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3)
中国与非洲的交往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同属于第三世界的身份定位让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中国也一直将非洲视为国际舞台的重要力量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支持者,相互支持与合作一直延续至今。本书重点关注的非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一些热点问题,同时也对中非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颇有见地的研究,以及对非洲学的研究综述,有助于增进对人们对非洲的了解。
李安山,著名非洲问题专家,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1977年入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1981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毕业后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从事研究。1987年赴加拿大求学,师从美国非洲研究学会前会长Martin Klein教授。曾
中国与非洲的文化相似性(代序)
——兼论中国应该向非洲学习什么【李安山】 中国与非洲 中国的崛起与非洲的机遇【林毅夫】 “全球帝国的开端?” ——关于“中国在赞比亚铜矿采掘”的论述与争论【严海蓉 沙伯力】 中国与西非地区发展和安全【〔加纳〕伊曼纽尔艾吉亚姆蓬】 广州非洲城的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韩华梅】 非洲人在中国:研究综述【〔加纳〕亚当斯博多姆】 非洲与世界 试论图阿雷格人与马里危机 ——兼论马里的民族国家建构问题【潘华琼】 泛非主义和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斗争【尼尔斯哈恩】 突尼斯妇女法律地位浅析【〔突尼斯〕伊美娜】 浅析北非剧变与摩洛哥政治改革【〔摩洛哥〕李 杉】 中国与非洲的文化相似性(代序) ——兼论中国应该向非洲学习什么【李安山】 中国与非洲 中国的崛起与非洲的机遇【林毅夫】 “全球帝国的开端?” ——关于“中国在赞比亚铜矿采掘”的论述与争论【严海蓉 沙伯力】 中国与西非地区发展和安全【〔加纳〕伊曼纽尔艾吉亚姆蓬】 广州非洲城的草根多语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韩华梅】 非洲人在中国:研究综述【〔加纳〕亚当斯博多姆】 非洲与世界 试论图阿雷格人与马里危机 ——兼论马里的民族国家建构问题【潘华琼】 泛非主义和反对新殖民主义的斗争【尼尔斯哈恩】 突尼斯妇女法律地位浅析【〔突尼斯〕伊美娜】 浅析北非剧变与摩洛哥政治改革【〔摩洛哥〕李 杉】 摩洛哥阿拉维君主制统治高度稳定性研究 ——国际学术界主要研究成果概述【曾爱平】 论利比里亚内战的进程及影响【王 涛 姚 琪】 浅析安哥拉内战与苏联的作用【南 江】 调研报告 中国与利比里亚 ——与一个走出冲突国家的交往(2003~2013)【〔贝宁〕吉尤姆】 加纳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知【刘少楠】 青年园地 西非阿拉伯语文学的思想与文学特征【阎鼓润】 浅析基库尤人在东非保护地初期社会决策阶层的变化及其影响【王 唱】 卡扎菲的文学情缘——试析卡扎菲作品中的文学特征【徐 娴】 中非合作论坛与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之比较【宛 如】 附 录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大事记【沈晓雷】
中国与非洲的文化相似性(代序)
——兼论中国应该向非洲学习什么 李安山 李安山,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一变化世界中的中国与非洲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曾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所处的时代。 今天,我们似乎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在发达的西方社会,一方面,人类因高科技而生活在便利之中,一切都变得唾手可得,自由自在似乎成为生活的最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国家成为最为复杂的巨大机器,人们的一切都在其掌控之中,电子眼和监视器让个人生活毫无隐私可言,“利维坦”成为生活中的现实。一方面,在西方社会,强调民主和平等成为日常生活的圭臬;另一方面,在世界权力舞台上,强制和暴力无处不见,无人机和炸弹可以在任何时候攻击任何地点,国际社会毫无平等可言,国际事务的处理缺乏民主。 在中国,一方面,我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人民更加富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有更多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享有比以往更多的自由,这是“最好的时代”。另一方面,我们正在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例如道德、友谊、慷慨、忍耐、宽容。人们变得短视浮躁,社会变得戾气弥漫。更有甚者,普通人要为食品安全而担心,纯净的空气和清洁的水都成了奢望,人们还要为资源分配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而担忧。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指出:中国取得了快速稳定的发展,然而,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在非洲,我们已经看到许多非洲崛起的信号,如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十年以上保持4%~5%的增长,许多国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一些国家,如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另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苏丹则一度还清了本国外债。