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是一门关键性的技术基础理论课,与大学本科前后课程的联系非常紧密,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国内外著名大学都非常重视这一课程,大多定为重点课程。
本书介绍确定性信号经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及变换域分析,还融入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核心理论的部分内容。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少而精的选材体现了作者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本书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并行串行讲法,并坚持了学用结合的原则。选用本书的读者将在深刻理解、牢固掌握课程内容和相关的数学理论等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程的学习,读者还可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或理科信号与系统类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的一员,系列教材提出了要“优化整体教学体系、拓宽专业面、面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教材应具有“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 等要求。作者尽力去实现这些目标,自觉仍有差距。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信号与系统”类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本教材的研究范围是确定性信号经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囊括了时域到变换域以及连续到离散等非常丰富的内容。教材研究的重点是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应用的背景是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和信号处理。考虑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与其他课程分工、配合的需要,本书对传统的课程内容有所增删。
内容上的“少而精”以及着眼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作者编写教材的理念。为此,全书贯穿了启发式、探索式分析,精心处理了某些理论与方法的比例、取舍和相互关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更多的知识,以适应教学、科研和其他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材的体系建设和材料组织便于学生运用和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实现了多层面的互相呼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课程中使用的数学工具较多,通过阐述数学表达式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应用数学工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和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材注意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使学生养成既能积极思考、长于分析、善于推导的本领和良好习惯,又能了解实际工作的需求,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为了全面掌握本门课程,本书精选、编写了一定数量的习题,并于书后给出了习题答案,供读者自学时参考。
使用本书的读者应该学过基本微积分学,并具备微分方程、复变函数的初步知识。为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最好学过基本电路理论或相近的课程。除此之外,本书自成体系。也就是说,学习本门课程无需具备系统分析、卷积、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等方面的知识。作者希望在学习本门课程的过程中,基础和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温故知新和“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目标。
为使读者更清晰、全面地了解本门课程,笔者在绪论中详细撰写了有关课程的重要性、本书在体系结构、教材内容和理论应用等几个方面的考虑,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常教授和中国人工智能、神经网等学会理事、教研室主任阎平凡教授等曾多次建议笔者写出“信号与系统”教材,由于工作繁忙等多种原因一直未能动笔。最后,在系教学主任王雄教授的要求、支持下,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王一玲编辑的督催、帮助下才得以完稿。
郑君里教授早我三年毕业,并共事10余年,我们就本门课程教学的多次交流使本人受益颇深。阎平凡教授仔细阅读了本书的全部手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作者对以上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借此机会对所有关心本课程的师长、领导、同事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多年来,40 多人次的老师和博士生担任了本门课程的辅导和作业的批改,先后有4000多学生听课。他们在课后提出的许多问题促进了笔者的思考,他们的留言和建议也给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在成书过程中,卓晴副教授,博士生杨琳、闾海荣、王路、温明、韩慧, 硕士生王崇、何国勋、高楠、王磊、肖桓等曾与作者进行过多次讨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想法,研究生们还认真绘制了本书的插图。作者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作者要感谢我的兄长北京大学物理系王文采教授和我的夫人清华大学电子系王秀坛教授。我们之间的相互切磋常给作者以启发,后者还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时间仓促,错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更正。
