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一位老编辑、老出版,在厦门大学出版社担任主要领导长达20年,收入本书的文章,见证了一家出版社从初创时期的艰苦探索,在改革发展中成长壮大,直到成为国家一级出版社的历史进程。本书所呈现的作者在编辑工作中的感悟与心得、精品图书的策划与审读、编辑出版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一家出版社在特色品牌的创建与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队伍素质建设等进行的全方位展示,不仅有理论价值,也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全书分四辑:编辑絮语,审读文档,出版理念,制胜留痕。本书是编辑出版从业人员的良师益友,也是高等院校传媒专业、编辑出版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陈福郎,男,1951年4月11日生,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97年3月评聘为编审,1999年11月任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理事、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陈福郎1987年从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调入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任厦门大学出版社副总编,1994年10月任常务副总编,1999年11月起任总编辑至2011年8月。他长期主持
陈福郎,男,1951年4月11日生,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97年3月评聘为编审,1999年11月任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理事、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陈福郎1987年从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调入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任厦门大学出版社副总编,1994年10月任常务副总编,1999年11月起任总编辑至2011年8月。他长期主持出版社的编辑工作,依据社情进行选题建设,坚持特色实施三项战略:坚持学术为本,实施精品战略;发挥学科优势,实施品牌战略;立足高校阵地,实施目标市场战略。由于这三项战略得以实施,使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局面。由于他在出版领导岗位上富有建树,曾荣获中国高校首届优秀出版人物奖(20人)、福建省首届优秀出版人(10人)、福建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厦门大学出版社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是福建省唯一的国家一级出版社。
作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陈福郎工作业绩突出,策划编辑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被列入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赠书,策划编辑的学术大书《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策划编辑的大型文献图书《台湾文献汇刊》(7辑100册)被列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时向耶鲁大学的赠书,策划编辑的《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研究》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在个人著述方面,他成果丰硕,著有长篇传记文学《海峡枭雄——开台先驱郑芝龙》《国学骑士辜鸿铭》两部,长篇小说《浪迹天涯》《怪味嬉皮士》《混世龙王》三部,主编散文集《凤凰树下——我的厦大学生时代》,发表散文随笔、文学评论、图书评论、出版理论文章200多篇。出版学论文《试论大学出版社的特色与价值取向》是第六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中国高校出版社唯一入选论文。多次荣获全国和省级文学奖。
《女缘丛书》对话录
策划人(陈福郎):我们都知道你一向高扬女性主义的旗帜,不仅是一位知名作家、女性文学教授,同时也是研究女性文化的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当我在策划这套表现地域女性特质的图书时,我想到你是最适合的主编人选。
主编(林丹娅):身为女性的我,始终活在女性的世界里,因此从来就不能抑制、也不会隐瞒自己对女性有着更深切的关注与偏爱。在人类性别文化的不平等语境中,女性所背负的从身体到精神的苦难,我感同身受;浸染其中而生成的各色陋习顽疾,我感同身受。然而,尽管如此,我仍然还是会看到女性的另一面:她们总是从斑驳陆离的文化影像中顽强地浮出,显示出与那永恒的自然同在的美丽与和谐,与那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显示出来的作为大写的人的智慧与能力。
策划人:你对女性的感受,我以为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呐喊。在当下,女性的呐喊往往是一种无奈。策划这套丛书,我期盼它是女性自我发现的读物,发现自我美的图书。因为美丽,不仅仅是可视的,它也是可感的。
主编:这个感受,几乎化为我的宿命--它注定我写下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关于女性,写下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关于女性,现在,主编的这第一套丛书还是关于女性。这或许可以被表述为是我对性别话语成规的一个最明显的文化歧出,但我愿意更感性地把这种关系表达为这是我与女性血肉相连的一份缘。
策划人:作为策划者,他仅仅是提供一个创意。如何去诠释它,还得借助你的女性文化的积淀。
主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粮草养百样人,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地员辽阔的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中国,必然产生极具内涵又各具奇妙的中国女性。正是她们,一方面构成了中国地域人文文化中最具表现力与震撼力的有机部分;但另一方面,她们又总是笼罩在男权传统的文化视角下成为一个聊供观赏的“空洞能指”。因此,本套丛书的创意,意在通过对女性相知甚切的有缘人,能够拨开历史的云雾,岁月的尘埃,性别的偏见,地域的隔膜,把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有血有肉、风骨绰约的各地女性,尽可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出来。
策划人:最初你认为这套丛书应有什么特色?
