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教程(第三版)(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定 价:35 元
丛书名: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作者:赵国俊
- 出版时间:2015/3/19
- ISBN:9787300207353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035-39
- 页码:272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3
- 开本:16开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全书在对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和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论述了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关系,进而介绍了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电子化公务处理、电子化公共服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内容,并分析了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电子政务法制建设、政府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等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最后,还对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基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次修订重写了第6章“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第9章“电子政务法制建设”及第1章的部分内容,并对其他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以反映电子政务发展的最新成果。
本书可作为电子政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及相关专业电子政务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公务员系统学习电子政务知识的培训用书,对于电子政务系统开发与管理人员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国俊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国家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关管理等。主编和参与编写的主要教材和专著包括:《电子政务》、《机关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效能政府》、《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教育培训机构的全面质量管理》、《中国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与对策》、《公文写作与处理》、《公文写作教程》、《公文处理基础》、《文件工作的科学管理》等。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6项、科学研究成果奖5项,以及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第1章电子政务概要
11电子政务的内涵
12电子政务的实质
13电子政务的社会背景
14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
15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资料
第2章中国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历程
21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22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
23中国电子政务的效益 第1章电子政务概要
11电子政务的内涵
12电子政务的实质
13电子政务的社会背景
14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
15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资料
第2章中国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历程
21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22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
23中国电子政务的效益
24中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资料
第3章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
31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32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的特征
33电子政务促进或引发的政府管理模式变革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资料
第4章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
41电子政务运营理念的基本内容
42电子政务运营理念对传统政府管理的挑战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资料
第5章政府内部的电子化公务处理
51政府通用事务处理的电子化——办公自动化
52政府通用管理活动的电子化
53政府业务处理与管理活动的电子化
54政府专用公务处理系统与通用公务处理系统的集成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资料
第6章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
61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概述
62电子化公共服务种类的划分
63目前我国政府为公众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
64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发展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资料
第7章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71政府信息资源及其价值
72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和电子政务的关系
73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
74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75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复习思考题
阅读资
14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4/5]
141形成电子政务模式的基础结构
电子政务经过在世界范围内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模式。但总体来说,电子政务模式的形成与两个方面的结构和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其一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业务结构和性质,其二是信息化的发展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了新型的方式。
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在内容本质上具有二元性。一方面是提供具体的和实质性的服务,或者按照法律规定和政策执行某项具体的政策,例如,向低收入人群发放补贴,或者处理紧急出现的各类社会事件;另一方面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共利益进行复杂的选择和决策,例如,决定社会资源分配,形成社会管理的法律规则,等等。两种不同类型的政府工作模式对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有着规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流程”,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来连续地执行某些政策或办理事务。另一方面,政府的管理过程可以看作是决策过程,需要广泛地协商、交流,获取、组织、处理和分析数据,以作出决策和判断,形成有效的政策或法律规定。参见[瑞典]阿克·格朗兰德等:《电子政务——设计、应用和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基于上述两种不同的政府工作模式,电子政务也呈现两类模式趋向。一类是以提高政府处理各类事务和服务对象需要的能力的模式。其特点是管理对象的结构化程度、处理规则的结构化程度都比较高,发生的主要变革是改进、扩展和完善处理事务和信息的能力,而且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提升这些要素和环节的处理能力。政府各类办公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处理公务文件等类型信息的实效性、准确性。政府网站的目的是提高政府信息和服务传递的直接性、广泛性和针对性等。政府的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提高对所管理事务的管理控制能力,例如,通过提高信息采集能力以实施更有效的控制,通过提高信息传递能力以整合不同部门的业务处理能力,等等。
另一类是需要广泛协商的决策过程。政府的社会目标很广泛,而且是有矛盾甚至是冲突的,实际是复杂的决策或者复杂的知识增值过程。这是一个“数据—信息—知识—行动”的过程,面对广泛的社会群体,需要提高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遵循法律和基本政治准则进行决策的能力。通过网络设施建设民主决策的有效渠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更广泛和直接的信息通道,是这类政府工作模式的主要内容。
上述两类工作模式统一在政府的工作结构之内,成为电子政务运行的基础。
政府的工作结构如图1—5所示。政府以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为基本职能。在政府履行这些职能的过程中,制定政策的过程是相对集中的,而政策执行是以职能分工的方式进行的,每个职能部门担负一部分社会管理或公共服务的职责。我国实施“大部制”改革之后,政府的行政职能相对集中,扩展了政府职能部门履行职能的范围,使相同性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相对集中,改善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职能分工相对于单一化的具体服务对象是政府管理中客观存在的基本结构,它要求政府在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必须以协同的方式完成其职能规定的管理和服务任务,使之实施于具体的政务对象。这实际上是电子政务的基本命题之一。
图1—5政府的工作结构
