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汽车性能检测站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前提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组织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汽车综合性能基础知识、车辆交接与登录、车辆人工检验、汽车底盘测功、汽车制动性能检测、汽车侧滑检测、汽车车轮定位参数检测、汽车车轮平衡检测、汽车车速表检测、汽车前照灯检测、汽车喇叭声级检测、车辆排放污染物检测、其他检测项目和汽车检测质量控制。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可了解影响汽车使用性能的各种因素,找出合理使用汽车的基本途径,掌握国家颁布的有关汽车维修质量及汽车检测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知识,掌握汽车使用性能检测的内容及常规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本书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重点突出学以致用,力求引导学生养成“做中学、学中做”的思维模式,强调对能力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了“理实一体化”的特色。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配有课件和教学视频,下载地址为:
http://car.gdcp.cn:808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深化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示精神下,我们根据我院“校中厂”——广东省交院机动车检测中心对检测技术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编写了《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
本书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前提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主要阐述了汽车性能检测的相关知识、设备、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汽车使用性能是指汽车在一定的使用条件下,以最高效率工作的能力。它是决定汽车利用效率和方便性的结构特征表征。汽车检测是评价车辆性能、判断故障原因、考核维修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车辆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维修技术发展、实现视情修理的重要保证。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广东省交院机动车检测中心各个检测环节的内容和要求,强调“教、学、做”相结合,体现了职业性与实践性的要求。教材内容极具实用性和先进性,更贴近行业发展和实际需要。
本书共分为14章,由张飞和李军主编,内容以汽车使用性能和汽车不解体情况下的性能检测为主。其中,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飞负责编写第1章、第4章、第9章和第11章;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军负责编写第3章和第14章;广东省交院机动车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黄志永负责编写第2章、第5章、第8章和第13章;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蒋翠翠负责编写第6章、第7章和第10章;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李树金负责编写第12章。
在编写过程中,广东省道路运输协会机动车维修检测分会罗少泽会长、华南理工大学机动车辆技术设备厂级高级工程师叶鸣教授给予了大量指导,在此表示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受益匪浅,在此向这些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竭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修订中不断完善。联系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编者
2014年11月
1.2 汽车性能检测 5
1.3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 7
第2章 车辆交接与登录 12
2.1 汽车综合性能计算机控制系统 13
2.2 汽车交接与登录流程 16
第3章 车辆人工检验 20
3.1 车辆唯一性认定 21
3.2 车辆外观检查 23
3.2.1 车身外观 24
3.2.2 照明和电气信号装置 25
3.2.3 发动机舱 27
3.2.4 驾驶室(区) 27
3.2.5 车轮 28
3.2.6 发动机运转状况 29
3.2.7 客车的相应项目检验 29
3.3 底盘动态检验 30
3.3.1 转向系的检查 30
3.3.2 传动系的检查 31
3.3.3 制动系的检查 31
3.3.4 其他相关事项 33
3.4 底盘检查(地沟检查) 33
3.4.1 转向系检查 33
3.4.2 传动系检查 33
3.4.3 行驶系检查 34
3.4.4 制动系检查 34
