。 这位老师上小学二年级时,一个寒冷的冬日,家里来了挨家挨户卖唱的母女俩。母亲边弹三弦边唱歌,小女孩就随着歌声起舞。外面雪花纷飞,少年边吃零食边看她们表演。 曲终,少年将吃到一半的零食送给那个小女孩。这时, 在庭院里给牛套草鞋的少年的父亲突然跑过来,一下子将少年推倒在地上。 父亲向吓得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的母女俩郑重赔罪,因为自己的儿子竟然失礼地将自己吃了一半的东西送给她们,父亲要少年向她们下跪并赔礼道歉。 父亲不但送给她们粮食,还将少年手里整袋的零食交给小女孩。对跪在地上哭的儿子,他瞧也不瞧一眼,就径自拉起牛到山里耕作去了。少年的父亲要少年以切身的体验,牢 牢记住人皆平等这个道理。 这位少年长大成人后,终生铭记着父亲的这种爱心。 7岁的孩子还没长大 □□贾源 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是从零学起,一路摸爬滚打,仿佛一次令人激动兴奋而又充满机遇的长途冒险。现在,一直呵护的小宝贝已经从幼儿期过渡到儿童期,而且,他马上要迎来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小学。在这一站,父母应该知道些什么呢? 7岁是一个特别的年龄,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都有其明显的特点,有些年轻父母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而盲目跟随着应试教育的节奏走,结果导致很多问题。在幼小衔接这个时期,作为家长,必须要掌握足够的知识,真正熟悉自己的孩子,才能够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关键的转型期。 跑跑跳跳,疯疯闹闹,7岁的孩子是个淘气包,但绝对不会轻易摔跟头了,因为他们的肢体已经掌握了平衡的秘诀,能够保持很好的体态。 在空间感觉方面,7岁的孩子做得不错,可以把动作做得很准确,比如:伸手就可以拿起书架上某一本书、可以把自己的书包分层整理好并拉好书包的拉锁等。 当你看到孩子的大运动已经很协调了,很容易认为孩子的精细运动也可以做得很好,比如孩子不愿意多写作业时,你会很生气。其实,这是因为孩子手腕的协调力量与手指协调力量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孩子写作业多时,很容易感觉手腕痛,手指酸。这种酸痛,就是手部肌肉群与手臂肌肉群负荷过大造成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压式地逼迫孩子学习,时间长了就很容易让孩子对写作业产生厌恶心理,会降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7岁的孩子,基本具备与大人等同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是他们很难像成人一样有针对性地描述某件事。比如,你让孩子讲讲今天有什么事让他觉得很有趣,孩子可能很难说出来,这并不是孩子记忆力差,而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某件事上。这种生理特点很容易让我们误会孩子,说孩子笨不专注。 其实,7岁的孩子,做事还是凭喜好,凭兴趣,并非不专注。还有些时候,明明是做过的错事,孩子们却不认为做错了,因为这么大的孩子,是非观是模糊的,也无法进行深入的记忆回想,需要家长用心培养。 单纯针对错误进行严厉批评,并不能达到让孩子懂事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给之后的家庭教育埋下隐患。 孩子不专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一次需要专注多久,对所要专注的目标也并不十分明确。 一年级的老师可能会向你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你也可能发现自己的孩子坐不住,而且经常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玩。其实,如果没有进行生活习惯培养,特别是结合时间意识培养的话,孩子们根本不清楚自己需要保持多长时间的注意力专注,更不知道为什么要专注于某件事。 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需求,他想做的事很多,家长简单规定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做事很容易养成拖拉磨蹭的毛病。据调查,绝大多数7岁孩子,注意力保持在7~15分钟。同时孩子也存在个体差异,需要家长用心培养,孩子才能够专注做一件事。 在生理上,7岁孩子还需父母保子的用眼习惯,孩子的视力发展有达到稳定的阶段。 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听力,家长很容易关注孩子口语表达能力,而忽略对孩子听力的培养,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听力,对孩子课堂和课外学习,与人相处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家长应该注意保证跟孩子的沟通是畅通的、有效的,说话时应该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同时也要要求孩子这样去做,让孩子适当地重复你的话,也可以保证他确实听进去了。 用科学的理论,充沛的爱来培育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教育就是有效的,而不是流于形式地给买多少东西,穿多好的,吃多好的。准小学生的家长,应该尽快用知识武装自己,无愧于孩子对你的依赖与信任。 小学,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期 □□孟凡友 对于孩子来说,小学阶段是成长中影响深远的一个阶段,它对于人生的意义可谓重大。幼儿期的孩子,可以对学习毫无感觉,可以任性、无理取闹,可以有一些小毛病、坏习惯,但是如果到了小学,这些问题还不能解决,进入青春期之后,你想要一个优秀的青春少年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家长要注重孩子的能力、习惯的培养,为其一生打基础。 在小学,就要为孩子的学习信心打基础。小学阶段的知识虽然简单,但已经成体系,并跟中学知识有所衔接,如果小学知识没有学好,中学想要提高也会非常难。同时,如果在小学阶段不能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孩子必定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求知欲也将大大减弱,这种消极情绪可能会影响其一生。 