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语文(第2版)》的内容有五大部分:第一、二部分是讲华夏人文传统的;第三部分是讲信息时代高科技对社会生活、传统人文精神的冲击及应对方式的;第四部分是当代文选;第五部分是研讨类的短文,这些文章都是从报纸杂志上精心搜集来的,一事一议,文章短小,意味却很深长,写得十分精粹,有很强的时代感。
本教材是专为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编写的。它也适用于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
本教材定名为《高等语文》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本教材不以字词句的解释、篇章结构的讲述作为重点,以区别于中学语文教学。(2)本教材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着重于教材对提升学生做人境界、培养创新思维、规范个人行为的导引作用。(3)本教材要求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采取多向设问、专题演讲、课堂研讨、教师小结的互动方法,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上目的对教材编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称之为《高等语文》。
本教材在编写时还强调了两个“兼顾”:(1)在强调教材的人文内涵的同时,兼顾教材的语文特色。也就是说选材时人文内涵虽是第一位的要求,但文章也要好读,合乎规范。(2)在强调人文精神的传统根基的同时,兼顾选材的时代性。既不能数典忘祖,又要与时俱进,面向今天,面向未来。
第一部分 华夏人文经典
第一讲 《易》和《易传》
一、《易》和《易传》概说
二、《周易》节选
三、《易传》节选
第二讲 《论语》、《孟子》与儒学
一、《论语》、《孟子》与儒学概说
二、《论语》节选
三、《孟子》节选
第三讲 《老子》、《庄子》与道家哲学
一、《老子》、《庄子》与道家哲学概说
二、《老子》节选
三、《庄子》节选(附译文)
第四讲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概说
二、《诗经》选(附译文)
第五讲 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一、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概说
二、《离骚》(节选)(附译文)
三、《国殇》(附译文)
第六讲 《金刚经》、《坛经》与中国化的佛教
一、《金刚经》、《坛经》与中国化的佛教概说
二、《金刚经》节选(附译文)
三、《坛经》节选(附译文)
第二部分 华夏人文景象
第一讲 殷商的巫神与西周的礼乐
一、殷商的巫神与西周的礼乐概说
二、卜辞选
三、《易》(节选)
四、《尚书》(节选)(附译文)
五、《礼记》(节选)(附译文)
第二讲 群雄逐鹿与百家争鸣
一、群雄逐鹿与百家争鸣概说
二、《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节选(略)(参见第一部分第二讲 、第三讲 相应文选)
三、《墨子》(节选)
四、《苟子》(节选)
五、《韩非子》(节选)
第三讲 封建一统与儒学独尊
一、封建一统与儒学独尊概说
二、《中庸》(节选)
三、《大学》(节选)
四、《春秋繁露》(节选)
第四讲 魏晋的玄风与佛道的繁荣
一、魏晋的玄风与佛道的繁荣概说
二、汉魏六朝诗选
曹操:蒿里行、短歌行
王粲:七哀诗
嵇康:赠秀才人军
阮籍:咏怀
左思:咏史、招隐
郭璞:游仙诗
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诗
第五讲 宏阔博大的盛唐气象
一、宏阔博大的盛唐气象概说
二、唐诗选
贺知章:咏柳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王维:渭川田家、山居秋暝
李白:将进酒、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夜宿山寺
杜甫:秋兴、赠花卿、戏为六绝句[之一]、绝句四首[之一]
张继:枫桥夜泊
韦应物:滁州西涧
柳宗元:江雪
崔护:题都城南庄
元稹:行宫
刘禹锡:乌衣巷
李绅:悯农二首
自居易:暮江吟、问刘十九、邯郸冬至
杜牧:江南春、赤壁
李商隐:乐游原、无题、锦瑟
第六讲 两宋理学及士大夫文化
一、两宋理学及士大夫文化概说
二、两宋作品文选
晏殊:浣溪沙
周敦颐:爱莲说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苏轼:前赤壁赋定风波
辛弃疾:摸鱼儿
陈亮:水调歌头
第七讲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一、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概说
二、元代作品选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三折)
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
第八讲 文化专制与思想启蒙
一、文化专制与思想启蒙概说
二、明清作品选
袁宏道:徐文长传
汤显祖:惊梦
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节选)
黄宗羲:原君
龚自珍:咏史己亥杂诗
第九讲 西学东渐与“五四”新潮
一、西学东渐与“五四”新潮概说
二、近代文选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邹容:革命军(节选)
苏曼殊:讨袁宣言
陈天华:绝命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第三部分 信息时代与人文关怀
第一讲 信息时代与人文关怀概说
第二讲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第三讲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第四讲 互联网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
第五讲 网络文学及其价值结构
第六讲 创新思维二题
第七讲 寂静的春天
第八讲 电子传媒与大众视听文艺
第四部分 当代文选
第五部分 阅读·思考·研讨文选
后记
(一)孔子思想的要点及特色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鲁国昌平陬(z6u)邑(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名丘,字仲尼。孔子家道清贫,幼年丧父,青年时做过“委吏”(相当于会计)和“乘田”(管理牛羊)一类的小官。孔子少年时期酷爱学习,30岁开始收徒讲学,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51岁任鲁国中都宰以及司空(管理土木建筑)、司寇(负责治安)等。57岁带着弟子游说中原各国,效果不大,始终未能成就功名。
孔子“信而好古”,为了给学生选取教材,他倾一生心血整理西周文献,编定《诗经》、《尚书》、《礼》、《乐》、《周易》和《春秋》。因《乐》失传,现存只有“五经”,与后来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合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学的基本经典。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是孔子门人在他去世以后辑录而成的。《论语》为语录文体,文字简约生动,义理深刻明晰,讲的都是些最能打动学生且让他们终生不忘的道理。其中有许多闪耀着思想光芒的警句格言,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举一反三”,“敬事而信,节用爱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温故而知新”,“朝闯道,夕死可矣”,“见贤思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都可在《论语》中信手拈来,作为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