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学研究丛书: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讲述了政党是近代政治的产物。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后,政党政治便逐渐成为近代政治体系的主流。政党是作为封建专制君主的对立物,伴随着民主的潮流而出现的。从政治体系而言,政党的出现是由于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现代政治与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政党的出现和政党政治的发展,如果马基雅弗里时代政治舞台的主角是君主,那么当今世界各国政治舞台的主角是政党。从18世纪政党在英国议会出现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政党直接或间接指导下展开的。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当今世界,政党的存在几乎是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据目前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除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严格的君主制或政教合一无政党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政党,实行政党政治。政党的确立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以政党为主角的现代政治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的政治形式。于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时光匆匆,日月如梭,《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一书初版到现在已12年了。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笔者因专业关系研究了多个中国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和离开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中国青年党、甚至已经消失在历史山洞中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等)的历史和现状之后,正值国际上因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共消亡之际,政党和政党政治现象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必须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世界各国政党和政党制度发展变化状况。在当今世界,政党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事务及其体制的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国家政权通过政党来行使,是绝大多数国家普遍的政治现象。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政党与社会之间按照一定关系结构形成不同模式的政党制度,推动着一个国家的宪政体制和政治制度运行。长期的专业研究和教学使我我萌生了一种观点:政党和政党制度是当代世界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受有一定通则和规律支配,在其成败利弊和兴替背后有一定内在逻辑的作用。一个国家政党的兴衰成败对这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影Ⅱ向至关重要。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渠道是否畅通,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状态,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关系到身家性命。具体到各个国家,因民族社会文化和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决定了政党制度的多样性,它们在历史发展、制度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也就是说,政党和政党制度既可为民造福、为国昌盛;亦可为祸国民,导致国破民穷。因此,研究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普遍规律和历史发展、制度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特征,有利于一个国家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利避害,取长补短。人们说,政治学是治国安邦的学问,我想,以政党和政党、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作为核心内容的政党学如果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治国安邦的作用也是显现而直接的。
怀抱这样的想法,笔者即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20世纪90年代,积十余年之心力,撰写了《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一书。记得当时找过多个出版社,都因题目敏感而不愿意出版而作罢。人们在当时普遍认为,“党史、党建”是我国研究政党问题的专业方向,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就足够了,与世界各国政党与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既无必要,也是不可想象的。重重碰壁之后,我最后抱着试试的态度找到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不愧是国家级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主任张秀平编审看完书稿后,以独到的眼光和魄力,支持本书的出版。在人民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2001年5月本书得以面世。
应该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本书有许多嫩稚之处,甚至采取文中注的注释方式,未关照到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但作为比较政党和政党制度研究最早的原创性成果,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突破了以往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定式,建构了政党学研究的基本架构。本书在许多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论述,引起了从学术界到政界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各大学政治学、法学专业,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几乎都把本书作为必读书目;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系统以本书作教材,甚至各级领导干部们在本系统、本单位上党课、讲话中也引用本书的理论观点。承蒙读者们的厚爱,本书二版已五次重印,这在近年的学术著作中应该是不多见的。
本书重在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政党学的基本架构,通过比较研究提升对这些问题的思辨性。即使在今天看来,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仍有合理之处。此次修订,对反映10年前各国政党和政党制度的面貌以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研究程度,引用的材料和内容未做大的修改。但毕竟十余年过去了,对于政党和政党制度发展新情况和作者一些新感悟,在以下方面做一说明。
一、需重新认识的21世纪政党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任何事物一样,世界各国政党与政党制度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出现了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的政党现象。
一是政党数目大大增加。当2001年本书初版时世界各国政党共有5100多个,现在竟有6200多个。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党家族成员的多少,只是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生态,并不能与政治进步划上等号。实际上,在许多国家或地区,政党的收缩消亡是正常的社会政治现象。不论在我国还是在国外,历史上的许多政党并没有存续下来。如在我国台湾地区,到2012年登记在册的政党有230多个,名目繁多,林林总总,可谓多矣。政党数目虽仍在增长,但总体上这些政党以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分野,难以跳出蓝、绿两大阵营的窠臼。
……
周淑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政党和政党比较、中外政治制度,中国政党和民主党派研究。专著有《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中国青年党在大陆和台湾》、《三青团始末》、《1949,飘摇港岛》、《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等。
前言
第一部分 政党的起源、发展和基本要素
一、政党的定义
二、政党的起源和发展
三、政党结合的基础
四、政党产生的一般客观条件
五、政党的组织结构
六、政党领袖
七、党纲、党章和党纪
八、政党经费
第二部分 几种类型政党的主张与基本特征
一、社会党国际和社会民主党
二、民族主义政党
三、宗教型政党
四、绿党
第三部分 政党制度的类型与模式比较
一、一党制的基本特征和不同类型
二、两党制的基本特征与不同模式
三、多党制的基本特征与不同模式
四、同一种类型政党制度不同模式的比较
第四部分 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探索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
一、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探索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选择与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从政党制度比较中看当代中国党政关系 的特点
结语:衡量政党制度的标准问题
后记
(1)“谈话会”的方式是有限制的,对参加的成员来说,重质不重量;支部是开放性的,欢迎一切政治主张相近,志愿入党的人参加,质、量并重。
(2)“谈话会”的活动方式是间歇性的,平时活动不多,选举时达到高潮;支部的活动是经常性的,必须不停顿地在党内外从事组织宣传工作,并按期征收党费。
(3)“谈话会”参加人数虽然有限,但其活动区域较大,因为参。加“谈话会,”都是一个地区有影响有势力有代表性的人物(英国的国会议员,美国的投票区的队长);支部式的参加人数较多,又需密切个人同组织之间的联系,所以活动范围较小。
(4)“谈话会”的组成分别为有名望有能力的人士,所以独立性较强;支部式的组成分子为劳动大众,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发挥党的作用,所以必须实行中央的集权领导。
以“分部”即支部为基础的政党组织,是社会党的发明,这样的组织使社会党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组织群众;二是给群众以政治教育;三是从群众中选拔优秀分子为领袖。
但是在实际上,劳动群众并没有达到社会党所期望的组织程度,也没有按照社会党的愿望,完全接受社会主义。尤其在中产阶级强大,民族主义和宗教意识较强的地方。同时不可否认,“第二国际具有历史性的功绩,具有觉悟的工人永远不会被抛弃的不朽成果:它创立了群众性的工人组织——合作社的、工会的和政治的组织,利用了资产阶级议会制以及所有一切资产阶级民主机构等等。”(《列宁全集》第29卷第461页)
社会党这种“分部”式的组织方式产生后,即为资产阶级政党所效仿。他们以支部(分部)代替谈话会作为基层组织,以吸收更多的成员,谋求组织的发展。但是这种效仿和组织机构的更替并没有收到多少成效,因为资产阶级基层的“支部”并不经常开会,即使召开会议,缺席现象也非常严重,许多党员有名无实,支部会议县有少数常客参加,党的工作和党费也只有少数人负担,结果和谈话会的性质没有多少区别。西方的政治学者认为: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中产阶级的人们自认为知识水平很高,不需要再受分部会议的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他们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同社会保持联系,党对他没有多大帮助;而劳动阶级则是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弱者,他们必须团结起来,以组织的集体的力量,求得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地位的改变,所以以分部为组织基础的政党基本上只适用于劳动阶级的政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