在小学,也要为孩子的人生定位打基础,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向上的种子,是可贵的。将来,你的孩子是成为一个永争上游的成功者,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隐形人,都和小学阶段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你的孩子是一个抢着举手发言的课堂活跃分子小学阶段到底有多么重要?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小学阶段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就万事大吉了,一切交给学校就可以了。但不要忘了,家长,特别是妈妈,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正如亚伯拉罕·林肯所说,我的一切,都源自我天使般的母亲,而且妈妈给孩子多大的舞台,孩子就能有多大的成就。可以说孩子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尤其是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孩子都很聪明,稍微一努力就可以学得很好小学没有中学重要,高考才是决定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孩子年龄还小,这个阶段说什么都言之过早…… 所有这些,都是对小学阶段认识的一个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是人生的起步期,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要掌握他们一生中所用到的90%的基础知识;在小学阶段,孩子90%的性格已经形成;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开发已经完成了90%;在小学阶段,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已经基本定型。对于孩子来说,小学阶段是成长中影响深远的一个阶段,它对于人生的意义可谓重大。 小学阶段,孩子自尊心强,能力尚有不足,这种特点很容易使孩子,不敢争第一怕出丑。如果孩子这样定位自己,家长应该往好的方向积极引导。多信任,多鼓励,让孩子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为自己找到一条通往积极人生的路。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学会学习,人生会事半功倍。小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可以说,孩子在这时才真正接触到如何正确地、有效地学习。 小学阶段,要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单凭努力,靠用功勤奋而取得好成绩,是苦了孩子,轻松了家长。作为称职的家长,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帮助孩子掌握科学、讲究技巧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做有用功,做正确的努力。 同时,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引导。虽然孩子的理性思维及认知能力已经有所发展,但还不能完全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家长必须参与到孩子学习的每个细节,包括坐姿、握笔姿势、学习态度等。要让孩子从小意识到,学习是一件需要用心做的事,这种观念的灌输,有助于培养孩子强大的学习能力。小学是学习能力的定型期,也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研究表明,8岁到9岁之前,孩子的大脑还处在快速发育期,13岁之前的小学阶段,家长有意识地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但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孩子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小学阶段还是孩子智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家长要做到对孩子有问即答,多方向引导,让孩子通过有效的途径、正确的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难题。 智商再高,个性很差,性格很怪,也很难成才。小学阶段,也是阳光个性塑型期。如果到了初中,你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个坏孩子,在学校不守纪律,打架,说脏话……在家不做家务,丢三落四,顶撞父母……到那时再想纠正坏习惯、坏个性已经为时过晚。小学阶段,家长就要对孩子的坏行为表达明确的反对态度,同时要告诉孩子怎么去做。在对个性的塑造过程中,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做出正确的导向,不要让孩子的物欲膨胀,要远离媒体传递的负能量,让孩子在健康、充满希望、充满爱的氛围中长大。 在小学,要教会孩子学会爱,要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孩子小的时候,天真烂漫,天生向善却不懂如何去爱,如何表达爱,家长要做好榜样,要教孩子正确的爱的方法。不独断、不暴力、不打压,做一个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智慧父母。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你会发现,有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家庭教育更容易进行,亲子关系也更和谐,孩子会孝顺、懂事。所以,小学阶段是关键的情商教育期。 忽视了孩子小学阶段的教育,就等于忽视了孩子的未来!重视小学教育,正确教育,给孩子的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是每位家长的使命。 幼小衔接,能力最重要 □□迟玉兰 幼小衔接这个话题越来越火,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家长们也不得不重视,似乎不重视就会被落下。也许很难说哪个阶段的教育最重要,但是不难看出,当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做家长的无不感到兴奋和激动。 