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比较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微波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场概述、传输线理论、导波与波导、微波网络、无源和有源微波电路、微波天线、微波传播、微波工程子系统等。全书采用场与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阐明基本概念为主,并给出定量的数学分析和应用举例。各章之间相互呼应,有机结合,自成系统。
该书适于作为高等院校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微波工程技术的科技人员阅读和参考。
无线电波谱是一种资源,微波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频谱比较宽,可以穿透对流层和电离层,因而许多电子信息系统都采用微波作为载频。微波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微波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新器件、新技术,特别是新系统的不断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微波工程技术的发展。微波技术和微波工程是电子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电子信息系统,如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雷达、微波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控遥测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等都离不开微波;光纤通信与微波技术的紧密结合、高速数字系统的设计也需引入微波技术的分析方法,因此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具备比较系统的微波技术和微波工程的知识,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多年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总是将微波工程基础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并不断地强调微波工程在大学本科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
微波技术和微波工程的内容比较多,通常是将相关的内容写成三或四本书,读者若想了解该领域的全貌势必要读许多书。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宗旨是在保证一定的深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这个目标,本书将与微波工程有关的技术领域综合在一本书中,希望能够比较全面地论述微波工程的各个层面,并尽可能地找出微波工程各个技术领域的内在联系,以加强全书的系统性。本书除绪论之外共分九章,分别为电磁场概述、传输线理论、导波与波导、微波网络、无源微波电路、有源微波电路、天线、电波传播、微波工程系统。这九章可分为四部分或四个层次。
第一部分仅含第1章电磁场概述,该章概述了电磁场方程组、本构关系、边界条件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定理。电磁场理论是微波工程的理论基础,也是全书的基础。学习了微波工程基础之后,许多读者都将进一步体会到电磁场理论的完整严密和应用的广泛性,可以说微波工程是应用电磁场理论的最生动的例子。
微波工程基础前言传输线理论(第2章)、导波与波导(第3章)和微波网络(第4章)这三章属于第二部分,分别代表了不同于低频集总参数电路的微波电路的三种分析方法,是微波电路的理论基础。传输线理论讲的是分布参数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不涉及电磁场而仅仅引入电压电流沿传输线波动的概念,与低频集总参数电路的区别是,在电路的分析中考虑了传输线的长度,故历史上传输线理论曾被称为长线理论。导波与波导是用场的方法分析立体的或平面的传输线,导波理论考虑了波导的横向结构,描述了微波传输线上的电磁场的分布和波导的特性。在传输线理论和导波理论的基础上,微波网络用散射矩阵等网络参量描述微波电路的外部特性,并进一步导出直观上不易想像的微波电路的特性。表面上看,传输线理论、导波与波导和微波网络是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但是三者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 用电磁场理论和导波理论还可导出多导体传输线电报方程;传输线理论是导波理论的简化;微波网络的酉条件、互易性等性质是由传输线理论和电磁场理论导出的;微波网络理论包容了传输线理论,将传输线理论与微波网络结合可给出含信号源和负载的微波电路的形式解。可以说,只有综合或交替使用上述三种方法才能得心应手地分析微波电路,这一点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进一步得到印证。随着高速数字信号向高速率窄脉冲发展,其频谱已落入微波波段,传输线的长线效应不可忽视。在第2章的27节讨论了高速数字信号在传输线上的传播特性。
