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五世纪末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国家分裂、战争频仍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南北交流、民族融合的时代。生活在这一时代中的郦道元是当时最著名的地理学家,而他的著作《水经注》则是当时最杰出的地理著作。郦道元不仅是个地理学家,而且是个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者。通过对《水经注》的研究,我们可以获悉他的许多高尚思想和高贵品质。依靠他严谨、科学的治学方法和高度的写作技巧,《水经注》成为一部文字生动、内容丰富的不朽历史名著。历来学者对此书的不断研究,终于形成了一门包罗宏富的学问——“郦学”,这就是郦道元为后世留下的一宗宝贵的文化财富。
陈桥驿,192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现为杭州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研究会学术顾问、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浙江地理学会理事长、浙江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等,并曾兼任日本关西大学、国立大阪大学、国立广岛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水经注研究》、《绍兴地方文献考录》、《中国历史名城》、《中国七大古都》等。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郦道元生活的时代与地理大交流
一、大时代
二、北魏
三、地理大交流
第二章 郦道元及其家世
一、郦氏家世
二、郦道元
第三章 爱国主义者
一、大一统思想
二、“中国人的自然之爱”
第四章 地理学家
第五章 “酷吏”
第六章 《水经注》中的郦道元思想
一、人定胜天
二、不信鬼神
三、鞭挞厚葬
四、反对战争
五、疾恶扬善
第七章 郦道元的治学方法
一、资料占有
二、资料分析
三、野外考察
第八章 郦道元《水经注》的贡献
一、总述
二、地理学
(一)自然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
三、地名学
四、语言学和文学
五、其他学科
第九章 郦学--郦道元留给后世的财富
一、郦学的形成与学派的发展
二、近代以来的郦学研究
三、港、台郦学研究
四、国外郦学研究
第十章 《水经注》的错误和学者的批评
结语
索引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秦始皇当然是个武功卓著的皇帝,他降服六国,进军东南沿海和岭南,直至今中南半岛,敉平所谓“百越”之地。但这是对于中国内部和南疆而言。对于中国的北疆,看来历史还应该对他作不同的评价。他修筑“尸骸相支拄”的长城,残暴达于极点,而智勇实属末流。他以长城阻遏北方的游牧民族,实际上暴露了他对汉族北疆的最低愿望。所以从他对汉族北疆的开拓和经营来说,他是一个眼光短浅,缺乏战略思想的弱者。他用千千万万生命的代价,为汉族修建了这样一条萎缩不前的北方疆界。假使没有后世的民族交流、融合和汉武帝、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中华民族中的杰出人物,则我国的北疆会成为怎样一种状况,人们或许不难想像。
对于秦始皇在北疆开拓、经营上的不智不勇和缺乏战略思想,当然不是与他的后人如汉武帝、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相比,而是和他的前人,也就是本书必须提及的一个伟大人物,战国的赵武灵王相比。赵武灵王是一位汉族的国君,赵国的疆界与游牧民族毗连,对于这些轻装、强悍、快速和出没无常的草原骑马民族,他有过长期的周旋经验和细致深刻的观察研究。这位眼光远大,见识卓著的汉族杰出领袖,于其在位的十九年(前307)便断然决定:“胡服骑射以教百姓。”①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措施。据靳生禾先生《赵武灵王评传》①所述,当时曾受到朝野人士的竭力反对。守旧派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赵俊、赵燕、牛赞等为首,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他们以举国上下反对胡服骑射之民意相要挟。他们提出:“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但赵武灵王一一予以驳斥,他说:“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又说:“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由于赵武灵王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终于说服了许多反对者,使他的这种惊人改革,获得朝野一致的赞同。
当然,他同时也重视长城的修建。《水经·河水注》说:“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赵武灵王的长城和秦始皇的长城很不相同,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比秦长城要偏北得多,特别是他修筑长城在战略思想上具有远大的见识。《水经注》所谓“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这就是说,他修建长城是在“既袭胡服”的前提之下进行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不久即击溃盘踞漠南、长期为患的游牧民族林胡、楼烦、东胡,即所谓“三胡”。在大片游牧地区设置云中、雁门、代三郡。从内地移民实边,从事垦殖。②《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