上幼儿园,家长们最关注的话题是亲子分离、孩子是否健康成长、是否融入群体、是否长了本事……简单说,关注的还是吃吃睡睡、玩玩乐乐的事。而小学,才是孩子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第一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幼小衔接是他们教育激情的第一次喷发,更是他们教育理念、教育智慧的第一次体现。选择怎样的小学、传递给孩子怎样的理念、给孩子准备哪些东西,给孩子打下怎样的基础,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错,幼小衔接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学习、社会关系、情绪及行为上都要经历许多的第一次,会有许多不同的经验、困难与挑战。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对于成人来说只是一小步,对孩子来说却是一大步,小小年纪的他们要历经学习状态与情境的重大改变与调适。从这个角度讲,家长们再怎么重视幼小衔接问题都不为过。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重视,而在于重视的是什么。 在传统教育中,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家长应该充分准备,但不应过于紧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负责任的家长,应该搞明白对于小学新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度过幼小衔接这一人生重要阶段。 首先,我们从知识方面来看,小学一年级要掌握的知识并不多,也不复杂,有经验的小 学老师这样总结: 识字--适当识字即可,不应以牺牲孩子阅读和学习兴趣来提高孩子的识字量。 数学--会10以内加减即可,就是感性地理解加和减是怎么回事就行。 我们都知道,中小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学习,是在老师引导下的求知过程,所学的知识应带有一定困难的,而且应该是新鲜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否则,如果所学的是旧的、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不仅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产生厌学情绪,并养成不好好听讲的习惯。 可见,幼小衔接,知识准备要求并不高,而与之相比,入学前的能力准备却非常重要,尤其是自理能力。 到了小学,在学校中,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必须由自己管理,小学老师不会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兼任保姆的角色。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可能会因为找不到一支铅笔而整整发呆一节课。 有经验的教师及教育专家都认为,造成孩子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差,孩子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现象,都是由于其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造成的。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很少产生挫折感、失败感,可以最大地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生活自理训练是幼小衔接过程中重中之重的问题。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在小学的教学安排中,一年级,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让孩子来过渡和适应的。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养成良好的习惯会缩短孩子入学以后的适应期,使其迅速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一些不良习惯会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成绩。那么,到底应该培养哪些习惯呢? 首先是培养孩子认真做事情的习惯,特别是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和养成学会认真思考,做事肯动脑筋的学习习惯。其次是学习和生活自理的习惯。一个孩子一旦在学前阶段养成了这些良好习惯,那小学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件很轻松、很容易适应的事。最后,我们必须要提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学习兴趣的保护。可以说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应该始终呵护的人生财富。教育的最大悲哀莫过于我们让孩子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最后却发现他最讨厌的就是看书学习。 对于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首先就是要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让孩子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和渴望,要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好事,是光荣的、值得骄傲的事。宝贝,你长大了,可以上小学了,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高兴和骄傲这样鼓励的话应该经常跟孩子说,而孩子,上小学了,你可要好好学习啊,千万别落后,小学学习可不是幼儿园,老师很严厉,要学的也很多啊这类恐吓孩子的话要少说。还可以找时间带孩子到学校走一走,看一看,让孩子产生上学的愿望和兴趣。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当孩子上了小学,家长不仅要和老师保持沟通,不仅要关注孩子认了多少字,更应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多问问老师,我的孩子上课兴奋吗?