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林毅夫、樊纲、易纲、张军等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力和领军人物,都是丛书的早年作者,正是丛书提供了他们最初的学术成长平台。2014年度格致出版社对丛书再作大规模整理和改版工作。陈琦伟的《国际竞争论》即为此次旧籍新版品种之一。
陈琦伟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国际竞争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思考》是中国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和体系的专著,首次明确提出并阐明了当今时代处于国际竞争时代的新观点,以及“现代比较利益原则”等。该书1986年出版后,次年便获得了中国经济学领域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著作奖。
1952年生,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创业资本研究中心主任,亚商集团董事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并且担任亚洲开发银行咨向顾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顾问。
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学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其专业思想的代表作――《国际竞争论》,在当时我国青年学者的著述中首获“孙治方经济学优秀著作奖”殊荣。自20世纪90年代初受邀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会顾问专家,最早把国际通行的企业兼并、收购及重组的方法和实践引入国内,并组建厂被主要媒体称为“文科教授的成功实验室”的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具有成功及丰富的经验。
1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1.1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
1.2 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理论讨论的开端
1.3 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理论争鸣的高潮
1.4 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理论探讨的前瞻
第一篇 古典比较利益论
2 古典比较利益论的历史回声
2.1 古典比较利益论的历史进步作用
2.2 古典比较利益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
2.3 古典比较利益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2.4 古典比较利益论实际意义的分析
3 古典比较利益论与发达国家主流派的贸易分工理论
3.1 20世纪初以前的相互供求论阶段
3.2 20世纪30年代后的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式阶段
3.3 列昂惕夫之谜和战后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
3.4 其他值得注意的理论命题
4 古典比较利益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分工理论
4.1 古典比较利益论在苏联东欧学术界的命运
4.2 对我国学术界关于古典比较利益论中贸易互利性讨论的评价
4.3 对我国学术界关于古典比较利益论与劳动价值论关系的讨论的评价
第二篇 国际价值论
5 学术界关于国际价值的争鸣
5.1 评西方学术界早期的国际价值观点
5.2 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关于国际价值概念的讨论
5.3 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关于国际价值的作用的讨论
5.4 不等价交换争鸣概览
6 国际价值考察
6.1 探讨国际价值问题的意义
6.2 对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的重新认识
6.3 国际社会必要劳动定义
6.4 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7 价值规律的国际作用
7.1 国际等价交换的基本判断
7.2 价值规律国际作用的背景条件
7.3 价值规律国际作用的重大变化
8 价值分析基础上的现代比较利益原则
8.1 比较利益论立论的科学性
8.2 比较利益论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8.3 比较利益论的静态与动态分析的统一
8.4 比较利益论的实用意义验证
第三篇 国际竞争论
9 国际竞争的时代
9.1 国际竞争规范
9.2 国际经济关系相对平等是国际竞争时代到来的根本前提
9.3 经济国际化的深化是国际竞争波及全球的强大动力
9.4 新的技术革命是国际竞争时代的物质基础
10 国际竞争型分工和战略
10.1 新的分工模式不同于传统分工模式
10.2 根据新的分工模式实行新的战略
10.3 关于中国实行国际竞争力导向型战略的探讨
2.3古典比较利益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与正确评价比较利益论直接有关的第二步工作,是证明这个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上一节论述的,按比较利益论进行的交换实质上是以劳动为尺度的交换,可以说已经部分证明了比较利益论与劳动价值论的联系。这一程度的联系,也得到后来许多西方和东方经济学家的认可。但这只是一种松散的联系,所以它后来很容易地被生产费用、机会成本、要素禀赋等等概念替代掉。我们现在则要证实一种牢固得多的,或者说必然的联系,即揭示比较利益论与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的联系。
这个问题是直接由李嘉图那个简单模式引起的。在那个模式中,合理的结果是英国用包含本国100人劳动的呢绒换得葡萄牙包含80人劳动的酒,因此人们很容易从对这个模式的直观中指出:英国换来的酒所包含的价值量小于换出的呢绒的价值量;葡萄牙则相反,通过交换得到更多的价值。可见,按比较利益论进行的交换是不符合劳动价值论的。
李嘉图本人断然否认了这种看法,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7章开篇就说:“对外贸易的扩张显然大大有助于一国商品总量的增长,从而使享受品总量增加,但却不会直接增加一国的价值总额。一切外国商品的价值既然是由用来和它们交换的本国土地和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的,所以,且p使由于新市场的发现而使本国一定量商品所能换得的外国商品数量增加一倍,我们所得的价值也不会更大”。很清楚,在李嘉图看来,由本国耗费100个劳动单位生产出的商品所交换到的酒,无论这些酒在制造国花费了多少劳动,它们现在的价值只是100个劳动单位,只代表100个劳动单位。同样道理,葡萄牙所换得的一定量呢绒,总只代表80个劳动单位。对任何一国来说,外贸所得的货物都是足价的、等价的。这是在交换比例一定的情况下而言的,如果交换比例变动了呢?李嘉图接着举例说明了以同一量本国劳动衡量的外国商品,无论其数量多少,在本国市场上出售也只能获得与其他商品一样的等量利润,从而价值也是不变的,“无论他所输入的葡萄酒是25桶还是50桶,只要一个时期的25桶和另一个时期的50桶同样能卖1200镑,他的利益就不受任何影响。在两种情形下,他的利润都只限于200镑,或资本的20%,而且在这两种情形下输入英国的价值也是一样多”。这就是说,如果一位英国商人原来花费500镑可购得25桶葡萄牙葡萄酒,现在花费同样的钱能购得50桶了,这并不意味500镑的价值加倍,而是意味着每桶酒的价值减半了。
由此可见,李嘉图确切的结论是:虽然同种商品在各自的生产国耗费了不同的劳动量,但它们在外贸中进行的交换却是等价的。这就引出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这种等价的基础是什么?李嘉图的解释是:“一切外国商品的价值……由用来和它们交换的本国土地和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那么人们要问:对那些外国商品来讲,难道此刻它们的价值不是由耗费在其中的劳动决定,而是由它所交换到的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决定的吗?这与李嘉图本人批评斯密用购买得来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岂非自相矛盾了吗?
确实,李嘉图的解释经不起推敲。但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他这种乏力的解释与他的结论并不是一回事。他的结论是科学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