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4 元
丛书名: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论丛(第二辑)(十一五国家级重点图书)(2022年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奖励项目)
- 作者:徐丽芳
- 出版时间:2008/7/1
- ISBN:9787307062177
- 出 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202
- 页码:43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在全面疏理科学信息交流理论流变的基础上,从数字科学信息交流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即数字科学信息的发布、组织与检索、保存与服务及技术保障机制入手,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基于数字出版的新型科学信息交流的特点、形式、过程、结构和功能。
现代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学术交流生态。这种改变表现为作者、出版者与用户之间三角关系的变化,出版物形态的变化,出版商业模式的变化,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等。而促进这些变化的除了技术的进步外,更重要的是信息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新的信息交流时代。然而,我们对数字科学信息交流本身的认识还很不深刻。
浮现中的数字科学信息交流正在急剧改变科学交流的效果与效率。参与科学交流的各方在学术登记(registration)、学术验证(certification)、学术通告(awareness)与学术存档(archive)中的角色定位也正在发生改变。作者、出版者与图书馆尤其希望了解在变化的信息环境中他们应怎样科学定位。
探索数字科学信息交流的规律是时代的课题。
徐丽芳博士的新作《数字科学信息交流》,正是作者基于世界科学信息交流日益数字化的背景,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的成果。也是当前国内关于数字科学信息交流研究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一部优秀著作。我以为该书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第一,研究起点较高。该书的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金项目“基于数字出版的科学信息交流系统机制创新研究”,06BTQ010)和国家“985工程”的资助。
1 数字科学信息交流研究述评
1.1 数字科学信息交流研究综述
1.2 数字学术出版及其研究进展
1.3 开放存取及其研究进展
2 科学信息交流及其理论演变
2.1 科学信息交流的概念与形式
2.2 科学信息交流系统及其演变
2.3 科学信息交流研究的演变
2.4国外科学信息交流模型及其数字化改进
3 数字科学信息出版
3.1 数字出版概念、形态与发展历程
3.2 数字学术出版平台
3.3 定价策略与方法
3.4 同行评议与质量控制
4 数字可续信息的组织与检索
4.1 数字科学信息组织原理
4.2 数据库
4.3 开放存取仓储
4.4 搜索引擎
4.5 学科导航库
4.6 数字图书馆
4.7 数字科学信息检索策略
5 数字科学信息的保存与服务
5.1 数字科学信息保存
5.2 数字科学信息服务
6 数字科学信息交流的技术与标准
6.1 标记语言
6.2 标识符
6.3 链接技术与标准
6.4 元数据
6.5 开放电子出版物结构标准、
参考文献
2.2.2 结构分析
所谓结构(structure),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可说是要素的搭配与排列方式。在数字化背景下,由于新的系统构成要素的出现以及要素之间的重新整合,科学交流系统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却又远远没有达到稳定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准确地描述科学交流系统的结构是很困难的。因此,本书所做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抓取和描画这个当前变动不居的研究对象的若干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2.2.1多维子系统结构
抽象地说,系统具有无限性,即某一系统总是从属于更大的系统,或者反过来说,某一系统总是可以分解为多个子系统。但是从认识和把握系统的角度来看,并无必要无限地划分系统层次;重要的倒是弄清从何种角度去解析系统,以及分析到何种程度为止。
首先,如果像有的学者那样把科学交流看做是具有系统性的复杂过程(a complex process with a system character)①,那么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视为一个子系统。这样,科学交流系统就可以解析为科学信息发生子系统、科学信息出版子系统、科学信息组织子系统、科学信息传递子系统、科学信息保存子系统、科学信息检索子系统、科学信息吸收利用子系统,等等。在数字环境下,由于科学交流过程面临重构,有些环节之间不似以往那样泾渭分明,比如当前就可以观察到科学信息出版、组织、传递和保存等环节某种程度的粘连;有些环节如出版则分化为印刷出版和数字出版等并行的次级环节;还出现了读者评议、异地同步非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