专注吗?只要孩子上课充满兴趣,状态良好,即使他基础暂时落后,也可以对他充满信心。 幼小衔接,重要的东西当然很多,每个家庭都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们只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培养好自理能力,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对学习及学校产生兴趣,相信幼小衔接一定可以自然度过。 人生不是马拉松,『抢跑』不会赢 □□胡玉 面对教育问题,中国家长习惯性地选择抢跑。比如,很多孕妇为了让未来的小宝宝能够早一年上学,出现了八月剖腹现象。也就是说,按照规定,孩子在6周岁可以上小学,而新学期的开学时间为9月1日,那么就只有8月31日之前出生的宝宝才能在当年上小学,之后的就要晚一点儿,因此很多应该在9月出生的宝宝,妈妈们选择在8月份让孩子出生,8月剖腹就可以早一个月出生,早一个月就可以早一年上学了。同时,一代小精英少年大学生也不断出现,他们大都是四五岁时就进了校门,十几岁就大学毕业,二十来岁就获得硕士学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考虑让孩子提前上学。 早教越来越被重视,神童也越来越多,四五岁的孩子可以认识上千的汉字,可以背诵若干首古诗,认识不少的英语单词,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知识,家有这样的神童,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应该在上小学问题上抢跑,还是要慎重抉择。 人类可以说是这世界上最脆弱的动物,是需要后天再发育的,有人说人类都是早产儿,这一点儿都没错。因此每个幼小的生命都需要成人长期的精心抚养,人类有一个很长的童年期。在人类的童年期,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除了人群中千分之三的超常孩子,绝大多数孩子家长要想人为地让孩子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从大脑发育看,6周岁孩子的大脑容量是1200克,是成人的90%,智力发展水平是成人的70%;从心理认知发展程度看,6周岁正是孩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临界点;从社会性成熟角度看,6周岁的孩子基本具备习惯、规则、求知欲望、自制力等方面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些,80%的国家规定小学入学年龄是6周岁。不过,不同的孩子发育早晚不同,若单从学术角度看,对于家长来说,也未必受制于有关理论和规定,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了解程度,熟悉他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如果孩子的能力达不到就被放到了小学环境中,得到的锻炼机会自然很少,成功的体验也很少,会直接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留下厌学、自卑、甘居人后的心理阴影。尤其是男孩,他们的心理发育原本就比女孩晚,如果提前上学,影响更大。人生就像马拉松,抢跑不占优势。 有着多年小学教学经验的老师这样总结提前上学的孩子:绝大多数提前上学的孩子,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足,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接受知识的速度慢,有被拖着走的感觉,孩子学习很吃力,自信心很受打击。不少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提前上学没问题。智力可能确实没问题,但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也在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的这些能力达不到,就无法适应小学的环境。 一位在医院工作的家长梁女士,可以说是在提前上小学的问题上深受其害。 儿子5周岁时,一个朋友说提前上学好,我一琢磨,提前上一年,就能提前毕业,确实不错,就安排孩子提前上学了。结果害苦了孩子,我也跟着遭了不少罪。原来,她的儿子根本适应不了小学的生活,上课坐不到3分钟就管不住自己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记不住。老师批评了他几次后,孩子坚决不上学了,整个人也变得沉默寡言。最后,梁女士只好又将孩子送回幼儿园,回炉调整了一年,孩子才重新开朗起来。梁女士这才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提前让孩子上学并不可取。 人的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这些都需要经过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甚至就算只差 一个月,也有很大的差别。教育专家指出:上学年龄表面上看是规定,其实有背后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世界80%的国家都规定6周岁上学,这是基于科学规律的准则,当然一般规律下也有特例,要从对孩子的了解出发,来决定是否要提前上学,而不是盲目抢跑。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即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胞胎爬梯实验。实验中,双胞胎中的一个,在他出生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5级楼梯。在此期间,双胞胎中的另一个不做训练,而是到他53周时才开始练习爬楼梯,结果,两周后他也能爬到楼梯的顶端。 由此看来,过早的训练和循序渐进的训练一样,最终都能够达到理想的要求,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更要紧的是,需要引起家长重视的,是这种训练和学习,可能因为成效微小,挫败了自信心,而不利于孩子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报纸发表过一篇家长写的《多玩了一年》的文章,得到许多家长的共鸣。这位家长就是遇到:开学了,可是孩子差几天才到入学年龄的问题,是勉强让孩子上一年级当个凤尾,还是再等一年当个鸡头?家长果断地决定让孩子再玩一年。