王文渊
2007年7月12日
于北京清华园
第0章绪论
0.1课程的重要性
0.2本教材的特点
0.3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应用举例
0.3.1语音信号处理
0.3.2石油勘探
0.3.3社会经济系统
第1章信号与系统
1.1连续时间信号
1.1.1信号的表征和分类
1.1.2基本连续时间信号
1.1.3连续时间奇异信号
1.1.4信号的分解
1.2离散时间信号——序列
1.2.1基本离散时间信号
1.2.2离散时间复指数信号的周期性质
1.3信号的基本运算
1.3.1对因变量进行的运算
1.3.2对自变量进行的变换
1.4系统
1.4.1基本概念
1.4.2系统的分类
1.5课程的研究内容
1.6小结
习题
第2章线性时不变系统
2.1引言
2.2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
2.3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
2.4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求解
2.4.1齐次解
2.4.2特解
2.4.3初始条件的确定
2.4.4 δ函数平衡法
2.4.5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5用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描述的一阶系统的方框图表示
2.6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2.6.1用δ[n]表示任意序列
2.6.2用δ(t)表示任意的连续时间信号
2.6.3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和阶跃响应
信号与系统
目录
2.7卷积积分
2.7.1连续时间系统对任意输入的响应
2.7.2卷积运算的图解法
2.8卷积和
2.9卷积的性质
2.9.1卷积的运算规律
2.9.2卷积的主要性质
2.10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特性
2.11小结
习题
第3章信号的频谱分析
3.1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傅里叶级数(FS)
3.1.1正交函数集
3.1.2三角函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3.1.3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3.1.4傅里叶级数的收敛条件
3.2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示例
3.2.1奇谐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3.2.2周期矩形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3傅里叶变换(FT)
3.3.1傅里叶变换
3.3.2傅里叶变换存在的充分条件
3.4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5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5.1线性
3.5.2奇偶虚实性
3.5.3比例变换特性
3.5.4时移特性
3.5.5频移特性
3.5.6微分特性
3.5.7积分特性
3.5.8时域卷积特性
3.5.9频域卷积定理
3.5.10傅里叶变换的对偶性
3.5.11帕斯瓦尔定理
3.6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1正弦、余弦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2一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3求取Fn的简便方法
3.7小结
习题
第4章频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4.1通信系统
4.1.1通信系统的模型
4.1.2信道
4.2幅度调制
4.2.1调制的分类
4.2.2正弦载波调幅
4.2.3复指数载波调制
4.3正弦调幅的解调
4.3.1同步解调(相干解调或相干检测)
4.3.2非同步解调
4.4单边带 (SSB)通信
4.5调制技术的应用举例
4.6连续时间信号的采样
4.6.1离散性与周期性的对应关系
4.6.2采样定理
4.6.3采样中的几个问题
4.7用采样样本值重建信号——采样内插公式
4.8零阶保持采样
4.8.1零阶保持
4.8.2采样恢复的实际重构
4.9频分复用与时分复用
4.9.1频分复用——FDM
4.9.2时分复用——TDM
4.10数据传输的有关概念
4.10.1数字通信的优点
4.10.2无失真传输
4.11数据传输机实现方案中的频谱分析
4.11.1技术实现的主要矛盾
4.11.2解决办法
4.12小结
习题
第5章Z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
5.1Z变换(ZT)的定义
5.2Z变换的收敛域
5.2.1级数收敛的充分条件
5.2.2Z变换的零点与极点
5.2.3序列形式与Z变换收敛域的关系
5.3Z反变换
5.3.1Z反变换公式
5.3.2长除法(幂级数展开法)
5.3.3留数法
5.3.4部分分式法
5.4Z变换的基本性质
5.4.1线性
5.4.2序列移位
5.4.3序列的指数加权(z域比例变换)
5.4.4时间反转特性
5.4.5时间扩展
5.4.6z域微分特性
5.4.7复序列的共轭
5.4.8初值定理
5.4.9终值定理
5.4.10时域卷积定理
5.4.11z域卷积定理
5.4.12差分和累加
5.4.13帕斯瓦尔定理
5.5有关拉普拉斯变换(LT)的几个问题
5.5.1拉普拉斯变换的引出
5.5.20-系统
5.5.3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5.5.4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
