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5年前举世震惊的一战,中国军队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疲惫之军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顽强苦战整整47天,给敌以重大伤亡,写下了抗战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虽然衡阳最后还是失陷了,但这丝毫不能抹杀第10军坚守衡阳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业绩。值此衡阳之战65周年之际,《喋血孤城:衡阳会战》作者遍寻史料,考证推究,以客观的历史立场,详实的叙述,力求还原历史原貌,谨以此书缅怀和纪念那些在衡阳曾经为国浴血奋战的抗战先烈。
1944年7月,二次大战已近尾声,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胜利,日军的海上补给线不仅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连本土也都频频遭到猛烈的轰炸,战争的胜负已渐渐明朗。
八年抗战中锥心泣血的一战
敌我兵力对比最为悬殊,伤亡交换比最大
以寡敌众,困守孤城47天
以悲壮开始,以饮恨告终
这是65年前举世震惊的一战,中国军队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疲惫之军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顽强苦战整整47天,给敌以重大伤亡,写下了抗战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虽然衡阳最后还是失陷了,但这丝毫不能抹杀第10军坚守衡阳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业绩。值此衡阳之战65周年之际,本书作者遍寻史料,考证推究,以客观的历史立场,详实的叙述,力求还原历史原貌,谨以此书缅怀和纪念那些在衡阳曾经为国浴血奋战的抗战先烈。
1944年7月,二次大战已近尾声,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胜利,日军的海上补给线不仅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连本土也都频频遭到猛烈的轰炸,战争的胜负已渐渐明朗。
日军为了尽快结束在中国的战争,并企图从陆上建立补给线,发动了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一号作战,其中衡阳的攻防战更是被日军称为“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艰苦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
第10军以攻城日军几分之一的兵力,孤军奋战守城47天,最终造成敌我死伤比例达三比一,战斗力不可谓不盛,这是抗战史上大城市攻防战中,日军攻城部队的伤亡大大高于守军的唯一事例,已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据《日本陆军战史》记载,日军对于衡阳守城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将军是以“骁勇善战之虎将”称之,将第10军称为“善战之师”,在47天的激战结束前,中国守军无一人投降,“实为中日战争以来的珍闻”。
相对于日军的装备,第10军的山炮、野炮数量远远不及,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追击炮的作用,其追击炮甚至可以与日军的野战炮兵相匹敌,而日军第一线将校之伤亡也多为迫击炮的杰作。手榴弹原为英美军的拿手戏,而日军认为衡阳之战中第10军手榴弹的使用技巧已经超越英美军,成为世界各国军队的“A组”。手榴弹准确而且远距离投掷,使日军蒙受了巨大伤亡。在衡阳之战的过程中,进攻的日军第68、116师团的步兵中队(连),平均每中队兵力都已经下降到只有20人!这样的伤亡,日军认为主要是守军的手榴弹造成的,因此必须特别地加以记述。
引言
第一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一攻衡阳
第三章 喋血孤城
第四章 深远影响
当然日军还念念不忘希望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同时,能与中国军队展开主力会战,消灭或击溃中国军队主力,以彻底消除中国军队配合美军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登陆的可能。
基于上述考虑,日本大本营决定改变作战方针,在太平洋上尽力阻滞美军的攻势,在大陆上打通和确保中国大陆交通线。因为随着太平洋上美军反攻的力度越来越强,通过中国大陆的交通线来维系与南方50万军队的联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于是决定进行一场纵贯中国大陆接连法属印度支那的大规模野战战役。日本参谋总长衫山元在给天皇的上奏中就明确说明了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战役的战略意图:“摧毁中国西南要地的敌各机场,以保本土及中国东海的防护安全为第一目的。打通大陆后,即使在海上与南方的交通被切断,也可以经过大陆运输南方的物资,以加强战斗力,为其第二目的……同时作为附带收获,可以取得敌占区的钨矿等重要资源。”
但是这个看上去一箭数雕的大好计划却遭到陆军省军事课长西浦进大佐的强烈反对,理由很简单,这样大规模的作战势必将投入庞大的军事力量,将会给整个太平洋战争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其实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打通大陆交通线计划虽好,但已不是此时的日本军事机器所能承受的,万一失利损失必然巨大,而且这些损失在短时间内将无法弥补,势必直接影响到整个战争进程。退一步说,即使成功,代价也必然不会小,即使以不菲的代价打通了大陆交通线,要想维持这条交通线的运转,也非易事。何况以日军现有力量来看,要巩固如此漫长的交通线,肯定是处处薄弱,形成脆弱的一字长蛇阵,成为任人宰割的极其恶劣的态势,所以是个典型的疯狂计划,用饮鸩止渴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连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也承认:“(此次作战)与实力、资财,尤其战力全面下降之状况,殊不相称。”
日本内阁总理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综合了两方面的意见以及战局的发展,特别是出于对美军远程轰炸机利用中国西南地区机场空袭日本本土的担忧,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一计划。日本陆军高层之所以会同意这样一个近乎于疯狂的作战计划,还有一个说不上台面的原因,那就是日本陆军与海军之间深刻的矛盾,看到海军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陆军在幸灾乐祸的同时也迫切希望通过这样一场胜利来压过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