2010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表题为《狮子在移动:非洲经济的进步与潜力》的报告,充分肯定非洲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并对这个大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乐观预测。在非洲投资的回报率要比投资中国、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的高出60%,非洲已成为全球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非洲也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2008年,非洲家庭花费已经达到8600亿美元,比俄罗斯或印度的家庭消费还要多。非洲大陆的人口红利也颇为可观,其劳动力到2040年将达到11亿人以上。该报告称:“2000年以后,非洲经济加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增长区。”“一些国家进行了微观经济改革,这促使经济更快地增长。”2008年,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美元,手机用户增长到3.16亿户,营业收入在3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达到20家。此外,非洲未经耕种的可耕地面积占到世界的60%。《经济学家》杂志曾在2000年将非洲称为“无望的大陆”;然而,在2011年,它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将非洲称为“充满希望的大陆”。2013年春季,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态度项目”从3月2日到5月1日在世界39个国家发放问卷以调查全球民众对总体发展趋势的看法,其中包括8个非洲国家(埃及、加纳、肯尼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南非、突尼斯和乌干达)。调查结果表明:非洲国家的民众在面对挑战的情况下对前景乐观。这无疑是一个好的预测。 但是,非洲也存在诸多严重问题。非洲有相当部分普通民众并未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他们依然生活在贫困中。在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诅咒”逐渐显现,带来严重的政治灾难和社会动荡;在另一些国家,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热带病、艾滋病和疟疾横行,温饱问题未能解决,贪污腐败,贫富不均,资金外流。此外,西方势力不断无耻地干涉非洲事务,导致卡扎菲政权倒台,引发萨赫勒地带一连串严重的动荡。 当前,国际经济正面临着大萧条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一方面,欧元区的衰落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美国在金融危机后5年依然保持高失业率;另一方面,非洲和亚洲的经济虽然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但状况相对较好,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汉语中“危机”一词由两个字组成,表示危险且充满机遇。对于那些准备充分且善于利用自身优势的人,危险时刻通常伴随着机遇。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中非关系不断升温。中国和非洲的文化是否存在相似性?两者能否互相学习与借鉴?这是本文希望探讨的两个问题。“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且意思含糊的概念。塞缪尔?亨廷顿曾在他的那本给国际学术界带来巨大冲击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明确指出,语言和宗教是任何文化或者文明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在此,笔者不愿讨论这两个“关键”因素,而愿从价值观的层面来探讨文化。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曾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探讨了近代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关于“文化”的概念。他们分析了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代表作《原始文化》发表以来西方流行的各种文化定义,并将1871~1951年的164种文化定义概括为6种类型,但最后仍认为文化最好被理解为一种行为系统,其核心要素是由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并同时指出了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笔者认为,将文化的关键因素归纳为语言和宗教过于机械,并明显带有种族优越感的成分。因此,从价值观念去探讨文化更具有普遍意义。本文中的“文化”特指“价值观念”,更接近于理查德?A.史威德所理解的文化:各社会共同体特定的真、善、美及有效率的概念。“要成为‘文化’的成分,这些真、善、美并直接生效的概念必须是该社会的遗产且普遍享有的,它们还必须是不同生活方式的构成因素。”本文首先将分析中国与非洲之间文化层面的相似性,其次会简要提及中国和非洲共同面临的挑战,最后将探讨中非之间应如何相互学习,特别是中国应向非洲学什么。由于学识和篇幅所限,本文只想就有关中国与非洲文化相似性提出一个整体思路或研究大纲,并试图通过指出中国应向非洲学习的方面以纠正目前中非关系一边倒的趋势,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二中国与非洲的文化相似性 首先,中国和非洲在文化层次上有许多相似性,本文将谈到四点:集体主义、敬老尊贤、平等观念以及宽容待人。 (一)集体主义 中国与非洲的价值观都强调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可以用不同术语来描述,例如地方自治(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即“乌贾马”,“Ujama”)、村社主义(Communalism)、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在中国,集体主义作为一项基本概念和生存技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老子也曾将“小国寡民”描述为一种理想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孟子则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虽然孟子将“家”和“国”等同并将这种社会列为自己的理想社会的观点我们难以认同,但其中表现出来的以集体为主而非强调私人利益的观念十分明显,也有其积极之处。