最后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孩子经过一年智力的充分发展,在新的一年级一直是个令人自豪的鸡头,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高,一直是个优秀学生。 怎样测试或确认孩子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达到基本的就学要求呢?若孩子与人沟通没有障碍,对知识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在对除了游戏外某一件事情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能超过15分钟,就基本达到就学条件了。尽管可能达到了就学的客观条件,但他还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提醒家长,不要急于让孩子就学,应该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多享受点童年的无忧无虑。而当孩子就学后,家长则较幼儿园时更需要增加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和学习的关注度,不能完全将孩子交给学校。 幼小衔接班,不上也无妨 □□方丽丽 入学前掌握1000个汉字,熟练掌握23个声母24个韵母,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广告宣传单随处可见,上小学之前一定要先上幼小衔接班吗?这已经成为家长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了。有人认为,有必要去上,这样在小学学习起来轻松,孩子有优越感;有人则认为没必要,他们坚持快乐暑期,让孩子主动学比强迫孩子学更好。 是否上衔接班,我们首先要知道,大多私立园都穿插有小学课程。幼小衔接班培训的主体内容都以拼音、汉字、算术为主,同时结合一些体能、思维能力训练等。事实上,许多私立园在大班年段的常规授课中,就已经穿插了一些小学课程的知识内容,让孩子掌握一定的阅读量、会简单的书写、初步认识拼音以及做简单的算术等,这些内容,足以让孩子在知识上与小学衔接。 其次,从小学一年级所学的内容来看,孩子要掌握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也不是很难。总结下来,小学主要的三个学科的内容为: 语文:一个月学完拼音、第一学期认400个汉字、会写其中的100个字;数学:两个学期学会100以内加减法、认人民币、空间与图形;英语:一些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些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教。 家长希望孩子提早接受小学知识,不输在起跑线上,与家长并不了解小学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程度和对实际教学情况有很大关系。 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告诉我们:一般,小学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语文老师会教完63个拼音,包括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课上老师会配上儿歌等有趣的方式,让孩子轻松掌握,后面进入儿歌和认字的学习。第一学期学会认400个汉字,认要求会认、会读、知道意思,同时要学会写其中的100个汉字,写要求更高,不但会写还要会运用该字组词等。到了二年级,需要认2000个汉字,而幼小衔接班2个月就让孩子学认1000个汉字这明显太超前了。 英语方面,大多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教英语,但有些学校是从三年级开始才教英语的。数学方面,一年级整个学年,只要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第一学期还会教简单的空间与图形,认识人民币等,二年级开始才学九九乘法表。 如果不上幼小衔接班,孩子升入一年级后真的会跟不上课程吗?老师们都说,只要上课能集中精力,一般都能跟得上。因为教材是科学的。往往跟不上的学生,都是那些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没培养好的孩子。要是幼小衔接没做好,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的隐性问题,比如拖沓、没有时间规律、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一上小学就都暴露出来了。 其实,让孩子提前掌握知识容易适得其反。花两个月时间提前让孩子学习,这会造成孩子提前掌握了知识后课堂上就不爱听讲了,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孩子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相应的知识接受能力,提早强迫他去学,这种强化记忆、填空式教育对孩子不好。 入学准备,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准备,应该更多的是能力的准备,比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生活技能以及情商。 如果你的孩子在一年级时,还不懂得规律,还没有时间意识,才是最值得你关注的,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有些一年级的孩子,辫子散了不会绑上,鞋带松了不会系,如果连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掌握,比不会认拼音算术更糟。家长还要为孩子做好情商储备,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这样孩子上了小学,跟老师、同学相处交往好了,每天心情愉快,学习自然也好了。 现在小学生入学早都取消了入学考试,所以知识掌握多少并不是升学的必备基础,要多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对学好数学特别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发现,有些学生的知识掌握挺好,但思维能力不强,比如同一知识点的题目,换一种题型学生就转不过弯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强迫孩子提前学多少知识,多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更有用。 