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79 元
丛书名: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北京古建筑五书
- 作者:李路珂、王南、李菁、胡介中
- 出版时间:2009/5/1
- ISBN:9787302197751
-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928.71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北京古建筑地图》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今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本书分为两册,其中第一分册所收录的范围是现在的二环路以内,亦即明清北京城以内。该册精选了302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选择了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在对各个建筑单体或建筑群进行剖析和介绍之外,本书还尽可能地从街区或城市的角度来介绍这些建筑作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还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在北京这样的一座古城,带上一份地图去穿越大街小巷,寻访帝都遗韵、市井民风,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体味历史变迁的沧桑,这实在是旅行者或闲暇者的一大乐事,又是建筑、规划、历史、艺术等专业从业人员和学生的重要功课。《北京古建筑地图》编写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那些穿行在城市历史时空中的人们,那些和我们一样热爱北京,热爱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人们。
从《帝京景物略》到《北京古建筑地图》
王南/文
古都北京从西周时期的蓟城算起已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从金中都算起则有八百余年的建都史。千百年来留存的古迹名胜数不胜数,历代书写北京古建筑的著作亦为数众多。
早在元代及明初即有熊梦祥的《析津志》、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以及萧洵的《故宫遗录》等书,其中不乏关于元大都重要古建筑的史料。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爵编纂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为迄今所知最早的详细记录明北京街巷胡同之专著,共收录明北京内、外城33坊的名称、方位及千余条街道胡同的名称,并附城郊名胜古迹及部分村落的名录。尤其可贵的是该书还附有地图一幅——“京师五城坊巷总图”,该图令“京师之广,古今之迹,了然于目,视如指掌”;“京师坊巷广大数十里之外,不出户而知。庶五城胡同浩繁几千条之间,一举目而毕见”。
明崇祯八年(1635年)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则对明北京城里城外的风景名胜、建筑园林、市井民俗进行了充满诗情画意地描绘,该书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充分展现了明北京山水、古建筑的诗情画意。全书共分8卷(分别为城北内外、城东内外、城南内外、西城内、西城外、西山上、西山下、畿辅名迹),共描写了129处古迹名胜,并且全书所涉及的名胜古迹都是两位作者亲身踏勘、访察过的,因而该书读来既描摹生动又值得信赖。此书尤其着力于勾画北京的园林名胜,包括公共园林风景区,如水关(积水潭,即今什刹海西海)、泡子河、金鱼池、满井、草桥、高梁桥、卢沟桥、海淀、黑龙潭、水尽头、西堤、玉泉山、瓮山等;私家园林,如成国公园、冉驸马园(宜园)、曲水园、定国公园、英国公园、英国公新园、李皇亲新园、白石庄、惠安伯园、钓鱼台等;寺观园林如金刚寺、三圣庵、十刹海、灵济宫、极乐寺、摩诃庵、法云寺、香山寺、碧云寺、洪光寺、卧佛寺、平坡寺、公德寺、戒坛寺、潭柘寺、雀儿庵等;古树名木,如吏部古藤、报国寺双松及矬松、韦公寺海棠、苹婆及柰子、天坛抝榆钱、显灵宫折枝柏、卧佛寺古娑罗等;此外还有大量畿辅名迹;等等。这些充分展现了明北京作为一座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的优美意境。后世许多描绘北京名胜之著作皆或多或少模仿该书体例——本书也不例外。比《帝京景物略》稍早一些还有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不过终究不及《帝京景物略》的记载详细和富有文采。
清初孙承泽的名著《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继《帝京景物略》之后,记载了明末清初北京城大量名胜。而在朱彝尊的巨著《日下旧闻》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乾隆年间最完备的北京文献之大成——《日下旧闻考》则全面地收录了北京及京畿的大量文物古迹资料,以上各书的部分内容在《日下旧闻考》中均有收录。清人吴长元根据《日下旧闻考》缩略而写成的《宸垣识略》一书,则成为最早的北京“旅游指南”。此外,清人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一书可谓明人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姊妹篇。
与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类似,清代有麟庆著文、汪春泉等绘图的《鸿雪因缘图记》一书。该书汇集了清嘉庆、道光年间官员麟庆自述人生经历的240篇文章,并配有240幅插图,其中涉及北京城内外风光的图记多达48则。所描绘之处包括紫禁城、西苑(今三海)、皇史宬、正阳门、天坛、什刹海以及内城旃檀佛寺、外城夕照寺、安定门外东、西二黄寺、长河五塔、万寿二寺、清漪园(今颐和园)、玉泉山及西山潭柘、戒台、宝藏、卧佛、碧云、大觉、八大处诸寺,乃至京郊二闸、酒仙桥、卢沟桥、黑龙潭、小汤山、房山金陵、明十三陵、居庸关、丫髻山等,并且对麟庆的私家园林“半亩园”作了多篇图记,详加表述——以上图记均以隽雅的小品文字配合精致的白描图画,读之令人流连忘返于北京的城市与山水之间,美不胜收。本书插图引用了多幅该书插图,为本书增色不少。
民国时期也有不少关于老北京名迹的专书。陈宗藩的《燕都丛考》继续了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到《日下旧闻考》的工作,成为记述民国时期北京城区坊巷胡同变迁最为详尽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排比前书,网罗近事,续《春明》之旧梦,补《日下》之琐闻。”汤用彬等编辑的《旧都文物略》(1935)一书则在体例方面摹仿《帝京景物略》等书,并且配有大量照片,图文并茂,对于全面了解民国北平有很重要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以建筑师和诗人的眼光合作《平郊建筑杂录》一文,文章以富于诗意和文采的语言分析卧佛寺的平面,描绘法海寺的过街塔,乃至以天宁寺塔为例教会人们如何对古塔进行断代……他们更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有和诗情、画意一样令人迷醉的“建筑意”,发人深省。此外,当代学者们对北京古建筑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蔚为大观,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从本书上、中、下册所列的参考文献,读者可以对此有所了解。
今天距离梁思成、林徽因写下《平郊建筑杂录》已经70多年过去了,而距离明代《帝京景物略》成书则已过去了近400年。北京城里城外的古建筑依旧散发着迷人的“建筑意”——它们有的静静地在山间和郊野沉睡,有的不时迎来或多或少的游人的欣赏或凭吊,有的更已被不断扩大的城区所淹没而不为人知……我们编纂的《北京古建筑地图》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所收录的范围是现在的二环路以内,亦即明清北京城墙以内;中册介绍邻近二环路各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在二环路以外的部分以及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的历史建筑;下册则继续介绍门头沟、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各区县的古建筑,并专门介绍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在北京的部分。《北京古建筑地图》三册共计介绍古建筑562处;并附有1208处文物建筑的列表——这些古建筑虽不能涵盖北京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之全部,但也已十分具有代表性。我们衷心希望《北京古建筑地图》能够以上述著作为楷模,尽可能全面翔实地向读者介绍当代北京的重要文物古迹,为弘扬古都北京无比深厚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尽一份微薄之力。同时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像《帝京景物略》、《鸿雪因缘图记》、《旧都文物略》、《平郊建筑杂录》等著作一样,给热爱古都北京的人们带来展卷神游北京名胜之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