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中国作家协会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序言 杨继国
小说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
扬风湾凌喻非
“我们的队伍来了”哈宽贵
长白山密林里马犁
老“牛倌”新传马连义
一生沙叶新
蓝旗陈村
行情马明康
火锅韩统良
有那样一排白杨吴季康
西街小镇姚金海
隘口白练
黄沙黄土王延辉 序言 杨继国
小说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
扬风湾凌喻非
“我们的队伍来了”哈宽贵
长白山密林里马犁
老“牛倌”新传马连义
一生沙叶新
蓝旗陈村
行情马明康
火锅韩统良
有那样一排白杨吴季康
西街小镇姚金海
隘口白练
黄沙黄土王延辉
幺叔马知遥
斋月和斋月以后的故事古原
季节深处马宇桢
清水里的刀子石舒清
淡蓝色的玻璃查舜
琴声王树理
筏子客的女人马丽华
最后一网鱼杨英国
桃花盛开讴阳北方
古城乞丐三题何晓
让你打我一回于怀岸
挦脸李进祥
碎媳妇马金莲
伞曹海英
花儿与少年平原
清真明月马笑泉
马琳,马琳马忠静
胡墼冶生福
飞翔的鸟马悦
散文
松坊溪的冬天郭风
祖父马瑞芳
六月茶花白崇人
系在钥匙上的铜铃于秀兰
梁溪吟苑记沙陆墟
哈三大妈的盖碗子丁一波
我与侨乡和顺图书馆白平阶
开花豆和芸豆饼谭宗远
让我告诉你马兰
妹妹的高贵高烽
姨哈若蕙
悼绍棠张宝申
远归的鸽群杨峰
心灵的驻足高耀宽
白鹿洞书院梁琴
上路,是一种寻圣毛眉
奥斯陆初雪杨学锋
向一位天堂居住者讲述战争阮殿文
银笛他姐兰书臣
天堂在母亲脚下李佩伦
敢问霓虹偏爱谁黑正宏
沿着黄河行走拜学英
天涯海角的穆斯林古墓李健彪
城关深处的回族美女安然
关于祖母的话题胡亚才
喀布尔河的黄昏哈岩凌
从农村的冬天走到冬天敏奇才
羊来羊去阿慧
拒绝遗忘王正儒
贺兰山下种牡丹杨继国
回族宴席曲:渐行渐远的背影马有福
守望的另一端方芒
神往在路上兰草
私人的阅读叶多多
街道魏光焰
哈尔湖一位东干老人马永俊
城市亲情郎伟
古寺的掌纹君悦
成都拉面馆冶进海
绚亮的抗暴清洁的革命伍立杨
雅尔木图苏海龙
雕花的门石彦伟
不忍池畔的记忆离笳
在北京的“金山”上金宏达
喜马拉雅的面容敏洮舟
诗歌
石舫(外二首)沙蕾
春蛾(外二首)木斧
盐湖的黎明(外二首)王度
远征驼群的后裔(二首)何克俭
祖国,请为他们记功沙新
大西北恋歌(二首)杨云才
西部故事(二首)丁学明
在静与动之间马钰
蝙蝠(外一首)金沙
爱在其中(四首)高深
绿色的启示(外一首)马乐群
杜文秀孙谦
星星花(外一首)马德俊
洁白的云张杏莲
江南(三首)海青青
十四行诗(二首)摩萨
斋月马国语
康巴散曲(二首)张央
积石关姚欣则
少女和鲜花(外一首)王克金
西双版纳诗笺(三首)马瑞麟
回回(外一首)贾羽
相知的鸟(二首)敏彦文
黎明时分(三首)阿拜
一棵沉默的树李明
深处(外二首)马绍玺
月夜(外二首)马季
白玉兰(外二首)赵之洵
骨萧(外三首)左侧统
米钵山之巅(外一首)马晓麟
境界(四首)民冰
清真寺印象(外一首)冯福宽
生如夏花(二首)冯国华
傍晚,看一场雨(外一首)马雁
我们的歌就像神曲一样王俊康
西海固:伤水的叶子(三首)保剑君
大西北放歌(二首)杨少青
车过六盘(外一首)刘鹏凯
延安窑洞(外一首)马开尧
无限极光(外一首)吴文杰
安静的初夏(二首)李春俊
神奇的西部(二首)王正伟
微驼的背杨建华
圣咏之书(组诗)泾河
尘埃里(组诗)沙戈
纯绵(三首)查文瑾
岩头上的老人马关勋
雪落敦煌(组诗)单永珍
宁夏写意(二首)陈晓燕
半个城(组诗)马占祥
奔土师歌
心中的玉树马志荣
石门外(外一首)燕子
泾河源头的咏唱(二首)雪舟
马鹿沟纪事(三首)沈沉
关山,关山(组诗)李兴民
温暖的乡间事物(二首)杨志广
秋风白恩杰
葬花词李继宗
夕光(外一首)洪天翔
纸伞撑开的时候(外一首)孙嘉镭
小推车(外一首)马克
二月兰(外一首)冯连才