不去上幼小衔接班,家长可趁暑假自己为孩子做好衔接。比如每天抽空陪孩子阅读,调整作息时间,掌握生活自理能力,这更有助于让孩子顺利地进入小学一年级。 依天性,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魏月林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既是一个从学前期进入学龄期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孩子们要从以游戏为主要内容的生活进入一个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生活情境、体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要从没有严格作息时间的约束到必须按照严格的作息时间来约束自己,比如不能迟到早退、铃响上下课,对孩子的自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和变化对于孩子是一个考验。家长有必要在此时将培孩子的时间观念提上日程。 良好的时间观念,是家长给孩子的一笔宝贵财富。一个守时惜时的孩子,心智成熟程度相对比较高,也更容易建立起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那些对时间懵懂不明的孩子,很少有主动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常常被视为心智发育差或者纪律性不强,很容易在学校里承受更大的压力。 一般来说,时间观念应该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建立。 婴儿满月之后,父母就应该通过揣摩孩子吃奶量的变化,来微调其作息时间,规律地将喂奶间隙时间逐渐加长。 6个月以后,父母就可以固定孩子每天喂食、玩耍、睡午觉的时间。 2岁之后,父母可以利用数字让幼儿了解时间流逝的感觉。幼儿渐进在1、2、3……的数数中感受到时间的节奏感。 2岁半以后,父母可以教孩子时钟上的数字。当时针转到某一位置时,就表示该进行某些活动了。家长应先从孩子最喜欢的活动着手,循序渐进地把按时间分配活动的做法扩展到一整天。 3岁以后,父母可以教孩子更多的时间词汇,比如黎明、中午、傍晚、晚上……父母要帮幼儿将每个时间段与自己的活动联系起来。训练之后,幼儿会熟练运用这些时间语汇,对自己一天的活动进行规划。比如:明天一大早我们要去动物园,中午去姥姥家,晚上看电视…… 5岁以后,孩子对过去与未来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候,父母可以选择时间跨度小,与生活作息密切相关的故事来教孩子做计划,比如芭比娃娃的周末托马斯的暑假总结等。家长让孩子复述故事,体悟主人公是爱惜时间还是浪费时间,逐渐灌输给孩子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时间最宝贵我是时间的小主人等概念。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要提前让孩子知道,升入小学之后,上一节课是多长时间,吃一顿饭需要多少时间,一次考试需要多少时间等。家长还要让孩子有意识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教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如果孩子已经有了拖沓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等坏习惯,家长就需要采取激励和督促相结合的教育手段,教孩子进行时间管理。 在培养时间观念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天生时间观念比较强、做事情一板一眼的孩子来说,要防止孩子的生活过于刻板。一般这样的孩子不能容忍别的小朋友迟到或拖沓。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引导孩子明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很棒,但你不能因此骄傲,更不能守时到刻板的地步。 对于那些天生慢性子的孩子来说,父母要有教育是微调,而不是逆转的心态,要舍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孩子形成较好的时间观念。当孩子因为动作慢而被小伙伴批评、疏远时,父母要鼓励他,维护他的自信心。当孩子愿意改变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改变计划。也许计划执行过程中会有反复,父母千万不要气馁,要知道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从乌龟变成兔子,而是要他每天进步一点点。 对于那些天生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孩子,父母更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天性,这样的孩子常沉溺于精神世界忘了时间的存在。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及时通过建立公共时间和私人时间的概念来平衡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明白,在公共时间内是要受约束的,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节奏,而在私人时间内,可以随心所欲,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想自己要想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既保持个性,又不至于脱离群体。 家长未雨绸缪,孩子快乐起跑 幼升小面试只考六个方面 □□金晨曦 对小学新生进行面对面的考察,已经开始盛行于各地小学,尤其是重点小学。大家可以从网络、报纸了解到孩子从小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幼儿园、小学入学面试有多难、多复杂等。一些幼升小名校面试题目甚至吓坏了家长,家长自叹要回幼儿园深造。幼升小面试也一时间成为准小学生的家长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幼升小面试真的有那么难?那么可怕吗?学校为什么要安排幼升小面试?面试主要考察的是什么呢? 其实,大部分小学一年级新生的面试并不是以考倒孩子为终极目的,让孩子畏惧并不是学校及老师所乐见的。所谓的面试,无非是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为编班、老师的教学做个前提性的准备。 