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绘谱基础知识、计算机绘谱软件的主要功能、常用计算机绘谱软件介绍、五线谱绘谱软件Sibelius 4的使用、简谱绘谱软件TT作曲家的使用、绘谱与音乐制作实践等。
本书的特点是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全书根据音乐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进行编排,内容详尽又易于理解,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五线谱和简谱的绘谱技能,并且能够利用绘谱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制作。
本书可作为高校音乐类各专业计算机小公共课程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计算机音乐爱好者的自学用书。此外,对于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进入多媒体网络时代的计算机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应用计算机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信息,协同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基地,大学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因此,对于包括文科在内的各个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及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目前,虽然我国大学文科专业都已开设了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并且随着社会对文科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方面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院校还增设了后续的计算机小公共课程;但是我国大学文科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情况,从总体上说,与信息化社会及专业本身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要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为此,根据社会与文科专业本身计算机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分专业门类、分层次进行教学指导的原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大学计算机基本要求(2006年版)》(简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将文科各专业按其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分为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三个系列进行指导。
艺术类(包括音乐、作曲、美术、艺术设计、舞蹈、戏剧、影视、录音、动画等)原属于文学门类,由于其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很有自己的特色,计算机作为一种必备的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其专业教学与专业创作之中,因此把它从文学门类中抽取出来单独列出,并将其提升为一个系列。
《基本要求》由概论、课程与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估三部分组成。
《基本要求》中的主体(课程与内容)就是根据本科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专业三大系列,以及文科计算机大公共与计算机小公共课程不同教学层次的不同需要提出来的。
其中计算机大公共课程按模块化形式进行设计。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图形图像的制作与处理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基本应用、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基础等模块组成。这些内容都是文科学生应知应会的。这是培养文科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各院校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实现。
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是根据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三个系列专业的不同需要分别提出的,其中具有更多的专业特色。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其专业中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各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选择安排。