3.4.5 底盘其他部件检查 35
第4章 汽车底盘测功 39
4.1 汽车动力性能基本理论 40
4.1.1 汽车的动力学分析 40
4.1.2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43
4.1.3 动力性的含义与表征参数 44
4.1.4 发动机功率的检测方法 46
4.1.5 道路检测中动力性评价指标 46
4.2 底盘测功机的结构及检测原理 47
4.2.1 底盘测功机的结构和原理 47
4.2.2 底盘测功机的检测原理 51
4.2.3 动力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52
第5章 汽车制动性能检测 56
5.1 汽车制动性能基础知识 57
5.1.1 制动时车轮受力 58
5.1.2 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59
5.1.3 制动性能的评价 59
5.1.4 影响汽车制动性能的主要因素 65
5.2 反力式滚筒制动检验台结构及制动原理 69
5.2.1 反力式滚筒制动检验台的结构 69
5.2.2 反力式滚筒制动检验台的工作原理 71
5.3 平板式制动检验台结构及制动原理 72
5.3.1 平板式制动检验台结构 72
5.3.2 平板式制动检验台测试原理???74
5.4 汽车轴(轮)荷检测 76
5.4.1 轴(轮)荷检验台结构 76
5.4.2 轴(轮)荷测量原理 77
第6章 汽车侧滑检测 82
6.1 汽车侧滑检测基础知识 83
6.2 双板联动侧滑检验台结构及检测原理 86
6.2.1 双板联动侧滑检验台结构 86
6.2.2 双板联动侧滑检验台的测量原理 87
6.3 单板侧滑检验台结构及检测原理 89
6.3.1 单板侧滑检验台结构 ?89
6.3.2 单板联动侧滑检验台的测量原理 90
6.3.3 不合格原因分析 91
第7章 汽车车轮定位参数检测 95
7.1 汽车四轮定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96
7.2 汽车车轮定位 97
7.2.1 前轮定位 97
7.2.2 后轮定位 101
7.2.3 前轮定位与后轮定位的区别 103
7.3 汽车车轮定位参数检测原理 104
7.3.1 车轮前束和推理角的测量原理 104
7.3.2 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内倾角的测量原理 106
7.3.3 转向20°时前张角的测量原理 109
7.4 车轮定位参数调整方法 109
第8章 汽车车轮平衡检测 114
8.1 汽车车轮平衡检测基础知识 115
8.1.1 汽车车轮的基本结构 115
8.1.2 轮胎规格的表示方法 121
8.1.3 车轮不平衡理论分析 123
8.2 车轮就车式动平衡机结构与检测原理 124
8.2.1 就车式车轮平衡机的结构 124
8.2.2 就车式车轮平衡机的检测原理 126
8.3 离车式车轮动平衡机结构与检测原理 128
8.3.1 离车式车轮平衡机的结构 128
8.3.2 离车式车轮动平衡原理 131
第9章 汽车车速表检测 135
9.1 车速表误差的形成 136
9.2 车速表检验台的结构及检测原理 137
9.2.1 车速表检验台的结构 137
9.2.2 滚筒式车速表检测台的测试原理 140
9.3 车速表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141
第10章 汽车前照灯检测 144
10.1 汽车灯光基础 145
10.1.1 光的物理量与单位 145
10.1.2 发光强度和照度的关系 146
10.1.3 前照灯的光学特性 147
10.2 前照灯的检测及评价方法 149
10.2.1 前照灯的检测方法 149
10.2.2 汽车前照灯检测的评价指标 151
10.3 前照灯检测仪原理与结构 152
10.3.1 前照灯检测仪原理 152
10.3.2 CCD图像传感器前照灯检测仪的结构 153
10.4 前照灯检测仪的测量及不合格原因分析 155
10.4.1 远光测量步骤 155
10.4.2 近光测量步骤 156
10.4.3 前照灯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156
第11章 汽车喇叭声级检测 161
11.1 汽车喇叭声的基本理论 162
11.1.1 声学的基础知识 162
11.1.2 声音的评价指标 163
11.2 声级计的结构与原理 165
11.2.1 声级计的结构 165
11.2.2 汽车喇叭声级检测 168
11.2.3 导致检验不合格的原因 168
第12章 车辆排放污染物检测 171
12.1 车辆排放污染物检测基础知识 173
12.2 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检测 175
12.2.1 双怠速检测方法 175
12.2.2 简易瞬态工况法 176
12.2.3 简易稳态工况法 180
12.3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检测 183
12.3.1 自由加速法 184
12.3.2 柴油车加载减速Lugdown法 186
第13章 其他检测项目 198
13.1 汽车转向特性检验 199
13.1.1 转向盘力角仪结构与工作原理 199
13.1.2 不合格原因分析 200
13.2 汽车转向轮最大转角检测 200
13.3 汽车悬架装置检测 201
13.4 汽车路试检验 202
第14章 汽车检测质量控制 208
14.1 质量方针和目标 209
14.2 车辆检测数据质量申诉和处理 210
14.3 汽车检测质量控制内容 212
14.3.1 设施和环境条件 212
14.3.2 检测和校准方法 213
14.3.3 设备和标准物质 214
14.3.4 量值溯源 216
14.3.5 抽样和样品处理 217
14.3.6 结果质量控制 218
14.3.7 结果报告 220
参考文献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