语文、数学、英语是幼升小考试中必不可少的,同时也考察孩子生活常识和思维能力。 对于幼升小面试所针对的能力考查,主要是六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观察能力、逻辑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记忆能力、运动素质能力以及基本常识,基本上在设有面试环节的小学中都会涉及。 观察能力的考查,包括寻找相似的图形,给数张图编排顺序,找不同等。 逻辑计算能力,涉及找规律、等量代换、20以内加减法、天平问题、人民币及时间认识等。 思维记忆能力,很多学校会通过在电子幻灯片上瞬间出现图案的方式,让孩子回忆展现的图案都有哪些,或看图讲故事,或通过老师的引导辨识形状等,会涉及语文学科的素养,目的在于考查孩子后天学习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折纸、做手工等方式,有情商考查的因素。 运动能力的考查项目包括拍球跑步、走平衡木、跳绳、扔沙包、模仿老师做动作等游戏,或让孩子自由活动,由教师突然喊停以检查孩子听指令的能力。 基本常识包括询问孩子的家庭情况,一年四季是什么,辨别东南西北等常识性内容。 想要孩子在幼升小面试中脱颖而出,平时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重视: 注重第一印象 面试应该穿得体面整洁,这需要从家长自身做起,平时应该注重举止衣冠,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注重自理能力 幼儿园的老师有时还充当保姆角色,可到了小学,老师可就不再过多插手孩子的生活起居了。因此孩子必须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 注重细节 谦虚、礼貌、礼让……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在强调个性与张扬的今天,还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的。一个谦虚礼貌、处处都懂得为人着想的孩子,势必能在今后与同学的相处中,与大家和睦友爱,这样一个班集体才能有集体向心力。这些为人的基本素质往往是体现在细节中的,比如,自我介绍时对待面试官的态度、和小朋友分组进行面试时对待其他小朋友的言行……另外,孩子的心理素质同样体现在细处。容易紧张、精神涣散等毛病,要克服也非一日之功,从小锻炼很重要。 切忌死记硬背 一字不漏,却很生硬地背出书上的答案,老师往往不喜欢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最高兴看到的就是孩子能举一反三。有些学校会出一些打破惯性思维的题目,虽有刁钻之嫌,但倒是给我们培养孩子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连人生都不是我的 □□晓钱 前体操全国冠军孙旭光为1岁女儿制订的计划是:2岁前后滚翻,3岁侧手翻,4岁上体校,6岁到8岁省队,8岁到12岁各省级比赛拿冠军,13岁到14岁国家队,16岁到18岁亚运会、世界冠军。他希望能寻得伯乐,愿意卖血酬谢。 以下是部分网友在微博上的观点: iMarkw:一个只有1岁的孩子就要背负接下来20年为父母、国家拿金牌的任务。 我很想知道做父亲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 东山谢氏:希望与折磨并存。 寂寞会发酵:孙旭光的做法和那些送小孩子去练琴练舞的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无可厚非,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刘翔、姚明这样的运动明星。一个孩子的童年不管多少金牌都换不来! 家长未雨绸缪,孩子快乐起跑 小学择校,适合就是最好 □□那在北方 上一个好的小学到底有多重要?有家长说,小学一上就是六年,如果选择了不适合孩子的学校,无论是一味忍耐,还是更换学校,都是很麻烦的事。可见,在孩子上小学的最初就选一所合适的学校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也让很多准小学生的家长纷纷加入了择校的大军中。小学择校之路到底要不要走,到底怎样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小学呢? 我们先来看看家长们都怎么说: 观点一:只选好的,不选近的我认为选择名校,就是在孩子学习道路上走出的关键和正确的一步。一所好的学校,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设施上的优势,都是一般学校无可比拟的:首先,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其次,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再次,能为孩子的将来铺路。孩子上了名校,就为上好初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学生,所以,就算远一点儿,也要选择名校。 观点二:放养的孩子会长大 孩子能不能上名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努力。我是农村长大的,在我们村子里,学校的校舍很简陋,教师也都是代课教师,更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可是,那样的学校也走出了许多人才,我就是依靠自己的勤奋考上大学,进入大城市的。我觉得不要一味地重视环境,更应该重视孩子自身素质的培养。我觉得以后学习的好坏,能不能上好的大学主要还是靠孩子自己。 观点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六年前,我们也为给女儿选择怎样的小学而苦恼过,最终,女儿上了一所普通的社区小学现在,女儿小学要毕业了,我很庆幸当时做了这样的决定。当时,这所社区小学建校也就四五年的时间,老师也普遍比较年轻,不过学校的教学水平在整个社区口碑不错。学校实行小班教学,低年级安排午休室;学校的兴趣班也比较丰富;学校离家近,接送方便。 6年来女儿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遥遥领先。另外,由于学校小,老师少,所以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班级管理。试想,在尖子生云集的名校中,女儿可能没有这么多锻炼的机会。女儿学习成绩、组织能力如此优秀,与我们选择上普通学校培养出来孩子的自信心不无关系。 观点四:合理择校 孩子就犹如一张白纸,想画出怎样的图案,学校也挺重要。我认为,孩子上小学这么重要的人生大事,还是要择校的,但要合理。