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该套教材就是根据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大公共课程与小公共课程的教学需要组织编写的。《基本要求》中列出的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小公共课程包括:网络(网站)艺术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二维动画、计算机三维建模、计算机三维动画、计算机插图设计、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辅助染织设计、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绘谱、计算机音序制作、计算机智能化音乐制作、计算机音频编辑、多媒体音乐课件设计等。这些课程的配套教材的陆续出版,对于满足艺术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需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目前,艺术设计行业是我国新兴的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为背景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在信息化社会中,艺术设计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设计人员的基本技能之一,艺术设计类各个专业方向一般包括平面设计、空间艺术设计、动画设计三个大的类别。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这三大类别又互相交叉,应用平面设计软件有时也可以进行空间设计,应用空间设计软件也可以进行平面设计。该套教材虽然针对某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分别进行介绍,但综合学习、融会贯通,一定能够掌握实际应用的技巧。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艺术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也将经历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的过程,对该套教材中的错误及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卢湘鸿计算机绘谱是音乐类各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已经出版的计算机音乐类书籍中,既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绘谱技术,又适合作为教材的却很少。究其原因,一是认为计算机绘谱技术太简单,无须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学习;二是觉得一般的音序软件都有绘谱的功能,没有必要专门去学习绘谱软件。这些观念既误导了编书人,也误导了需要学习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绘谱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事实上,计算机绘谱技术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与其他音序类和音频编辑类软件一样,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以比较成熟的Sibelius、Finale等绘谱软件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集乐谱绘制、音序制作、音频和视频处理、网络发布等功能于一身的多用途音乐软件。要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这些软件,其难度绝不亚于其他音乐软件。
2005年8月的西宁会议是一个转机。由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的这次会议,将4门课程选定为音乐类各专业计算机小公共课程,《计算机绘谱》有幸入选。作为这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起草小组负责人的笔者在欣喜之余,更有一种立即付诸实践的冲动,于是便有了本书的产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长期从事计算机音乐的教学工作,深知学生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本书在内容安排上既有计算机绘谱的概述,也有五线谱和简谱绘谱技术的具体讲解;同时,读者还能通过书中介绍的自动伴奏功能学习简单的音乐制作。目前在国内同类书籍中,尚未看到有同样的内容安排。
本书精选了目前最新版本的五线谱绘谱软件Sibelius 4和简谱绘谱软件TT作曲家1.2S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这两个软件的特点是功能全面、便于操作,而且都有良好的智能化回放功能,可以实时听到动态的音响。这一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享受音乐和充满快乐的过程。
本书内容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计算机绘谱概述,其中包括计算机绘谱基础知识和常用计算机绘谱软件介绍,这部分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计算机绘谱方面的背景知识;第2部分是五线谱绘谱软件Sibelius 4的使用,其中包括音符输入的基本操作,记号、术语及歌词的输入,乐谱编辑,管弦乐总谱及其他特殊乐谱的绘制,回放效果及乐谱的个性化设置,插件功能及其他功能介绍,Sibelius软件和其他软件的整合使用,Sibelius 4 绘谱实践等内容,这部分以Sibelius 4 为平台,详细介绍了五线谱绘谱软件的使用方法;第3部分是简谱绘谱软件TT作曲家的使用,其中包括主窗口与基本操作,简谱绘谱,和声与钢琴编辑窗,歌词编辑、乐谱打印与其他功能,TT作曲家简谱绘谱软件制作实践等内容,这部分通过TT作曲家使用方法的介绍,使学习者掌握简谱绘谱的基本技能和音乐制作的初级技巧。
根据教学安排,本书内容可供一个学期的学习。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五线谱和简谱的绘谱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初步的音乐制作能力。从已经完成的教学实践来看,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完全是可能的。学生完成本课程之后,如果进一步学习音序制作和音频编辑等课程,将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能够很快地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计算机绘谱这门课程可以称得上是学习计算机音乐的必经之路。
