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适合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人员、政府相关决策部门从事定量分析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制定的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从事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教师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第一章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理论
第一节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一、高新技术
高技术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但是直到1971年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技术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给出其基本含义,用以表达在经济上能够取得重大效益的尖端技术。1983年,高技术一词被正式收录进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国际词典补充9000词》,作为一个正式的名词被确定下来,意为涉及生产和使用先进、精密、尖端的方法或仪器的科学技术。198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高技术定义为需要以充满活力和持续进步的研究和开发为基础的迅速发展和高度综合的技术。高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技术的主要内容和涉及范围都会有所改变,新的高技术将陆续出现,一些发展成熟的技术也会变为一般技术。在不同的国家,其定义和解释也不完全一致。
我国高技术概念的提出和受到普遍关注是从1986年国家提出的“863”计划开始的。而“高新技术”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溯源于我国的“火炬计划”。1988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要“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要求和党中央关于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在全国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它是“863”计划的增补计划,即提出将生物技术等七个领域作为发展高技术的重要领域。与“863”计划明显不同的是,这个指导计划将以前的“高技术产业”延伸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拓宽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并且提出了创办“科技型(高技术)企业”(又称“高技术、新技术企业”),组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的有关方针政策。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常把高技术与新技术混在一起,统称为“高新技术”。因此,“高新技术”就成为在中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概念,其含义既包括足够代表当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高技术,也包括相对于旧技术而言,能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新技术。当然,“高”和“新”也不是在所有场合都是统一的,中国之所以在高技术的界定上再加一个“新”字,是为了反映中国对能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的重视程度。根据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划定了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11个领域,具体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理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学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其他在传统工业基础上运用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高新技术的概念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本书沿用国内普遍的提法,即“高新技术”的概念。高新技术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技术,是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或者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形成的尖端技术。在高技术概念上加上“新”字,是基于对我国现实的客观认识,对我国空白领域的技术的重视。
二、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目前业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
美国劳工统计局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研究试制费以及科技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一倍以上的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
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
美国学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被定义为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劳务密集(这里专指高技能的劳务)的生产技术公司。
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而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
在英国,高新技术产业被视为一些包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他技术所构成的产业群体。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仅仅当一种新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并且拥有高素质的生产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该产业才能称为高新技术产业。
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把高新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同科学技术人员密切联系生产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的一些产业。
OECD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研发(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例远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
我国科学技术黄皮书第三号《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6》将具有较高的技术密集度的制造业产业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
综上所述,一般认为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其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
2.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标准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统一界定。不同的国家往往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来界定高新技术产业。
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界定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商务部确定的界定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四项指标:①研发支出占销售量的份额;②科学家、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占所有从业职工的比重;③产品所采用的主导技术必须在所确定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之内;④产品所使用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新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按照这一标准,美国商务部将R&D费用在所研究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在10%以上,或者科技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份额在10%以上的产业界定为高新技术产业。另外,该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新技术范围之内,并且必须包括高新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依此标准,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新材料技术三大关键领域。
二是OECD国家制定的界定标准。OECD国家为了便于国际之间比较,用R&D强度R&D强度为R&D经费支出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是用于衡量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指标。来定义和区分高新技术产业,这一标准于1994年开始投入实际应用。该标准主要包括研发总费用(即直接和间接研发费用)占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直接研发费用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直接研发费用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三个指标,以这三个指标来测算和分类高新技术产业。按照这一标准,OECD在20世纪80年代将R&D经费占总产值高于4%的行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90年代后这一标准提高到8%。OECD成员国都按该组织确定的划分标准统计高新技术产业,并进行国际比较。1994年,OECD通过对其10个成员国的研究,按照这个标准得出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和办公机械、航天航空、电子和通信设备,以及制药。2001年,OECD又把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为以下五个:航天航空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我国目前还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明确定义和业内一致认同的界定标准,一般情况下,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来衡量。2000年,国家统计局借鉴OECD的方法,采用制造业R&D强度作为行业技术密集度高低的判断标准,并将技术密集度达到制造业平均水平2~3倍的产业界定为高新技术产业。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确定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核燃料加工等八大类58个小类。本书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OECD对比,如表1.1所示。
表1.1中国与OECD高新技术产业分类对比
行业分类中国(2002年)OECD(2001年)
高新技术产业
核燃料加工业
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航空航天制造业
航空航天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公共软件服务业
表1.1显示,与OECD的高新技术产业分类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又包含了核燃料加工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和公共软件服务业。这主要是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决定的,核燃料加工业是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紧密相关,公共软件服务业是我国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同时,在统计数据公布时,国家统计局扣除了核燃料加工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和公共软件服务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计算范围,因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口径与OECD一致,高新技术产业数据完全可用于国际比较。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1.研发投入高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以不断创新为生命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是以科学上的发现以及技术上的发明为基础的,而最根本的源泉就是强大的研发投入。研发活动被认为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技术领先和企业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手段。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高、精、尖设备的投入,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巨大,而且在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业化大生产三个阶段中,投资需求量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这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投入。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由于技术进步和激烈竞争的驱动,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较传统产业要短得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这样整个产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高速度将迫使在这个产业中角逐的竞争者加强自己的研发投入,去保持或创造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创造出新的产品。有数据显示,在美国,航空与航天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总营业额的比例高达18.3%,通信工业为11.5%,而整个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仅为3.7%。以微软公司为例,仅仅开发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就投入了10多亿美元。在德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投入最高者的投入量与传统企业中研发投入最低者的投入量相比几乎相差40倍。
2.智力资本密集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高度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智力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智力创造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人员数量要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与传统资源依赖型产业不同的是,由于智力资本并非有形资产,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因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多地取决于人的创造性。
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从业人员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在高新技术行业,人的受教育程度、专业化水平等都远远高于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日益呈现出高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趋势,不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很多新技术就是在不同技术的高度集成基础上形成的,因而高新技术对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丰富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专业化技能;另一方面,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专业技能,都强调其复合型的特点,以适应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技术的不断融合。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大高等教育投资,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正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资源。
3.高风险性
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探索性、不可预期性,其成败往往不可预测。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面临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大体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风险有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技术风险主要来源于高新技术稳定的不确定性、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以及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难以确定市场接受的能力、难以确定市场接受的时间、难以预测高新技术产品的扩散程度、难以确定市场价格和竞争力,以及难以确定正确的市场战略规划;财务风险源于高新技术研发的成本一般较高,资金需求量大,而其融资渠道往往受到较多限制,同时受制于其他几类风险,其投资回报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管理风险源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决策的风险性,受制于管理者素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与外部环境等。美国硅谷的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失败率为20%~30%,60%~70%的企业生命力为3~5年,只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