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市雨水问题在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愈加凸显。发达国家实践证明,在“快速排放”思想制约下,以排水系统建设为核心的常规雨水管理无法实现城市雨水问题的全面解决;实施以“修复自然水循环”为根本目标的可持续雨水管理成为城市建设的更佳选择;科学化场地与建筑设计的普及是其成功基石。
基于对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新任务的深入归纳,依据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的程序与做法》以工作程序与做法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我国住区设计体系在此方面的不足及发达国家的相对优势,进而通过比较研究,尝试提出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的理想工作途径。
《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的程序与做法》可供建筑学、城市与乡村规划专业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比之以排水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常规雨水管理,以“修复自然水循环”为基本目标、兼顾“阻L二雨径生成”与“缓解雨径影响”的可持续雨水管理成本更低、效果更佳。鉴于住区之于城市的重要地位,可持续雨水管理在住区中的普及对于我国城市雨水问题的全面解决意义重大。依据可持续雨水管理策略,场地开发既是雨水问题的缘起,亦是消解雨水问题的关键。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总结、分析、比较,《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的程序与做法》尝试以程序与做法为切入点,探求确保住区设计方案实现可持续雨水管理目标的理想工作途径。
附表清单
插图清单
1 绪论
1.1 背景
1.1.1 我国城市雨水问题亟待解决
1.1.1.1 城市内涝
1.1.1.2 水体污染
1.1.1.3 沉降漏斗
1.1.2 城市雨水问题的缘起
1.2.1 未开发区域的自然水循环
1.1.2.2 城市开发干扰自然水循环
1.1.2.3 城市开发与雨水径流污染
1.1.3 常规雨水管理及其局限性
1.1.3.1 常规雨水管理
1.1.3.2 常规雨水管理的局限性
1.1.4 可持续雨水管理及其优越性
1.1.4.1 可持续雨水管理
1.1.4.2 可持续雨水管理的优越性
1.1.5 住区实施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意义
1.1.5.1 占地最多影响最大
1.1.5.2 成本最低可操作性强
1.2 目标
1.3 方法
1.4 框架
1.5 意义
1.6 文献综述
1.6.1 国外部分
1.6.1.1 国外可持续雨水管理的发展概况
1.6.1.2 国外可持续雨水管理的相关研究
1.6.2 国内部分
1.6.2.1 我国可持续雨水管理的发展概况
1.6.2.2 我国可持续雨水管理的相关研究
2 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的新任务
2.1 可持续雨水管理的具体目标
2.1.1 基本政策
2.1.1.1 欧洲层面
2.1.1.2 国家层面
2.1.1.3 地方层面
2.1.2 指导方针
2.1.3 具体目标
2.1.3.1 排水方面
2.1.3.2 水质方面
2.1.3.3 水量方面
2.1.3.4 降低流速
2.1.3.5 土壤保护
2.1.3.6 美学效果
2.1.3.7 成本控制
2.1.3.8 雨径汇集时间
2.2 可持续雨水管理的主要措施
2.2.1 基本任务
2.2.1.1 阻止雨径生成
2.2.1.2 缓解雨径影响
2.2.2 非结构性措施(防灾)
2.2.2.1 保护性措施
2.2.2.2 控制性措施
2.2.2.3 具体特性
2.2.3 结构性措施(消灾)
……
3 优化设计程序与做法的必要性
4 住区设计程序与做法的优化建议
5 实例分析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的程序与做法》:
从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到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研究空间设计的一种常见思路是探求空间形态与活动间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对于空间在数量、界面、结构方面的要求,进而通过数字、模式等方式为设计工作提供某种标准化操作规程。与类型学研究相似,该思路的成立需要一个必要前提,即空间的普遍形式对于某种活动的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但就可持续雨水管理而言,对这一前提需要重新思考。
通过调整人工构筑物的布局,如调整道路组织(坡度、形状),地块与建筑物的位置,令人工构筑物与场地完美匹配,使其避让场地内具有雨水价值的区域,最小化场地内的挖方与填方工作,是住区满足可持续雨水管理的空间使用需求的基本途径。然而,可持续雨水管理的空间需求是场地自然条件与场地设计方案两个变量的函数。因此,脱离场地具体条件寻找空间形态与可持续雨水管理活动的作用的普遍规律有失妥当。
首先,空间的具体形态(而非一般形态)对于住区的雨水功能发挥决定作用。如图2-22所示,即便两个住区方案的空间模式完全一致,但是只要开发区域在场地内的位置不同,雨水管理的效果就可能大相径庭。其次,如此虽然可能总结出若干布局的原则(如避让各类需要保留的区域),但是原则并不足以保证空间需求的“充分”满足。以避让沿岸缓冲带为例,如果仅仅掌握一般性的避让原则,使用确定退红线距离的方法控制建设区域的范围,由于场地内的土壤并非总是均质,仅此一点便足以令该方法很难保证退让出的空间具有最佳雨水功能。
因此,片面地依靠空间形态的组织原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住区设计工作,但并不足以指导新任务取得成功。从这一问题出发,本书开始从关注设计的“工具”转变为关注工作自身,从探求空间的理想形态转变为探求让空间形态更为理想的过程。
2.3.3.2 欧盟实践经验
《欧盟水框架指令》指出,“人们认识到为水所保留的空间不可能被无休止的压缩而不产生任何后果。基于这一认识,在空间规划中必须考虑水流因素。这样便促进了空间规划理念的改变,即由水资源管理为空间规划服务转变为由水资源管理来描述空间规划的可能”①。
如前文所述,空间需求的充分满足是可持续雨水管理实现自身目标、全面解决雨水问题的必要条件。在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宪法的前提下,可持续雨水管理的空间使用权在一些发达国家获得了有力保证。
1994年,“可持续发展原则”被纳入《德国基本法》(Grundgesetz fuer die Bund- esrepublik Deutschland,GG)。作为事实上的德国宪法,《德国基本法》第20条规定,“政府有责任在由符合基本法规章所限定的框架下、通过立法手段、按照法律法规、通过行驶执行权与裁判权,为子孙后代以及动物保护自然的生存基础”。
以宪法为基础,德国《建设法典》(Baugesetzbuch,Bau GB)将实现“可持续发展”设置为德国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目标。在德国,住区设计(尤其是构筑物布置、开放空间形态的确定)属于编制建设指导规划(B-plan)的范畴。《建设法典》第1条第5款规定,“建设指导规划应为子孙后代负责,保证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并确保为那些服务于公众福利的活动提供充分的用地。它应为保护适合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生存基础作出贡献,并有责任进行气候保护,保护与发展城市形态、地方与大地景观。”
“参与规划的城市公共机构(包括雨水管理方面的责任部门)被法律要求并赋予权力在其工作范畴内对规划方案提出意见,其内容包括:对规划对象加以说明、为权衡或后续规划工作提出专业意见、提供法律基础等。如果综合规划方案与专项规划无法取得一致,则公共机构有权对综合规划方案提出反对意见、明确使用的法律基础、指出改进方法。上述意见将对城镇政府、开发单位产生法律约束力。此外,公共机构可在方案公示中检测其意见是否得以关注;如有必要,则可再次提出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