无源微波电路(第5章)、有源微波电路(第6章)、天线(第7章)和电波传播(第8章)等四章属于第三部分。无源微波电路和有源微波电路的分析设计是建立在传输线理论、导波理论和微波网络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第5章和第6章包含了大量的无源和有源微波电路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第2、3和4章给出的微波电路三种基本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第7章讲述的是电磁波的辐射和接收,第8章讲述的是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和近地空间的传播规律。显而易见,天线和电波传播的分析计算离不开电磁场理论,同时也要用到传输线理论、导波理论和微波网络理论,例如,巧妙地应用电磁场的互易定理和散射参量的互易性可以方便地导出发射和接收天线的互易性,这说明天线的互易性和微波网络的互易性本质上是相通的。第三部分内容与电子信息系统密切相关。以通信系统为例,无源和有源微波电路、天线和电波传播完成了通信系统框图的发射、接收和信道功能,在通信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
第四部分为微波工程系统(第9章),该部分并不全面介绍各种电子信息系统,而仅仅以卫星通信系统为例说明如何将第三部分的内容构成一个具体的通信系统,以便使读者初步建立微波工程系统的概念。
全书从电磁场理论开始,然后讨论微波技术的分析方法、各种具体的传输线、微波部件和电波传播,最后给出微波工程系统的概念,这就是全书的主线。
本书的编写有一个历史过程: 1986年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本科生编写了讲义《微波工程基础》(李宗谦);1991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微波技术》一书(李宗谦、佘京兆),该书获1996年度电子部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年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微波工程基础》一书(李宗谦、佘京兆),该书获2002年度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与1996年版相比,这次改版我们作了较大的修订,许多章节或作修改,或增删内容。
本书由三位作者共同完成,其中佘京兆编写了第5章,高葆新编写了第6章,其余各章由李宗谦编写并统编全书。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各届领导和同事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者与电子工程系学生之间的不断切磋对本书的改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正是教学相长的具体体现,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在前两个版本和本次版本成书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陆大教授、杨弃疾教授、林德云教授、石长生教授、郑君里教授,东南大学出版社的朱经邦老师,国防科技大学的姚德淼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杨潞老师,北京理工大学的张德齐教授,浙江大学的黄恭宽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的苏毅哲教授,以及许多未曾谋面和署名的老师、同仁作了大量的工作,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
虽然作者作了努力,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诚恳期盼各位学术先辈、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0绪论1
0.1微波的范围1
0.2微波的优点2
0.3微波的应用2
0.4本书的结构4
0.5对读者的建议5
