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技术(第2版)/高职高专课程改革规划教材》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汽车零件损伤形式和特点;第二章介绍汽车零件的检验与修复;第三章介绍汽车维护基础;第四章介绍汽车修理工艺流程;第五章分析汽车维修质量管理;第六章介绍常用汽车维修与检测仪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及相关汽车类专业教材,也可供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参考。
《汽车维修技术》自2005年出版以来,得到了许多院校师生的欢迎,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编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第’版教材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容不够充分,不能满足高职高专的教学需求,缺少新的方法等,本次修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增补和完善。
本次修订基本保留了第1版教材的结构与框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改:第一章第二节增加了磨损的一般规律,第二章第一节增加了典型零件平衡方法,第四章第三节增加了发动机大修进厂检验单。第五章第一节增加了直方图法,并且修改了第六章部分内容,增加了百分表的使用方法。
本书由黑龙江工程学院张金柱任主编,张娜任副主编,参加修订的还有黑龙江工程学院张毅,其中张娜修订了第五章和第六章,张毅修订了第二章和第四章。全书由牡丹江交通局徐海鸥高级工程师主审。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1.粘着磨损
粘着磨损是指摩擦表面相互接触,在接触点之间由于分子吸引力粘附或局部高温熔着,使摩擦表面的金属发生转移而引起的磨损。
(1)粘着磨损的特点在一定载荷的作用下,摩擦过程使润滑油膜破裂,摩擦副表面由于微观粗糙而形成点接触,接触点的高接触压力使其发生弹性或塑性变形,在接触点产生分子吸附和原子吸附,形成强粘着。另外摩擦副在高接触压力下以较高速度滑动时产生大量的热,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润滑油,摩擦产生的热量不能很快散去,使摩擦接触点自身的温度上升,而产生熔化和熔合,进一步强化了微观接触点的粘着作用;进而在摩擦表面相对滑动过程中,粘着点产生塑性变形直至被剪切撕脱,表面材料被转移。这样,粘着一撕脱一再粘着一再撕脱的循环进行,就形成了粘着磨损。
接触点粘着剪切分离只是在微观接触点上进行,接触表面仅有轻微的材料转移,摩擦表面仅会出现轻微擦伤。擦伤即摩擦表面沿着滑动方向形成细小擦痕的现象。若剪切分离在表层金属内进行,就会发生内部撕裂,摩擦表面会出现明显的材料转移和撕裂,甚至引起摩擦表面咬粘,即两个摩擦表面因粘附和材料转移而损坏,进而导致运动中止的现象,引发机械事故。发动机中的“拉缸”,“抱轴”现象就属于这种磨损。这是一种严重而危险的损伤,常常是突然发生的,应设法避免。
(2)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
1)材料特性的影响。脆性材料的抗粘着性能好于塑性材料。塑性材料发生粘着磨损的部位多在金属表层下一定的深度,常会发生内部撕裂,磨损下来的颗粒较大。脆性材料发生粘着磨损时,破坏较浅,金属屑也较细微。
采用互溶性小的材料配对组成摩擦副时,其金属晶格不相近,粘着倾向小,抗粘着性能好。在一组摩擦副中,选择一种表层较弱的金属(如减磨合金),即使发生粘着磨损,一般情况下其磨损量也是微量的。
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可使摩擦副表面生成互溶性小的金属层,可避免同种金属相互摩擦,较好地防止粘着磨损,如电镀、表面化学处理、表面热处理等。
2)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某种材料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均可以找到一个对应于最小磨损量的粗糙度。一般情况是磨损量随零件表面光滑程度的提高而减小。
3)润滑油的影响。如果供给摩擦表面足够的润滑油,并保证润滑油的粘度和工作温度,使配合零件不发生干摩擦,零件表面的氧化膜是不易破坏的,这样就减少了粘着磨损形成的条件。如汽车后桥主减速器采用准双曲面齿轮,其齿面问有很高的接触压力。为避免出现粘着磨损而使用专用的双曲面齿轮油,可以保证在很高的压力条件下形成良好的油膜,使齿面间不致发生直接接触,可以避免粘着磨损。若使用一般的齿轮油,则齿面问很快就会形成粘着磨损而导致零件损坏。
4)运动速度和单位面积上压力的影响。如果运动零件表面间有充足的润滑油,则零件的运动速度提高后容易形成油膜,可以减少磨损。如果零件处于干摩擦和半干摩擦状态,则零件的运动速度越高,产生的摩擦热就越多,却又不能散去,就越有可能发生粘着磨损。在运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零件载荷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就越容易发生粘着磨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