此外,现代中国将社会主义作为其指导性的意识形态,实为这一观念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 在近代非洲,各种意识形态影响着非洲社会,从而相应产生了各种思想观念。当然,诚如张宏明指出的,“非洲思想源远流长,如同非洲历史一样,非洲思想亦非起始于地理大发现时期,而是一个持续发展、演变的过程”。就集体主义而言,非洲人常说:“如果你想走得快,请独自行走,如果你想要走得远,请结伴同行”;“走大家走的路,如果你单独走,你有理由感到伤心。”这些谚语十分贴切地表达了非洲人的集体主义观念:个人的价值与安全都与群体相连。非洲还有更多表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的谚语,如“人多势大”(莫西族),“团结一致,胜券在握”(莫桑比克),“一个人拉不动一条船”(斯瓦希里语),“蜂喙鸟总是比翼双飞”(祖鲁族)等。这些谚语清楚地表达了非洲人重视团结、强调互助的禀性。非洲大陆产生过各种与集体主义相关的思想,如布莱登的黑人意识与非洲个性,伦贝迪的非洲民族主义哲学,恩克鲁玛等人的泛非主义,桑戈尔的黑人文化认同,尼雷尔的乌贾马思想,马兹鲁伊的非洲和平主义以及曾经一度流行的非洲社会主义有关中国学者对非洲社会主义的研究,参见唐大盾等《非洲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唐大盾、徐济明、陈公元主编《非洲社会主义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等。非洲领袖或先哲们的这些思想观念既是对非洲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也是与世界文明互动的结果。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非洲民众,并对今天非洲联盟的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作用。根据现有的协商一致的非洲共同价值观,我们可以将非洲分为四个层次:个人、国家、地区和大陆。尽管第一层次是个人,即“包括普遍的、不可剥夺的人权在内的价值观”,然而更多内容反映了集体主义,如“宽容”“参与治理与开发过程”“在需要的时候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尊严与尊重”“正义”“公平感”“人人平等”“尊敬老人”“诚信”“社会凝聚力和包容性社会”,等等。 (二)敬老尊贤 中国与非洲都有尊敬老人的价值观念。敬老尊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孔子说“为人也孝弟”,古人的注释为“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可见“弟”(悌)是孝的引申,即“孝”包括孝顺父母,也包括尊敬兄长,“弟”成为“孝”的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孝敬老人是“仁”的根本所在。实际上,无论是一个服务于民众的好人,还是一个不利于社会的坏人,都是将孝敬老人放在自己生活的重要位置。另一位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有关敬老爱幼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明确表达了他人的父母等于自己的父母,一个人不仅要尊敬自己家的老人,也要尊敬其他老人。敬老爱老的孝道精神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不违,即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违抗父母的意志;其次是奉养,即从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奉养父母;再次是体贴,即关心和照顾父母的身体健康;最后是感恩,通过“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仪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和追思情愫。这种孝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敬老”在非洲人的观念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非洲存在很多表达尊敬老人的谚语,如“一个老人如同一个图书馆”(坦桑尼亚等国家),“欲学好谚语,就去问老人”(尼日利亚),“秃头和白发应当受到尊重,因为这是杰出的标志”(利比亚),“人老智慧至”(刚果),“老人能讲出最好的故事”(斯瓦希里语),“老猎人不会落入陷阱”(南部非洲),“老人劝诫是菜里的盐”(加纳),等等。 实际上,敬老往往是与尊贤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社会的交往需要经验,关系的处理需要智慧,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老人往往成为一个社会的睿智之人、贤达之人。因篇幅的关系,此处不再展开。这种观念是一种具有历史感的社会的必然表现,也是人类社会智慧的象征,中国人与非洲人都从他们的传统中认识到:时间创造经验,老年人的知识能够服务于社会,为人们提供经验教训。这也是敬老尊贤成为中国与非洲共有价值观念之一的重要原因,这与一味强调理性的社会有所不同。 (三)平等观念 中非文化价值观念都强调平等和共享。尽管“平等”在西方是一个相对近期的概念,也成为近代以来社会运动和历史活动中最重要的关注点之一,但这一概念在中国社会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一概念蕴含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并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儒家思想中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孔子自己便将平等作为其教育原则,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中国教育思想中也有“教学相长”的提法,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地位平等,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孟子著名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并不比君主低贱,而是具有平等的地位,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虽然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十分严格的社会,但平民享有的权利使得他们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相当多的将相出身贫寒,但平等的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显达的仕途。