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哈佛三杰之一,“昌明国故,融会新知”的学衡派中坚,新中国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学贯中西印的国学大师,尤其以中国佛教史研究饮誉海内外,人称“研究佛教史而卓然成家者,舍汤用彤先生之外,当难再觅第二人”,国外学者高度赞扬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为“价值至高的工具与导引”。他不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创造了超越时代的历史价值,他所做的贡献和同时代的伟大人物一样,至今我们还在进行千百次的尝试。《汤用彤评传》出版13年后的今天,我们以文集的形式再版该书,也是对汤用彤先生的缅怀。
《汤用彤评传》谨慎地采用传记文学的色彩,把汤先生的生平、学术。贡献烘染得情色并茂、丝丝入扣;详细考察了汤氏学贯中西思想发展的路向,以及学术系统工程建设对其治学的催化与导引;重点探讨了汤氏在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全面梳理了其魏晋玄学、印度哲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集中反映了汤用彤先生在20世纪学术史上的伟大贡献。书前有汤一介先生的长序,书后附汤用彤先生学术年表。有学者在《光明日报》上评价其他人著作时曾指出:“麻天祥博士的《汤用彤评传》,就十分大胆地揉进了传记文学的色彩,写的十分优美动人,令人赞叹不已。”
汤先生幼承庭训,早年留学哈佛,学贯中西印,任教北京大学,并被委以新中国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学术上主张同情理解、广搜精求、平情立言,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著被誉为“价值至高的工具与导引”。其为学为人,都是我生命追求的楷模。所以在我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立即申请了一项省社科基金,并在南北辗转中,全力以赴,亦得同学之辅助,系统地梳理了汤用彤先生的生平、新人文主义,以及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研究。
麻天祥,男,1948年5月生于河南清化。20世纪80年代初,弃医从文,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专治中国学术思想史。1990年1月初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北大学、海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从事中国学术史、中美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佛学以及宗教医学伦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基督宗教和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
已出版学术专著《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中国近代学术史》、《中国宗教哲学史》、《汤用彤评传》,主编大型历史资料《民国学案》等16种23册,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红楼梦学刊》等境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40余篇。曾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第1章 生平及思想发展的路向
1.1 幼承庭训
1.2 清华学堂
1.3 大洋彼岸
1.4 故国新论
第2章 文化观念的系统工程建设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
2.1 奠基与初创
2.2 选择与完成
2.3 实践与调燮
第3章 中国佛教史研究(上)
比较宗教学研究
第4章 中国佛教史研究(下)
4.1 乾嘉考据之学的应用
4.2 史论结合的表述形式
第5章 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详略得失之比较
5.1 汤用彤、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研究之比较
5.2 汤用彤、梁启超佛教史研究及佛学观念之比较
5.3 汤用彤、胡适禅宗史及禅学研究之比较
第6章 魏晋玄学研究(上)
6.1 魏晋思想的渊源、发展和流别
6.2 玄学的政治思想
6.3 玄学的自然观
6.4 玄学的人生观
第7章 魏晋玄学研究(下)
7.1 玄学的方法论——言意之辨
7.2 玄学与音乐、绘画
7.3 玄学与文学理论
第8章 印度哲学史研究简介
8.1 印度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8.2 印度哲学的形态与特征
附录 汤用彤学术行年简表
后记
第1章 生平及思想发展的路向
1.4 故国新论
1922年,汤用彤载誉归国。其时新旧文化、中西文化、问题与主义、科学与玄学之争日益深化,学术界无不沉浸在古史考证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或创设历史依据。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于1921年底发行,于是掀起了一场如何重建中国文化争论的轩然大波。由学衡派创办的《学衡》杂志于这一年一月首刊。他们针对新文化运动只关心政治实体存亡,漠视传统文化绝续,企图以近代西方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的偏颇之弊,标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故,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学术宗旨,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同年7月欧阳竞无在金陵刻经处,祗洹精舍的基础上创办支那内学院,为近代佛学之勃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汤用彤就是在这样的学术风气中,不仅戴着硕士的高帽,更重要的是挟西方文化,具体说主要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之利器,并以深厚而扎实的佛学研究基础,登上中国近代学界这个大舞台,也登上了中国新式教育的讲坛。他应梅光迪、吴宓之邀,首先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继而于天津南开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执教,任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等职,前后九年左右。
归国后的汤用彤,尽管难免时代大潮的裹挟,但他还是竭力保持他那知识分子的距离。高等学府为他提供了学院式的专业史家的环境,吴宓、梅光迪等学衡诸友也为他开辟了学术研究的领地,使他那已经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