1电磁场概述7
1.1引言7
1.2时变电磁场方程组和媒质的本构关系7
1.3谐变电磁场方程组和媒质的本构关系9
1.4边界条件11
1.5坡印亭定理14
1.5.1时变场的坡印亭定理14
1.5.2谐变场的坡印亭定理14
1.6惟一性定理16
1.7等效源和广义电磁场方程组18
1.8对偶性19
1.9波动方程20
1.10矢量位和标量位21
1.11反作用和互易定理23
1.12等效原理和镜像定理25
1.12.1等效原理25
1.12.2镜像定理26
习题27
2传输线理论28
2.1引言28
2.2传输线波动方程和它的解28
2.2.1传输线波动方程28
2.2.2波动方程的解30
2.2.3相速和波长31
2.3阻抗与驻波32
2.3.1反射系数32
2.3.2输入阻抗与输入导纳33
2.3.3输入阻抗与输入导纳的另一种表示式34
2.3.4传输线的工作状态35
2.3.5驻波参量37
2.3.6阻抗的周期性和1/4波长倒置性38
微波工程基础目录2.4史密斯圆图39
2.4.1阻抗圆图39
2.4.2导纳圆图44
2.4.3阻抗匹配46
2.5功率衰减与噪声51
2.5.1无耗传输线上的功率关系51
2.5.2有耗传输线52
2.5.3负载的噪声功率53
2.5.4有耗传输线的噪声温度54
2.6包含信号源和负载的传输线电路57
2.6.1归一化电压与归一化电流57
2.6.2简单完整的传输线电路的形式解58
2.6.3匹配的基本概念60
2.7传输线电路中信号的时域分析61
2.7.1分布参数高速数字电路的特征参数61
2.7.2s域传输线波动方程和它的解64
2.7.3简单传输线电路负载端时域信号的形式解67
2.7.4负载端时域信号的形式解应用举例71
习题75
3导波与波导80
3.1引言80
3.2规则金属波导的一般理论81
3.2.1直接法求解81
3.2.2纵向场分量和横向场分量的关系82
3.2.3TE波、TM波和TEM波的特点84
3.2.4导波的坡印亭矢量86
3.2.5空心金属波导内不存在TEM波86
3.3矩形金属波导87
3.3.1矩形波导的通解87
3.3.2矩形波导中的力线图91
3.3.3矩形波导的色散方程与k空间93
3.3.4矩形波导中导波的相速和群速97
3.3.5矩形波导中的传输功率与储能99
3.3.6矩形波导的衰减101
3.3.7矩形波导的导体壁电流104
3.4金属圆波导105
3.4.1圆波导的通解105
3.4.2圆波导中的力线图111
3.4.3圆波导的色散方程113
3.5同轴线与平行双线113
3.5.1同轴线中的TEM波113
3.5.2同轴线中的TE波和TM波116
3.5.3同轴线TEM波的等效电路118
3.5.4平行双线120
3.6传输线理论的推广122
3.6.1TE波和TM波的传输线理论122
3.6.2多导体传输线电报方程126
3.7带线和微带线128
3.7.1带线128
3.7.2微带线130
3.7.3均匀介质填充的耦合传输线的奇偶模135
3.7.4耦合带线138
3.7.5耦合微带线139
3.8介质波导143
3.8.1相位匹配143
3.8.2对称薄膜介质波导145
3.9光纤简介150
3.10激励耦合151
3.10.1源对场的激励准则152
3.10.2激励耦合举例153
习题156
4微波网络159
4.1引言159
4.2微波网络的几个定理160
4.2.1微波网络的坡印亭定理160
4.2.2微波网络的互易定理161
4.2.3微波网络的电抗定理162
4.3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164
4.3.1非归一化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164
4.3.2归一化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165
4.3.3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的性质167
4.4散射矩阵169
4.4.1散射矩阵和散射参量的意义169
4.4.2散射矩阵的性质169
4.4.3参考面移动后的散射矩阵171
4.4.4散射矩阵与阻抗导纳矩阵的关系172
4.5二端口网络173
4.5.1二端口网络的各种矩阵173
4.5.2二端口网络的散射矩阵177
4.5.3二端口等效单元电路179
4.5.4对称二端口网络的本征值和本征矢185
4.6网络的连接188
4.6.1网络的串联188
4.6.2网络的并联189
4.6.3网络的串并联190
4.6.4网络的并串联190
4.6.5网络的级联192
4.7微波信号通过微波电路的分析方法193
4.7.1含n端口网络电路的形式解193
4.7.2微波电路的等效电源波定理195
4.7.3微波电路的信流图199
4.7.4微波信号通过二端口网络202
习题206
附录式(4725)、式(4726)和式(4729)的推导208
5无源微波电路211
5.1引言211
5.2匹配负载212
5.3波导接头和同轴接头213
5.4短路器213
5.5衰减器215
5.5.1吸收式矩形波导衰减器215
5.5.2截止式衰减器216
5.5.3旋转极化式衰减器217