平等之所以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内涵之一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原则,主要是因为这一观念在中国人民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在非洲的传统政治制度中,虽然也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平民有自己参政议政的权利,也有自己的组织,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可以根据酋长(或国王)的表现来决定其是否应该继续任职。以加纳为例,早期民族主义学者凯斯利?海福德曾这样描述黄金海岸(今加纳)的平民的作用:必要时,“那些将他(酋长或国王)扶上王位的人们有权根据正当的理由将他从职位上拉下来”。黄金海岸的平民组织称为“阿萨夫”(原译“阿萨乎”),其首领并非官方议事会的成员,但由于他是公认的平民代表,长老议事会对他的意见十分尊重。每次选举时,平民坐在他们的首领后面。当选举委员会将母后提出的候选人公布于众时,选举委员会的发言人会问:“这是母后说的,大家的意见如何?”平民们则回答说:“我们愿意听长老们的意见。”然后,他们再对长老们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平民享有的这种参政议政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王权,并一直保持着黄金海岸政治制度的延续。实际上,在非洲的诸多社会,均存在着这种平等的理念和实践。“大树下的民主”这一对非洲民主制的表述是对非洲存在的平等观念的最好概括。在非洲联盟发表的含有非洲共同价值观的文件中,“共同分享”“尊严与尊重”“正义”“公平感”“人人平等”等表述都说明了平等的重要性。 人类应当互相关心,互相尊重,这是中国与非洲社会的共同理想。在世界历史上,平等原则曾是英、美、法等国人民奋斗的主要目标,也是其近代多次革命所追求的理想,直到现在仍受到西方的赞誉。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强权即公理”的观念无处不在,“平等”这一原则却从未被人提及。毛泽东在与非洲朋友交谈时提到,中国人与非洲人有着相同的历史经历,也都受到西方国家的轻视和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邓小平对非洲领导人的态度也是一样,他曾与布隆迪和乌干达的国家领导人结为朋友。继任的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都与非洲领导人保持着平等的关系。 (四)宽容待人 中国与非洲都强调宽容的价值观。当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他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质时,孔子答曰:“是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为什么要强加给其他民族呢?当今世界,由于西方国家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并使用各种手段强加于人,“宽容”和“忍耐”的观念便显得日益重要。在非洲,“宽容”是一种传统、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处事方式。非洲很多谚语表达了这一观念,如“应当宽恕请求原谅的人”“谁损人利己,谁就会失去友谊”“千万不能向朋友提出过分要求”“在吵架的房间里,啤酒会变得酸苦难咽”等。在处理政治问题时,非洲人的原则是协调和妥协,即通过协商和调解的灵活方式,而非零和游戏,即从政治上去消灭对手。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存在了几个世纪,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对黑人和其他族裔犯下了滔天大罪,但以曼德拉为代表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和广大黑人群众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了极其尖锐的种族矛盾,实现了民族和解。这是当今世界的奇迹,这也是为什么曼德拉成为当代世界唯一一位既受到东方人敬仰也受到西方人推崇的伟人的原因所在。塞内加尔第一任总统桑戈尔是一位天主教徒,但他在治理自己所属的这个伊斯兰国家近20年的时间里与穆斯林相安无事。一位非洲酋长告诉笔者:非洲人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会邀请自己的敌人赴宴的人民。非洲人民深深认识到,只有通过践行宽容这一原则,非洲大陆才能保持“其社会凝聚力和包容性社会”。 “宽容”作为中国人日常社会交往中一项重要原则,也在中国外交政策上打下了深刻烙印。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一直秉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原则,这一点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反复攻击。然而,某些国家喜欢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身的标准来比照其他国家,动辄批评他国。这些批评往往披着“普世价值”或者“国际标准”的外衣,认为西方信条原是普世的原则。这种蛮横的做法已经时兴一段时期了,现在日益遭到他国的抵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非洲时,在塞内加尔总统面前批评该国严厉的同性恋政策,遭到塞内加尔总统的抵制;他在南非总统祖马面前对南非与中国的合作说三道四,被祖马严词反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他国的干涉(特别是武装干涉)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制造更多的问题。 