曼陀罗(二首)从容
又一次走进某个村庄刘阳鹤
黑夜里的行走(外一首)田应时
假如(外一首)白冰
不曾出海的人是干净的黑夜
在黎明前起身(外一首)海翔
回忆一面镜子(外一首)宋雨
报告文学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穆青
国殇(节选)霍达
汪洋中的安徽(节选)郭传火
血线(节选)白山
牛街故事(节选)马泰泉
长篇小说存目
编后记 哈若蕙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张承志
朋友,你喜欢蒙古族的民歌吗?那山泉一样轻快流畅的好来宝;那号角一样激动人心的摔跤歌;那曲折、辽远、拖着变幻无穷的神妙长调的《黑骏马》;那深沉、悲愤、如泣如诉的《嘎达梅林》,自古以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啊!每一个草原上的骑手都会说:马头琴的乐声沸腾了我们的血,点燃了我们的心!
我特别喜欢唱歌。来到乌珠穆沁草原以后,我深深地爱上了那些朴实无华的蒙古族长调歌子。刚穿上牧民的袍子,我就用汉字把蒙语歌词拼写在小本上,一天到晚“啊嗬哝”地唱。牧人们见我爱唱蒙族歌子,高兴地称我为“玛乃道钦”——我们的歌手。
可是,虽然我很快学会了几支流传草原的民歌,但我并没真正理解牧人歌手的心情。比如说,我就曾经好久不理解,草原上的人们为什么总是歌唱母亲。
“母亲”常是蒙古族民歌的主题。渐渐,我发现一个规律,只要你喜爱蒙古族民歌,你就会发现:以母亲为主题的歌子,简直有着神话般的力量!
记得我刚到内蒙草原插队时,有一次到牧民吉格木德爷爷家里做客。牧民们围着吉格木德爷爷喝着奶子酒谈笑。威风凛凛的吉格木德爷爷微笑着,一面拉着那把自制的、安着一个紫檀木长鬃马头的马头琴,一面唱着歌。
几支歌子唱过以后,马头琴奏起了《乃林呼和》——译过来就是《修长的青马》。这是一首驰名乌珠穆沁草原的、歌唱母亲的古歌。
当歌中唱到“头发斑白的母亲啊,你的恩情像东方的晨曦;头发银白的母亲啊,你的恩情像温暖的朝晖”,我突然看见吉格木德爷爷那皱纹密布的紫铜色脸庞上滚下两颗泪珠。再唱到“酷夏的夜是多么难熬啊,是母亲喂给了我奶水;严冬的夜是多么冻人啊,是母亲掖紧我的皮被……”蒙古包里静悄悄的,男人们低下了头,女人们轻轻啜泣起来。歌声拖着委婉的长调,穿过蒙古包的天窗,轻轻地向草原飘去……
这是为什么?朋友,我相信你一定愿意听听我所找到的答案吧!这答案是我亲身经历了草原上严冬酷暑、风云变幻的艰苦斗争才找到的。我是多么希望告诉你这些体会啊,可是,我不知道能不能讲清楚……
和大多数在牧区插队的知识青年一样,我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生身母亲,住在北京;另一个是我的蒙古族母亲,我叫她“额吉”,住在草原。按汉族的习惯,额吉算是我的“干娘”;按蒙古族的习惯,额吉把我看成她的抱养儿子。我住在额吉家的蒙古包里——那是阿拉哈哥哥结婚时,卖掉了那匹漂亮的枣红自留马置下的。在这座蒙古包的毡顶下,我们迎送过多少难忘的岁月啊!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天住进额吉家的情景。那时我一句蒙语也不会讲。虽说我已经是十九岁的小伙子了,可是到了这里,我却觉得什么都新奇。一放好行李,我就跑到门口去看风景。包前的牛车上拴着一头又高又壮的花山羊,它昂着头,像个小马驹子。这是阿拉哈哥哥抓来准备杀给我吃的自留羊。我心眼里一活动——骑山羊会是什么滋味儿?于是偷偷解下它的绳子,一下子骑到它背上。那家伙真厉害,噔噔噔驮着我就跑。正当我得意忘形之际,大山羊突然猛地一退,我一个趔趄摔在地上。它又不依不饶地用那尖尖的犄角狠顶了我屁股一下。
后来,隔了两三年,莲花嫂子还用这事取笑我。一提起这事,她先咯咯地笑个不停,逗得两个小家伙——舞蹈家达莫琳和小骆驼巴特尔也跟着笑。巴特尔一傻笑,鼻涕口水都流到他那宝贝木碗里。只有额吉不太笑,她疼爱地看我一眼说:“当时我想:这北京孩子简直和三岁的巴特尔一样,什么时候,才能成个像样的牧人呢?”