主编:这套丛书所要突显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域文化及其女性所特有的生命形态、生存状态、生活姿态之间的特殊联系;第二个特点则是作者灵心慧眼所构成的独特视角对这种联系的观照、感受与解读。力求历史与现实兼具,中心与边缘兼顾,上下纵横,点面结合,从名门闺秀到小家碧玉,从乡野巧妇到坊间才女,从巾帼英烈到贤妻良母,从时尚白领到另类小资……或个体或群类,或日常或传奇,都有最贴近地域风味、最切合生命本真、最具个性风采的崭露。
策划人:这套丛书计划写北京、上海、江南、湖南、台北五个地域的女子。名之为《女缘丛书》,加盟的作者我想一定是有缘人。
主编:的确如此,这是一份有缘人的工作。也因为有了这份缘,本套丛书的第一批五位作者才会天南地北聚集而来,在这里以他们精美的文字与图片,呈现了他们缘自不同地域与视野中的女性。其实,能得到他们加盟这套丛书的写作,真是幸运。他们是那样富有才华、灵气与个性。
策划人:从书中可以看出,五位作者都非常有个性。
主编:写北京女子的李青菜,是典型的sohu一族,只是还像上辈年轻人那样喜欢文学,常在网上操练。也许真的是文学让她不仅少年老辣,见多识广还满腹典故,既入得书香戏味又出得街市俚语,诙谐、幽默、爽利。读她所书,惊讶怎么老北京的风味,竟然活生生的会让这么一个浑身后现代气息的小女子得了真传,还让她传得卡蹦卡蹦脆,一丁点儿顿都不打。写上海女子的孙佳妮,是文章出少年,早早就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一连拿下两个一等奖,被保送到厦门大学读文学,现在又去瑞士学管理。这是个地道从上海石库门里走出来的女孩,聪颖、灵慧,有着从大上海根子里浸染出来的梦幻与现实,眼光与品味,写起上海滩上的女性一族来,当然就是在写自己,纵然不能烛照全体,入木三分,却也是深得其中三昧的,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精彩。写湖南女子的肖欣,是长沙颇有名气的才女记者,这块盛产辣子的土地,造就的似乎就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红大绿的情绪色彩与文化格调。她的心上笔下,似乎饱沾的也是这块大地的精气与豪气,刚性与柔情,韧性与认真劲,在她的挥洒点泼之间,或慷慨悲歌,或缠绵徘侧,把个潇湘女子的古往今来,写到酣畅淋漓。写江南女子的小雨,是个诗人,这是西湖边太多历史诗意的沉积,是她的天生。她几乎不能不走进这由几千年的江南雨编织而成的诗廊里,每一串水晶般的雨丝,每一滴玲珑剔透的雨珠,都是她笔下江南女子的精魂、命脉与形象,所以,她也几乎是不能不把江南女子写成现在这本书的样子:清逸、灵性、既创造着,也感动着。写台北女子的徐学,是台湾文学的老朋友,据说他了解他们比他们了解自己更清楚――还有什么比了解自己更不清楚的呢?徐学学有专攻,自然下笔有神。所有的睿智与精辟,都是为了我们可以更真切地隔海遥望在水一方的她们……
策划人:你认为最初的创意在书中体现得如何?