5.6模式抑制器218
5.7波导T形分支219
5.7.1E-T和H-T分支219
5.7.2无耗互易三端口网络的性质221
5.8微带线功分器与合成器223
5.9魔T225
5.9.1从波导双T到魔T225
5.9.2魔T的应用227
5.10定向耦合器的机理、技术指标和分析方法231
5.10.1定向耦合器的简单机理231
5.10.2定向耦合器的技术指标233
5.10.3对称理想定向耦合器的散射矩阵233
5.10.4应用奇偶模理论分析定向耦合器234
5.11微带线定向耦合器239
5.11.1微带耦合线定向耦合器239
5.11.2微带分支线定向耦合器241
5.11.3变阻的微带分支线定向耦合器244
5.11.4微带环形定向耦合器248
5.12圆极化器251
5.13旋转对称五端口结253
5.14六端口结及其应用255
5.15铁氧体器件257
5.15.1铁氧体的张量导磁率257
5.15.2铁氧体的标量导磁率258
5.15.3矩形波导场移式隔离器259
5.15.4矩形波导谐振式隔离器261
5.15.5对称Y形环行器262
5.16谐振腔264
5.16.1谐振腔的基本参数264
5.16.2矩形腔266
5.16.3圆柱腔269
5.16.4同轴腔271
5.16.5微带谐振腔273
5.16.6介质谐振腔274
5.16.7谐振腔的激励耦合286
5.16.8腔体微扰与谐振频率的变化288
5.17微波滤波器291
5.17.1微波滤波器的工作特性292
5.17.2低通原型滤波器295
5.17.3频率变换301
5.17.4电感与电容的微波实现307
5.17.5微波低通滤波器313
5.17.6倒置变换器318
5.17.7变形低通原型320
5.17.8微波带通滤波器321
5.17.9微波带阻滤波器330
习题333
6有源微波电路336
6.1引言336
6.2微波晶体管放大器336
6.2.1微波晶体管337
6.2.2微波晶体管放大器的增益347
6.2.3微波晶体管放大器的稳定性348
6.2.4微波晶体管放大器的噪声系数353
6.2.5微波低噪声放大器设计356
6.2.6微波功率放大器358
6.3微波混频器360
6.3.1肖特基势垒二极管360
6.3.2非线性电导混频的机理363
6.3.3混频器电路365
6.3.4混频器的噪声系数369
6.3.5接收机噪声系数371
6.4微波振荡器373
6.4.1微波振荡器的种类与特性373
6.4.2微波晶体管振荡器374
6.4.3雪崩二极管振荡器377
6.4.4体效应二极管振荡器381
习题384
7天线386
7.1引言386
7.2辐射场387
7.2.1电流源和磁流源的矢量位387
7.2.2电偶极子辐射场390
7.3天线的基本参数(一)392
7.3.1辐射方向图392
7.3.2天线立体角395
7.3.3方向性396
7.3.4增益397
7.3.5天线的极化398
7.3.6天线的输入阻抗400
7.4天线的基本参数(二)401
7.4.1天线的互易性401
7.4.2极化损失因子402
7.4.3天线有效面积404
7.4.4天线有效面积与天线方向性的关系405
7.4.5天线的噪声温度406
7.5振子天线410
7.5.1对称振子410
7.5.2折叠振子412
7.5.3对称转换器413
7.6阵列天线415
7.6.1二元阵415
7.6.2N元线阵417
7.6.3自阻抗与互阻抗418
7.7口面天线419
7.7.1口面天线辐射场的计算方法419
7.7.2口面天线辐射场计算举例421
7.8抛物面天线425
7.8.1旋转抛物面天线426
7.8.2卡塞格伦天线428
习题430
8电波传播432
8.1引言432
8.2地球及其近地空间432
8.3电波传播的各种方式434
8.4自由空间传播损失436
8.5对流层对微波传播的影响437
8.5.1对流层的参数和标准大气437
8.5.2对流层对微波的折射438
8.5.3大气对微波的衰减441
8.5.4降水的退极化效应442
8.6电波传播的菲涅耳区443
8.6.1惠更斯|菲涅耳原理443
8.6.2自由空间的菲涅耳区446
8.7地面对微波传播的影响448
8.7.1视线距离448
8.7.2平地面的菲涅耳区449
8.7.3地面的反射和散射449
8.7.4考虑地面影响的路径损失449
8.8电离层中的电波传播450
目录ⅩⅦ
9微波工程系统453
9.1引言453
9.2卫星通信的微波子系统453
9.2.1卫星通信微波子系统框图453
9.2.2卫星通信线路增益损耗图454
9.2.3卫星通信信噪比458
9.2.4卫星天线459
9.2.5地球站天线系统460
习题461
附录462
附录Ⅰ物理常数462
附录Ⅱ矢量微分算子462
Ⅱ.1直角坐标462
Ⅱ.2圆柱坐标463
Ⅱ.3球坐标463
附录Ⅲ矢量恒等式463
Ⅲ.1加法和乘法463
Ⅲ.2微分464
Ⅲ.3积分464
附录Ⅳ常用同轴射频电缆465
附录Ⅴ矩形与扁矩形波导465
附录Ⅵ半导体材料466
Ⅵ.1能带论和晶体466
Ⅵ.2费米能级470
Ⅵ.3本征半导体和掺杂半导体471
Ⅵ.4漂移电流473
参考文献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