今天,中国与非洲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在非洲,“传统社群通常意味着归属与分享,但这些社群也面临着贫困、无力、违背人类尊严、社会孤立、性别歧视、贪腐、缺乏效率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人们为了生存越来越多地转向国家机构和民间社会组织等”。这种挑战之中既有发展过程中滋生的问题,也有因为国家治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中国社会也面临相同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社群依然存在,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每一项传统都正在被社会发展进程所侵蚀。除了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困境,发展本身也蕴含着诸多矛盾,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的矛盾等。如何妥善解决这些矛盾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挑战。 三非洲值得中国学习 在分析了中国和非洲在价值观念方面的相似性和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中非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学术界常见的观点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非洲应该向中国学习。这种观点在中国的知识界中尤为突出,也非常普遍。然而,笔者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中非之间应当相互学习。那么,中国能够从非洲学到些什么? 第一,非洲人深信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和谐与平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之间通过多种方式相互联系。在非洲的传统信仰中,土地属于整个群体,包括逝去的祖先、当前活着的人们以及未来将诞生的后代。土地和人群都属于一个未隔离的世界。非洲妇女之所以多在田间劳作,其原因并非如外界所认为是大男子主义的表现,而是因为人们认为作为孩子母亲的妇女与作为人类母亲的土地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她们的劳作会给人们带来更丰硕的成果。当然,非洲还有许多仪式与敬畏土地或崇尚大自然有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尽管人们也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但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庞大的人口迫使人们不得不从大自然中获取更多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并不强烈(在一些地多人少的地区如少数民族居住区则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人定胜天”的观念在实践中带来无法计量的后果。更糟糕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不断增加的能源、资源需求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由于自然对过度开发这一现象的惩罚,迫使中国人重新认识自然,科学发展观逐渐贯彻到国家建设之中。不论怎样,非洲人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值得中国人学习。 第二,非洲人的家庭与社群观念(senseofcommunity)十分强烈,而这恰好是当代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正逐渐丢失的。在非洲,无论一个人多么富有,多么有权有势,他都必须承担对家庭和亲人的责任。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事情,一些非洲政府官员必须照顾整个家族,招待许多来访的亲人。笔者的非洲朋友们拿到工资后都会立刻给家人寄去,笔者的学生也经常给家里寄钱,“否则他们(指家人)如何生活”?尽管他们自己的钱并不多。这种社群观念是一种“上帝制造”的,因为它可以超越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人群;它也是人制造的,因为它只能通过实实在在的每一个人才能体现。人们来到社区中心进行各种活动,因为这是人们的社会、政治、法律、文化中心,是社会交流的平台。毫无疑问,当前中国的农村依然以家庭为纽带,家庭在人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物质主义的强化,个人主义正在逐渐侵蚀我们的家庭观念和社区观念。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在人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发展的角度看,家庭的地位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强调并保持家庭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应该向非洲学习的第二点。 第三,在非洲国家,女性通常可以享有更多权利,这一点也值得中国学习。一些听说过非洲女性受到歧视的中国人也许会感到奇怪。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和中国女性一样,历史上非洲女性也在维持家庭和保卫国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非洲联盟委员会的主席恩科萨扎娜?德拉米尼-祖马在就职前所做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两个有关非洲女性的历史事实。公元690年,一位名为达希亚?艾尔-卡希纳(DahiaAl-Kahina)的北非自由女战士在抵御阿拉伯人入侵的战斗中,勇敢地指挥军队与阿拉伯人作战,她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投降阿拉伯人。非洲著名的知识之城——马里的廷布克图(Timbuktu,又译廷巴克图)就是以一位名为布克图(Buktu)的女性命名的,城中的桑科雷(Sankore)清真寺也是由一名女性所建。在19世纪的反殖民斗争时期,非洲女性为她们的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历史上的非洲女性(特别是母后或王室女性)在政治制度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殖民统治的建立将女性彻底排除出了政治领域,导致非洲女性完全丧失了在政治上表现的机会。 