我当年为孩子择校,入学前一年就开始考察。从校园的教学环境、接待处老师的态度、教学质量,到网上有关校风的评论、家长的反响等,最后初步有了一个结论。然后又带着孩子亲自到校感受,看看她是不是认可。最终,我们选择了离家较远的一所不错的小学。 什么是好小学?好,应该是说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契合,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不是单纯的名校。以上几位家长的观点各有不同,但基本全面地上反映了家长的心声,其实无论择校与否,都是期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很多专家的观点是:小学的择校宗旨在于两个字:适度。择校既不要太过随意,也不需要太过追求名校。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幼升小择校的几个原则: 1.家庭条件力所能及原则。 虽说有穷啥不能穷教育,苦谁不能苦孩子的说法,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想要上名校,都需要一笔不菲的择校费,而且进名校之后,要跟上名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开支水平,也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如果选在学校附近陪读,不管是买学区房还是租房,都是不菲的开支。 一个家庭要不要倾其所有甚至借债来让孩子上名校,值得家长三思而后行。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条件,选择优质的学校无可厚非。 2.适合孩子个性特长原则。 对于教育来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揠苗助长和压制拖延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但凡名校,不但汇集了一批或是学习成绩好、或是特长突出的优秀学生,同时也都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裕的孩子。这种环境,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值得家长考虑。 如果你的孩子也很优秀,某方面爱好特长特别突出,个性开放、胆大耐挫力强,这种竞争环境可以激发孩子更加努力。但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内向、各方面发展都不是很突出,这种环境可能会造成孩子自卑、厌学。所以,选择怎样的小学,需要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 比如你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专注于音、体、美某一项特长,孩子也确实感兴趣或者比较擅长,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就要优先考虑孩子的这个特长能不能得到持续培养,要了解学校是不是重视音乐、体育、美术的普及教育。孩子在音、体、美方面的熏陶和训练是今后开拓思路,增加生活乐趣,舒缓压力,与人交往的重要手段。如果孩子喜欢并选择了这样的学校,孩子也能在这所小学愉快地学习并发挥自己的特长。 3.开心上学,快乐成长原则。 名校的攀比之风之盛,全国各地均有报道。比名牌服饰、比谁家里更有钱、比谁的家长官当得大,等等,从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必定会被扭曲。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应该被玷污,所以,一个学校的校风非常重要,家长有责任给孩子选择一个可以开心上学、快乐成长的校园。 4.好老师优于好学校原则。 老师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好老师胜过好学校,老师在对孩子知识的教诲、兴趣的启发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好的老师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给孩子选择一个好老师,好的班主任,在择校过程中异常重要。所以,家长没必要迷信名校的教学质量,在名校碰到一般的教师,不如在一般的学校碰到好教师。在择校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往届学生家长、学生了解该校老师的情况;也可以找到这个学校的论坛,进去看一看;或者家长带着孩子亲自去考察学校,最好家长能带着孩子主动和校长或者班主任交流,等等。如果一个学校教师素质普遍比较高,那这所学校教学风气一定不差。 5.亲情与生活共教育原则。 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托管中心,尽管这些托管中心良莠不齐,仍有很多家长选择 放学后把孩子送到那里去。也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全托或者半托给老师,认为学校、名校可以给孩子全面的最好的教育。这样家长也会轻松了,但与孩子的亲情却疏远了。如果孩子从小就学校--托管中心--宿舍三点一线,生活比较单调,社会经验很少,没有父母的注与呵护,孩子在心理和情商发展上肯定会出现问题。陶行知说过,生活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中学,才是活生生地学。小学阶段,孩子各方面还不成熟,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还是十分必要的。即便没有专门的沟通,孩子吃穿住行中,在与父母的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也足以丰富他的阅历,并增强对社会的全面认识。从幼儿到小学,甚至到初中,家长还是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的。 6.紧跟政策原则。 孩子如果需要跨区读书,家长要留意当年教育政策,以北京市为例,现在北京市教委对小升初初升高等跨区择校政策收紧。也就是说,学生属于哪个区的学籍,就应该升入该区的中学。因此家长在最初孩子选择小学时就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想让孩子在教育质量高些的区读书,小学之前就要做出选择,否则除非孩子小学、中学成绩特别出类拔萃,才会跨区被重点中学破格录取。对孩子上学有规划的家长,小学时就要考虑孩子学籍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