唉,说起那时的事真怪不好意思的。可是你不要以为我就是那么一副淘气样,在草原上晃荡了几年。在乌珠穆沁辽阔的草原上,在母亲——额吉的身旁,我就像三岁马鞴上鞍子一样,一眨眼,在流矢般的岁月中成长起来了。夏天,我和额吉顶着烈日,并马驱赶着肥硕的羊群,额吉教我认着牧草的种类。冬天,额吉让我先裹着皮袍躺下,再用宽大的山羊皮被紧紧地包好我的脚。额吉掖紧的被窝是那么暖和,我躺在里面,看着额吉给我补毡袜,在驼毛线穿过毡子的嗤嗤声中,我香甜地入睡了。每当阿拉哈哥哥从马群回来,额吉就催他教我蒙文。一天晚上,我趴在额吉身旁,用蒙文写了一条“我的额吉好”,念给她听。她那和北京妈妈一样和蔼慈祥的眼里,溢出了幸福的泪花。她扔掉牛腿骨做的纺锤,用粗糙的手掌抚摩着我的脸,然后在我的额头亲了一下,银白的乱发触到了我的脸。
在牧民的怀里,一块石头也会揣得滚烫。我们这些还不懂得人生的年轻人的心,揣在蒙古族人民的怀里,也确实变得热起来。可是,烤热的东西,哪怕它是一颗心,也有再冷却下来的可能,要想得到一颗永远火热的心,还要经过特殊的磨炼。
一九七二年的春寒,对我就是这样一场磨炼。
朋友,我不相信任何一个住在北京城里的人还能记得一九七二年春天曾有过几天阴雨的春寒。但任何一个草原的牧人都不会忘记那春寒回袭的严酷情景,不会忘记那春寒降临五月的草原时引起的可怕灾难。——是哪个熟知草原的文学家写过这样的话:白毛风,春天的白毛风,是屠杀我们牧人的刀子!
但是,并不是因为我在那场风雪后,前额上增添了牧人的皱纹;也并不是因为我在白毛风中冻伤了双颊;当然也并不是因为我亲眼看到了脱过毛的胖马被冻得在寒风中倒毙——就能说我经历了特殊的磨炼。不,风餐露宿和铺冰卧雪固然是牧人值得骄傲的经历,但它远不能称为“特殊的磨炼”。你若想懂得这种磨炼是什么,还得从暴风雪刮起的时候讲起……
暴风雪像一个狰狞的怪物,半夜时分闯进了草原。清晨——说是清晨,只是由于黑漆漆的混沌迷茫变成了白蒙蒙的混沌迷茫。一步跨出蒙古包,马上就被风雪裹住,就像掉进了一个嗷嗷怪叫着的深渊。粗硬的雪粒狠狠地打在脸上,又冷又疼。迈开几步,就再找不到近在咫尺的屋门。天地间飞闪着急速卷过的灰白色雪雾。迷茫中,一个白色的人影出现了,这是下夜的额吉。她顶着一条皮被屹立在羊圈门口,浑身上下披了厚厚一层白雪,完全成了个雪人。
牧民一年工作三百六十五天,无论是严寒酷暑,也不问雨雪风霜。女人下夜,男人出牧,这是乌珠穆沁草原的祖传分工。我牵来冻得发抖的马,准备给它鞴鞍子。额吉蹒跚地踏着积雪,取来一条棉毯给马披上,又帮我把马鞴好。在尖厉的风啸中什么也听不见,额吉把沾满冰雪的瘦削身躯靠近我,对着我的耳朵喊道:“春天的马已经脱了长毛,不小心会冻死的!”她急切的声调,使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这场风雪的严重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