我们知道,一些欧洲国家的妇女在历史上长期受到歧视,妇女的选举权和投票权经过长期斗争才取得。法国(1945年)、意大利(1946年)和比利时(1948年)均在现代国家形成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才普遍实行了男女平等的选举制。与欧洲国家不同,非洲国家独立以后,女性马上享有政治权利。不可否认,女性在一些非洲国家依然被轻视,有的国家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然而,早在1969年,利比里亚女性安吉?布鲁克斯(AngieBrooks)就已经当选为联合国大会主席,她表示:她为她所在的大陆、她的祖国、她的性别而骄傲。有“非洲公主”之称的托罗?伊丽莎白?巴加亚?尼亚邦戈(ToroElizabethBagnyaNyabongo)女士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是一位乌干达律师、政治家、外交家、模特及演员。作为乌干达的第一位女性律师,她在1974年被任命为乌干达外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巴黎的非洲女大使们吸引了其他国家的注意力。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女性参与到社会和政治活动当中,成为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或者国家领导人。两位杰出女性——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和乔伊丝?班达分别当选为利比里亚总统和马拉维总统。非洲著名政治学家阿里?A.马兹鲁伊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写道:“将来,非洲统一组织一位女秘书长的产生,究竟会先于还是后于任何非洲国家的第一位女总统,我们拭目以待。”现在,结果已经出来。恩科萨扎娜?德拉米尼-祖马当选为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 这种女性大量走上政治舞台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在相当多的非洲国家包括非洲联盟里,政府中女性任职的比率都有法律规定,一些国家和机构为保护妇女就业制定了严格规定。例如,在南非,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公务员,外交部2382名职员中有1300人为女性,1082人为男性。在这一点上,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无法与之相比。中国历史上女性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得到很大改变,但歧视女性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中。就妇女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而言,1995年在中国召开的第四届妇女大会制定的《行动纲领》明确规定,女性在各级权力机构中的比例在2000年要达到30%。然而,尽管中国一直在努力,但在各级政治权力机构中,女性比例远远低于这一标准。虽然中国政府为女性保留了一些职位,但女性所占比例一直徘徊在20%左右,身居高位的女性更少。世界经济论坛在《2013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对136个国家进行排名,主要考察妇女在卫生与生存、教育、政治和经济四个领域的地位,非洲有不少国家排名在中国之前。在该年度报告中得分相对较高的有莱索托(第16位)、南非(第17位)、布隆迪(第22位)和莫桑比克(第26位)等,它们均挺进前30位,中国则排名第69位。 第四,非洲国家处理边界问题的技巧也值得中国关注。非洲的边界是殖民时期的一项重要遗产。统计资料显示,44%的非洲现有边界是按照经纬度划分的,30%是按照几何直线划分的,只有26%属于自然边界,如河流或山脉。这种边界的产生表明了三点:一是这种边界是在柏林、伦敦或巴黎由当时的欧洲殖民大国划分的;二是非洲人民对此根本不知情;三是这种边界的划定并未考虑有关人文地理和疆域位置等因素。这种边界无疑为独立后的非洲留下了诸多严重问题,导致同一民族被分隔在不同国家,如巴刚果人被分割为四地,即安哥拉、比属刚果、法属刚果以及加蓬,埃维人则分别居住于加纳、多哥和贝宁等地。此外,海岸线、河流、矿产、资源、草地等自然资源问题也由此而生。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国家产生后,欧洲地区因各种边界问题而产生的战争此起彼伏。如果按照非洲的情况,这些问题足以引发许多冲突和战争。然而,非洲统一组织发表的《关于非洲边界不得改变的决议》明确指出,“考虑到边界问题是一种严重的和永久性的不和因素;意识到存在着来自非洲以外的旨在分裂非洲国家的阴谋诡计;还考虑到非洲各国独立时的边界,已成为一个既成事实”等各种因素,“郑重宣布所有成员国保证尊重它们取得民族独立时存在的边界”。显然,非洲领导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宽容避免了诸多战争,拯救了无数生命。中国与某些邻国存在陆地和海洋边界的分歧,甚至还导致了一些冲突。从这个方面讲,中国在处理边界问题的方针、态度、方法和技巧上应该可以向非洲学习。 非洲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史的大陆。非洲文化如音乐、乐器、舞蹈、绘画、雕刻等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西方已经从中借鉴了很多,而中国则刚刚发现这一宝库。在学习的道路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乐观不仅是非洲人的态度,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这也是中国需要学习的重要特质。 自从中非合作论坛提出“文化互鉴”以来,中国学者和非洲学者多强调非洲应向中国学习的诸方面,天平似乎多倒向中国一边。至于非洲应向中国学习哪些方面,学界同行似乎谈得很多,在此不赘述。中国在发展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将国家战略中的自主意识与市场经济、社会稳定相结合,这可能是最值得非洲学习的。当然,改革是必要的,但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它不是复制,而是向伙伴或者其他国家学习改革的经验教训非洲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果领导人能够将个人能力、责任与勤劳的人们联合起来,那么非洲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