5.5.5拉普拉斯变换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5.5.6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5.5.7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5.6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的变换域解法
5.6.1用Z变换解差分方程
5.6.2用拉普拉斯变换解微分方程
5.7小结
习题
第6章变换域分析
6.1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
6.1.1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
6.1.2变换域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6.2传递函数和单位样值响应
6.3传递函数零、极点分布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6.3.1由传递函数H(s)的零、极点分布确定h(t)
6.3.2由传递函数H(z)的零、极点分布确定h[n]
6.3.3系统的稳定性
6.4系统的频率响应
6.4.1系统的频率响应
6.4.2系统频响的几何确定法
6.5零点分布对系统相位特性的影响
6.5.1零点分布与相频特性
6.5.2因果性最小相位系统
6.5.3连续系统的情况
6.6小结
习题
第7章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7.1离散傅里叶级数(DFS)
7.2离散傅里叶变换
7.2.1四种类型的信号及其傅里叶表示
7.2.2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7.3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7.3.1线性
7.3.2圆移位
7.3.3频域圆移位特性
7.3.4圆卷积特性
7.3.5频域圆卷积
7.3.6共轭对称性
7.3.7帕斯瓦尔定理
7.4用离散傅里叶变换计算线卷积
7.5频率采样理论
7.5.1离散傅里叶变换与Z变换的关系
7.5.2频域采样不失真条件
7.5.3X(z)的内插表达式
7.5.4对X(z)和X(ejω)进行时域、频域展开的小结
7.6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快速算法——FFT
7.6.1离散傅里叶变换在计算上存在的问题
7.6.2时域抽取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Decimation
in time(DIT)
7.6.3时域抽取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的特性
7.6.4频域抽取快速傅里叶算法——Decimation in
frequency(DIF)
7.6.5DIT和DIF算法的比较
7.7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作谱分析
7.8小结
习题
第8章数字滤波器
8.1理想低通滤波器
8.1.1定义
8.1.2矩形脉冲通过理想低通滤波器
8.2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基本概念
8.2.1数字低通滤波器的技术指标
8.2.2有限脉冲响应(FIR)与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
8.2.3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8.2.4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步骤
8.3数字滤波器的结构
8.3.1IIR数字滤波器的结构
8.3.2FIR数字滤波器的结构
8.4常用模拟低通滤波器设计简介
8.4.1巴特沃斯滤波器
8.4.2切比雪夫滤波器
8.5无限长单位样值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8.5.1脉冲响应不变法
8.5.2双线性变换法
8.6IIR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变换
8.6.1概述
8.6.2模拟域变换法
8.6.3模拟原型直接变换法
8.6.4数字域的频率变换法
8.7有限长单位样值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8.7.1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特点
8.7.2FIR数字滤波器的窗函数设计法
8.8小结
习题
附录AMATLAB 简介
A.1MATLAB 入门学习的要点
A.2MATLAB语言初步
A.2.1变量和常量
A.2.2数组、向量和矩阵
A.3符号运算
A.3.1微分运算
A.3.2积分运算
A.4绘图函数
A.4.1基本绘图函数
A.4.2使用举例
A.4.3绘图技巧
A.4.4坐标轴的调整和标注
A.4.5其他绘图函数
A.5控制结构
A.6M文件
A.7MATLAB的工具箱
附录B信号与系统中使用 MATLAB的部分例子
B.1信号的产生和图形表示
B.1.1典型序列的产生
B.1.2信号的图形表示
B.2常用的多项式函数
B.3多项式的乘法、除法与卷积
B.4单位脉冲响应
B.5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B.6傅里叶变换和反变换
B.7部分分式展开
B.8拉普拉斯变换及反变换
B.9Z变换及Z反变换
B.10系统模型的转换
B.11零、极图的绘制
B.12系统的频率响应
B.13FFT
附录C数字滤波器用到的MATLAB函数
C.1滤波器阶数的选择
C.2IIR模拟低通原型滤波器的设计
C.3模拟域的频率变换
C.4用模拟滤波器理论设计IIR数字滤波器
C.5直接设计数字和模拟低通滤波器的函数
C.6窗函数
C.7窗口法设计 FIR 数字滤波器
C.8零、极、增益模型向二阶节模型的转换
附录D传递函数零、极点分布与h(t)波形的对应关系
D.1传递函数的极点分布与h(t)波形的对应关系(一)
D.2传递函数的极点分布与h(t)波形的对应关系(二)
附录E序列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习题答案
索引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