一些国家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都通过制定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并且提出了若干解决该问题的理念,例如:新加坡政府提出的“整体性政府”;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的“响应型政府”;英国政府提出的“变革的政府”,其中把建立“共享文化”作为中心议题;韩国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上最好的开放政府”,也把基于网络建设共享的民主政府作为基本目标。参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编《跨越与融合——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32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这些战略理念的实施都指向崭新的政务模式即电子政务模式的建立。
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还取决于信息化为电子政务提供的基础技术条件和方式。我们将信息化的基本技术方式归纳为四类: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和知识化。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基本内容(数字化在多数场合是作为“信息化”的同义词来使用的,有时也从“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转化”的意义上来使用,其扩展的意义是指社会技术基础的转变过程)。在电子政务中,数字化的价值在于运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的各个业务要素,包括数据的处理过程、传输过程、呈现过程及存储过程的数字化,来实现政府活动的高效率,实现多、快、好、省地生产和管理有价值信息的。数字化为政务活动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化提高了政务数据的聚合度,便于对政务数据进行更大范围的集成,以及实现政务数据的知识化;通过数字化可以进一步降低政务数据的颗粒度,使政务数据更易于访问和组织应用;数字化还可以提升政务数据的空间跨越能力,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传输技术提高政务信息的可传递性和可共享性;同时,数字化提高了政务活动的描述能力,政务活动可以借助多媒体、超文本等信息方式,更好地展现政务内容。由于数字化方式替代以纸质材料承载信息的方式,必然引发政务基本模式的变革,在政务活动中要形成基于数字化的新的政府文化、规则和工作方式。
自动化是信息技术为电子政务提供的另一种基本战略选择。办公自动化是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在其信息处理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自动化在信息处理领域的实质是计算机自动识别、判断、处理和传递业务数据,连接起各个业务环节,提供自动处理结果。自动化不仅解决了政务活动中结构性较强的事务的处理活动问题,同时也为政府在提高集中决策与个人智能、标准化与个性化、自动流程与价值链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抉择空间,从而为政务活动建立更有效的工作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
网络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政府的最为重要的技术方式。依靠网络化创新政府工作方式,建立电子政务模式,是政府的战略选择。网络化为政务活动创造的最为重要的技术条件是整体联系性:行政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通过网络建立的联系更加直接,在电子政务中利用网络技术改进公共产品和服务交付(deliver)环节,构建统一服务接口,以形成无时空分割的政府服务,是电子政务区别于传统政府模式最为重要的内容。为实现对社会的统一服务,政府客观上要构建统一的业务平台,实现对行政业务流程的适度整合,以降低由于行政职能分工带来的业务过程的复杂性和业务活动的重复性。以服务于社会公众为目标,强化行政机构整体效率,构建充分的协同性,是政府的必然选择。通过网络化可以形成对政府资源整体的有效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特别是政府基础数据库,政府管理资源,软件资源及网络、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电子政务模式的必然选择。
知识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诉求。政府信息化不仅要使政府业务处理流程自动化,而且要使信息技术手段能服务于政府的决策、政策制定过程及服务提供过程,要使人们在政府工作中总结的规律、经验转化成知识,再有力地服务于政府活动本身。电子政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信息增值链”,基于信息技术的整合作用和转化信息的能力,电子政务依靠适应于政务活动的知识化模式实现政务信息的增值。在信息管理领域泰勒曾经提出的信息增值图谱也可以在此适用。泰勒提出,信息增值路径为“数据—信息—告知型知识—有价值知识—行动”RSTaylor,Valueadded Process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Norwood,NJ:Ablex Publishing Corp,1986。 政务决策类型的活动需要按照信息增值路径来构建电子政务的工作方式,如:通过网络平台搭建决策数据的汇集渠道;通过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整合来自各个不同政务职能部门的信息;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挖掘信息中蕴含的知识,以更加有效地决策。
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是政务活动的特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其结合的价值取向是政府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社会管理。
142电子政务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电子政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发展和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电子政务模式同样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历程。本书将电子政务的发展模式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孕育期、导入期、发展期、成型期、拓展应用期等五个基本发展阶段。
1孕育期
主要是指在政务活动的某些环节引入信息技术,或者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政务活动的某些工作过程和环节。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在政府工作过程中引进办公自动化的概念,开始了政府信息化的进程。新加坡政府在当时也制定了《行政事务计算机化进程》[Civil Service Computerization Program(1980—1999)],新加坡政府的信息化重点放在通过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改善公共行政方面,主要内容是通过实现工作职能的自动化和减少文书工作量,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参见王元放:《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载《电子政务》,2006(11)。
电子政务在孕育期的主要特征是:各国政府都在不断积蓄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果,以求提高行政过程的效率水平。在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引入和信息技术社会应用环境的逐渐形成,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新行政运动、政府绩效运动和组织再造理论开始兴起,政府处在探寻基于新技术条件上的新型政府工作方式的过程中。
2导入期
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系统地导入全新的政务活动模式,是本阶段的主要特征。美国是最早提出电子政务概念的国家,1993年2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下令成立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工作组,以整合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于整个社会建立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的需要。同时,美国政府将实施电子政务列为政府改革的基本举措,1993年在一系列报告中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革新”政府,并通过实现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的生产力和效率。1994年,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交了题为《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前景》的报告,提出实施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务,为民众提供更多的获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途径,以此作为美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1996年美国政府启动“重塑政府计划”,1997年美国政府又提出了“走近美国”计划,这两个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成为美国电子政务进入导入期的标志。
在导入期,电子政务还是一种有待探索的新方式,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现实可行的模式。各国政府在进行了多年的信息化应用探索,在网络基础设施开始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社会管理方式之后,发现了可以实现政务变革的新方向和新路径,纷纷发出倡议,导入电子政务方式。
3发展期
发展期是指政府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全面开展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期的主要特征是:电子政务建设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各国政府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普遍共识,电子政务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政府通过制定国家政策和长期规划来推动和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改革的主动性和系统性的选择。以政府网站建设为中心内容的电子政务建设活动全面展开,政府开始认识到通过网站等信息化设施可以彻底改变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关系,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关系模式的转型。以实现政府服务、管理管理过程网络化,实施以“虚拟型政府”为目的的建设活动成为政府改革的流行趋势。为对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有效管理和加强对电子政务的集中管理,各国政府纷纷设立政府电子政务管理组织,制定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发展电子政务纳入政府发展的正轨。
1999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政府上网”工程,掀起了电子政务建设的高潮。
2000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要在3个月内建成一个超大型电子网站——‘第一政府网站’(wwwFirstGovgov)”,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