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概论》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组织编写,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理性采撷西方科学哲学之精华和充分吸收近年来自然辩证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概论》可供自然辩证法领域师生研读使用。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如果说13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是自然辩证法学说的第一个历史形态的话,那么,20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社会的科学技术化,自然辩证法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已经成为自然辩证法学说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本书的编写是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在理性采撷西方科学哲学之精华和充分吸收近年来自然辩证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多年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老师撰写,汇聚了这些老师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的智慧,并借鉴吸收了部分学术界同仁的最新成果。本书由孙毅霖任主编,各章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导论为孙毅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为王延峰;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为王嫒;第八章、第九章为闫宏秀;第十章为吕旭龙;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为董煜宇;第十三章的第一节为王延峰,第二节、第三节为汪胤。本书由孙毅霖策划拟定写作提纲,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引用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注明,谨表由衷的感谢!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985二期的资金赞助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鼎力支持,谨表诚挚的谢意!
本书就要付梓了,我们的心情依然忐忑不安,由于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本书不乏疏漏和不足之处,尚待各位同仁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赐教。
导论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逻辑主线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价值
第一篇 自然论
第一章 历代自然观
第一节 古代朴素的有机论自然观
第二节 中世纪神学的神创论自然观
第三节 近代机械论与辩证唯物论自然观
经典阅读:《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导言
第二章 现代自然观
第一节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第二节 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第三节 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经典阅读:《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节选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经典阅读:《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序
第二篇 科学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的方法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
第二节 科学的哲学思潮
第三节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框架
经典阅读:《新工具》序言
第五章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第一节 科学问题
第二节 科研选题
第三节 科学事实和观察实验
经典阅读:《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节选
第六章 科学思维
第一节 科学抽象
第二节 逻辑思维方法
第三节 数学方法
第四节 非逻辑方法
经典阅读:《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节选
第七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第一节 科学假说
第二节 科学理论
经典阅读:《小逻辑》节选
第三篇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
第八章 技术与工程的哲学思潮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
第二节 技术的哲学思潮
第三节 工程的哲学思潮
经典阅读:《人与技术》节选
第九章 技术方法
第一节 技术预测
第二节 技术评估
第三节 技术原理构思
第四节 技术设计
第五节 技术试验
经典阅读:《技术解释研究》节选
第十章 技术创新
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主体
第二节 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
第三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经典阅读:《经济发展理论》节选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建制
第二节 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承认
经典阅读:《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节选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
经典阅读:《科学的社会功能》序言
第十三章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第一节 科学主义与哈耶克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第二节 人文精神和科学实证观念的结合
第三节 对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融合的现代解释
经典阅读:《实用主义的意义》节选
由耶稣(公元前6年~公元30年)所创立的基督教,原是犹太人传统的民族宗教,他宣称自己是犹太教旧约中所预言的将犹太人拯救出来的基督(救世主),是上帝之子。由于他的新教义对传统的犹太教构成威胁,犹太教的保守派将他抓起来,送给罗马地方长官,后者将其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其门徒及崇拜者们便传言耶稣复活,开始传播其教义。尤其耶稣的门徒圣保罗的大力宣扬,将其当成世界性的宗教来宣传。在基督教传播的最初200年,罗马统治者为捍卫自己的宗教地位,尽力压制,可是效果甚微。基督教在下层民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发展很迅速。统治者后来意识到无法遏制其发展,而其教义又可为统治者所利用。比如,耶稣声称他的使命是把人类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他痛斥贪婪和放荡,提倡忍让,规劝人们热爱上帝和邻居,等等。这符合维护社会和国家稳定。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公元313年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于公元325年主持了有历史标志意义的基督教世界第一次全体主教会议,基督教被正式奉为国教。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基督教成为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势力,发展迅猛。罗马主教自称教皇,到了公元8世纪罗马教皇实际上取得了世俗政权的最高权力。教会利用国家政权机器对人的思想文化进行集权统治,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极大地压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直到文艺复兴封建制度的解体。
二、神创论自然观的特点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社会,是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由于大帝国分化为许多封建制小国,国力弱小。昔日的城市繁华风光不再,大型的竞技场、高架引水桥、宽敞的公路等大多被闲置。各封建主修建了自己的庄园,社会生活主要在农庄。民众的活动范围十分狭小,学术交流趋于停滞。城市和古典学校走向没落,少量残存的古典传统教育和学术活动作为神学的婢女被转移到修道院。学术研究的焦点不是自然界,而是宗教和教会;最出色的智慧均用在诠释《圣经》,发展基督教教义,促进教会的统治上;与基督教相抵触的学说受到严厉禁止。因此,中世纪被认为是一个思想专制、文化匮乏、民生凋敝的时期,史称“黑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