可以预见,本书的出版一定能给已经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提供一个全新的选择,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一定能为计划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提供便利,促使更多的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使计算机绘谱技术真正成为每个音乐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编者
第1部分计算机绘谱概述
第1章计算机绘谱基础知识1
1.1计算机绘谱的发展历史1
1.2计算机绘谱软件的分类1
1.3计算机绘谱的硬件配置2
1.4计算机绘谱软件的主要功能2
第2章常用计算机绘谱软件介绍4
2.1Sibelius4
2.2Finale4
2.3Encore5
2.4Overture6
2.5TT作曲家7
第2部分五线谱绘谱软件Sibelius 4的使用
第3章音符输入的基本操作9
3.1Sibelius 4界面介绍9
3.1.1新建乐谱前的界面9
3.1.2新建乐谱后的界面11
3.1.3输入输出设备的设置及测试12
3.1.4播放示范曲14
3.2乐谱的新建与保存16
3.2.1乐谱的新建16
3.2.2乐谱的保存19
3.3音符的输入方式21
3.4音符输入的基本操作23
3.4.1音符及休止符的输入23
3.4.2连音符的输入23
3.4.3变音记号的输入24
3.4.4连音线与延音线的输入253.4.5装饰音的输入25
3.4.6重音、跳音、保持音记号的输入26
3.4.7单行多声部的输入27
3.4.8单声部跨行的输入27
习题28
第4章记号、术语及歌词的输入29
4.1输入记号、术语29
4.1.1力度记号29
4.1.2速度标记29
4.1.3演奏法记号30
4.1.4小节线类型及反复记号31
4.1.5线形记号33
4.1.6表情术语33
4.1.7震音记号34
4.1.8排练记号及小节序号35
4.1.9和弦标记36
4.1.10踏板记号38
4.1.11附加声部38
4.1.12文本框39
4.2歌词的输入40
习题41
第5章乐谱编辑42
5.1编辑对象的选择42
5.2修改音符42
5.3常用编辑命令43
5.4删除46
5.5增加小节48
5.6更改谱号、调号、拍号及速度50
5.6.1更改谱号50
5.6.2更改调号51
5.6.3更改拍号53
5.6.4更改速度54
5.7移调55
5.7.1按音程移调56
5.7.2更改调号的移调57
5.7.3等音调的移调58
5.8乐谱排版59
5.8.1分行、分页59
5.8.2调整乐谱行距和边距61
5.8.3调整乐谱尺寸63
5.9符杠、符杆及连线的调整65
5.9.1符杠的重组65
5.9.2调整符杆及连线66
5.9.3特殊连线67
5.10隐藏、显示对象67
5.11添加音高及音程69
5.12添加乐器70
5.13声部转换71
5.14过滤与查找72
5.14.1过滤72
5.14.2查找74
习题75
第6章管弦乐总谱及其他特殊乐谱的绘制76
6.1绘制管弦乐总谱76
6.1.1乐器的选择及排列76
6.1.2编组括线78
6.1.3乐器名称79
6.1.4移调乐器81
6.1.5隐藏、显示休止谱行82
6.1.6总谱、分谱快速切换84
6.1.7聚焦乐谱和乐谱显示比例84
6.2绘制特殊乐谱85
6.2.1散板乐谱85
6.2.2吉他六线谱87
6.2.3打击乐谱89
6.2.4现代乐谱94
习题100
第7章回放效果及乐谱的个性化设置101
7.1回放效果的设置101
7.1.1设置调音台101
7.1.2设置Performance103
7.1.3设置Dictionary105
7.1.4控制码的使用107
7.2乐谱的个性化设置110
7.2.1更改文本风格110
7.2.2更改符头形状112
7.2.3更改五线谱样式113
7.2.4更改版面规格116
7.2.5更改所有字体123
7.2.6更改线形记号124
7.2.7更改常规参数125
7.2.8属性工具条130
习题132
第8章插件功能及其他功能介绍133
8.1插件功能133
8.1.1Accidentals类插件133
8.1.2Analysis类插件133
8.1.3Batch Processing类插件134
8.1.4Composing Tools类插件136
8.1.5Notes and Rests类插件138
8.1.6Other类插件139
8.1.7Playback类插件141
8.1.8Proofreading类插件144
8.1.9Text类插件146
8.2其他功能介绍148
8.2.1智能改编功能148
8.2.2视频编辑功能151
8.2.3教学功能154
8.2.4音频导出功能159
8.2.5实时回放功能161
8.2.6乐谱扫描功能161
8.2.7网页乐谱浏览和发布功能167
习题169
第9章Sibelius软件和其他软件的整合使用170
9.1与Cakewalk SONAR软件的整合170
9.2与Microsoft Word软件的整合172
9.3与Samplitude 2496软件的整合175
习题178
第10章Sibelius 4绘谱实践179
10.1样谱介绍179
10.2乐谱新建与存盘180
10.3输入音符182
10.4添加符号、记号183
10.5歌词输入及文本编辑184
10.6符杠的调整185
10.7整体调整及乐谱排版186
10.8打印乐谱187
习题189
第3部分简谱绘谱软件TT作曲家的使用
第11章主窗口与基本操作191
11.1主窗口191
11.2文件操作193
11.3设置MIDI设备194
11.4安装打印机驱动程序195
习题195
第12章简谱绘谱196
12.1基本设置196
12.2输入音符197
12.3小节线与反复记号设置199
12.4符号添加200
习题201
第13章和声与钢琴编辑窗202
13.1和声编辑窗202
13.1.1和弦的选择与输入202
13.1.2节奏风格的选择202
13.1.3变奏类型的选择203
13.1.4音色的选择204
13.1.5伴奏声部音量的编辑204
13.2钢琴编辑窗205
习题207
第14章歌词编辑、乐谱打印与其他功能208
14.1歌词编辑208
14.2乐谱打印208
14.3其他功能211
习题212
第15章TT作曲家简谱绘谱软件制作实践213
15.1乐谱制作实践213
15.2音乐制作实践215
习题216
附录ASibelius 4 常用乐器名称英汉对照217
附录BSibelius 4 常用快捷键一览表220
附录C以C为根音的和弦类型与结构表224
附录D各种调性与主要和弦对照表226
参考文献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