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北大的100个理由》选择了北大历史、校园、学习、生活、实践等方面的100个词条。编辑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让读者从更鲜活的角度了解到北大学子真实、生动的校园生活。全书分为四部分内容:百年风华;学在北大;未名湖是个海洋;飞跃梦想。
对于正在寒窗苦读、心怀梦想的学子们来说,它是一份珍贵的激励;
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它是一份熟悉的分享;
对于已经毕业的校友来说,它是一份唤醒大学时代记忆的珍藏。
爱上北大的理由实在是太多了,北大的历史,北大的人文底蕴,北大的精神,北大的校园,北大的风物,北大的讲座……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是学子们魂牵梦绕的圣殿。这里有勤奋刻苦的治学态度,严谨缜密的独立思考,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这里有博大精深的学科门类,自由研讨的学术氛围,兼容并包民主科学的境界追求。
刘青,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谢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壹 百年风华
斯人斯园
1.北大之“大”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校歌《燕园情》
4.“一塔湖图”
5.百周年纪念讲堂
6.静园美景
7.风花雪月“公主楼”
8.“民主与科学”塑像
9. 三角地的传说
10.北大博物馆
11.故园影踪
12.燕园草木
13.不可不知的北大名师
1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的北大校友
学术高地
15.北大理学部
16.北大人文学部
17.北大社会科学部
18.北大信息与工程学部
19.北大医学部
20.元培学院
21.北大深圳研究生院
22.世界的北大
贰 学在北大
23.独辟蹊径入北大
24.学而无忧的助学体系
25.丰厚的奖学金计划
26.英语分级考试
27.血拼意愿点:北大选课攻略
28.别有趣味的英语专题课
29.世界冠军授课的北大体育课
30.政治课的那些事儿
31.军训全攻略
32.火爆的十佳通选课
33.北大讲座
34.传说中的镇三山:双学位&辅修
35.给人生一次再选择的机会:转系
36.开小灶的假期生活:暑期学校
37.出国去开开眼界吧:学术交流
38.“飞”一般的教育网
叁 未名湖是个海洋
多彩生活
39.未名湖是个海洋
40.小小万国博览会:国际文化节
41.饕餮盛宴:饮食文化节
42.大牛们的节日:“挑战杯”学科竞赛
43.最煽情的“一二·九”合唱比赛
44.十佳歌手大赛
45.这里“星”光灿烂:北大剧星
46.在北大电视台锻炼的日子
47.丰富多彩的暑期实践
48.扫盲舞会
社团大观园
49.百团大战
50.爱心社
51.山鹰社
52.自行车协会
53.青年摄影学会
54.“派”设计协会
55.模拟联合国协会
56.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57.素食文化协会
58.茶熏瑜伽社
59.品牌战略研究会
60.耕读社
61.新传社
62.元火动漫社
63.风雷社
64.两岸文化交流协会
65.成功社团人秘籍
PKU生存攻略
66.书香脉脉:北大校内的书店
67.日常购物
68.爱“淘货”一族
69.“团购”在身边
70.近水楼台买电脑
71.有“车”走遍天下
72.吃在北大
73.睡在你上铺的兄弟姐妹
74.宿舍门后的“穿衣镜”
75.卫生评比
76.洗衣房
77.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
78.最实惠的健身中心
79.可以享受公费医疗的校医院
80.拾金不昧北大人
81.交通出行
82.自习那些事儿
83.通宵刷夜完全指南
84.兼职与实习
85.北大未名BBS
86.有缘“鹊桥”来相会
87.趣味版聚
88.电影爱好者的天堂
89.看美剧
90.三国杀
91.将K歌进行到底
92.校园专有名词
93.北大四大NPC
94.充满灵气的学术配角
肆 飞跃梦想
95.毕业启程的梦想
96.飞跃重洋
97.保研与考研
98.步入社会的象牙塔骄子
99.北大人气校友
100.吾爱北大
后记
到过北大的人,无论是参观还是学习,都觉得北大很“大”。北大之“大”在何处呢?占地面积大?教学楼大?不,北大之“大”,大在气势,大在历史,大在精神。北大之大,大在气势。校内湖光塔影,泉石烟霞,雕梁画栋,真正是一 派皇家园林的气势。燕园大部分占地都属于过去的勺园、畅春园和部分圆明 园的附园,其中未名湖旁的石舫、临湖轩的前身临风待月楼都有着数百年的 历史,其建筑之精巧,布局之精心,都非寻常园林可比,在风云跌宕的清朝 虽几易其主,却不减风华,至今仍静静地伫立在燕园的一隅,默默地守护着 这个园子。这样恢宏的历史气度,在经历了岁月的风雨后,气韵犹存。如今站在湖 心亭上眺望,远处是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垂柳如丝,堤岸似新,恍然如置 身江南。若放目更远处。便是七座古香古色的中式小楼和院落,楼间皆有绿 茵,衬着灰瓦红柱白粉墙,仿若穿越百年。这七座楼阁各取“德才均备体健 全”中一字为名,是为七斋。如此,北大将其恢宏大气与古典庄严相融合,北大之大,正在于斯。北大之大,大在历史。有人说,翻开北大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百 年近现代史。北大的风风雨雨无处不折射出中国的命运。1898年6月,27岁 的光绪皇帝一纸“明定国是”的诏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作为“废八股、兴西学”的重要举措之一,他下令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并制定了“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 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全面兴起的标志。尽管随后而来 的宫廷政变让有开创意义的变法运动夭折在摇篮中,但京师大学堂却作为维 新仅存的成果被保留下来,并于1898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开始了“上承太 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的百年传道授业之程。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正式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著名的启 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担任第一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北 大迎来自诞生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带动了整 个中国的一片新气象。在蔡先生“兼容并蓄”的指导思想下,当时的北京大 学不仅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更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成 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师生辗转南下,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由长沙迁到昆明,将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立文、理、工、法、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西南联大 仍继续坚持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每年在校学生保持在3000人左右。待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合大学于1946年5月宣告解散,北京大学在北平复 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随着1949年2月北平的和平解放,北京大学承担起 更关键的历史重担。展望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北大一 样和中国的命运相连得如此紧密,风雨共济。北大之大,大在精神。谢冕先生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一旦佩上北大 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里是一块圣地。从19世纪末 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聚集和呈现。一代 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顽强、几乎是前 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播撒文明的种子。生活在北大的人都会 把握到这种恒远的脉搏,与之共同跃动。这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 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成为北大永恒的灵魂。任何一个注视北大的人都会对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怦然心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马寅初、冯友兰、俞平伯、李四光、周培 源、邓稼先、黄昆、王选……数不胜数的杰出校友从北大走出;北大以“海 纳百川”之势,展现“兼容并包”之姿,不断将新的熠熠生辉的名字书写在 历史的册页上,再没有哪一个时代和哪一所学校能够同时拥有那么多大师和 巨匠。这里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聚宝福地,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先锋战场,学者 云集,英才辈出。百余年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薪火相传,“民主和科学”早已成为这块圣地上不朽的灵魂,这里是数千年来中国民族精 神的凝聚,也是海纳百川的卧虎藏龙之地。因为“有容”,北大乃“大”。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