主编:每本书的书写风格都与其所书写的地域女性一样,鲜明卓然,精彩迭出。而这些地方的女性也在他们饱含才情与见识的描述中,得以从各有千秋与神妙的地缘、史缘、亲缘、情缘中浮出。而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丛书的创意在他们的写作过程中完全化为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他们几乎不能不做到这一点,正如其中一位作者的自白:我和这个群体一起生长在这里,我是她们,她们是我。我愿我所能知能解的,便是你将所能知能解的。这里所显明的,与其说是作者与这套丛书的有缘,莫如说是作者与女性之间不能分割的缘。
策划人:这是一套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精心策划的图书,融文学性、资料性和视觉冲击感为一体,可以说是另类图书,时尚图书。策划人要对红尘滚滚中的女同胞进上一言:都市白领丽人,其实你可以悠着点,不要总是脚步匆匆,阅读自己其实也是一种美丽。不过,帅哥酷男也不要错过而悔之莫及哟。
主编:其实,作为人类全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谁又能与女性没有一份至情至深的缘呢。这一份份的缘,便如参天大树的根蔓与枝条,上下纵横伸向四面八方,无论是天空还是泥地。当这些参天入地的根根缘须,终于都化为眼前这书籍的形式,在表达着她们缘起的时候,亲爱的读者,现在,你也成为她们最为重要的缘中人。
(女缘丛书共五册:《悦读京城女》《悦读海派女》《悦读江南女》《悦读潇湘女》《悦读台北女》,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精品图书的编辑主体策划功能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获奖后的思考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一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后,作为本书的策划人和责任编辑,我体验到了一种精致文化洗礼后的高洁。
这部著作的策划最初始于1999年底。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优势,组织一批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精品,这始终是出版社在实施图书精品战略过程中十分关注的事情。通过反复研究论证,我决定从人文学科入手,策划一部学术大书,作为实施精品战略的切入点。长期以来,中国东南部就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这一现象有其特殊的人文土壤,同时,中国东南的人文精神又是与发达的经济相关联的。中国东南区域文化经济所特有的内在结构、发展动因和互动关系,产生了具有独特的社会景观的东南现象。通过与专家反复探讨,我对中国东南现象作了定位,从而形成了这一以经济为主线,论述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特质的选题。选题确定之后,我约请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支平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詹石窗教授担任本书的主编。主编组织了历史、经济、哲学、文学等学科的学者担任撰稿人,他们都是我国在中国东南区域文化经济各个专题上具有深入研究的教授、博士,学术基础深厚,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作者队伍。
本书选题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选题。在主编的组织下,各位作者深入研究,精心写作,历时一年多写出初稿。主编又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对初稿进行审读和统稿。其后主编和作者对书稿又作了认真的修改,以非常严谨的态度进行研究和写作。书稿交出版社后,出版社立即请有关专家审稿,责任编辑和校对人员对书稿作了细致的编辑加工和校对,美术编辑和技术编辑为书稿的成书付出了创造性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打磨,可以说《透视中国东南》是一部选题意义重大、内容上乘、制作精致的鸿篇巨制、图书精品,受到了学术界、出版界的瞩目,认为本书堪称传世之作。《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中新社等近百家媒体发表了本书的出版消息。《中国出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图书评论》等十多家重要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
这部著作首次对中国东南区域的文化经济展开全景式的论述。解剖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内在结构,揭示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发展动因,阐发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互动关系,全方位地勾画出中国东南部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轨迹,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内蕴。学界同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清华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李伯重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于中国东南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史研究固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是,本书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论述这一区域文化经济结构特征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周桂钿教授认为,过去虽有大地域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从文化经济角度系统研究一个大区域的。本书是在许多具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研究,符合综合创新的思路。这种整合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地区性的文化经济的研究,对华侨华人商贸经济,对海峡两岸的文化联系,对地区性文化经济的开发,甚至对世界上所有地区性的文化经济研究与开发,都可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太新研究员认为,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论述东南文化经济的学术专著。结构新颖,资料翔实,理论上多有创新。无论在内在质量上,或是外在装潢设计上,都达到高标准,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在《透视中国东南》一书首发式上,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教授颇有感受地说:“在《透视中国东南》的出版过程中,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不同高校(或研究单位)的学者,为了同一个研究课题,走到一起来了。这是一次研究力量的成功整合,它的合作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并将因此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综合项目的研究,各学科的学者必须破除门户之见,以宏阔的心态形成合力,才能创造出大气的作品。出版社正可以通过设计选题来起到凝聚作者和整合研究成果的作用,从而产生传世之作。《透视中国东南》的策划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从策划到成书历经四年,从作者方面说可谓厚积薄发,从出版社方面说可谓精益求精。可以说,这部学术巨著是出版人与学者互动与创造的产物,它是精品学术图书出版方式创新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