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汪晓云回到厦门大学中文系跟我读博士,专业是戏剧戏曲学。对于晓云来说,这个专业似乎天地狭窄了,无法满足她思辨深邃与想象广阔的学术追求。她以人文科学发生学为方法,比较研究中西戏剧从仪式到艺术的发生过程,其中关于艺术发生学的思考,涉及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她的研究是令人激动的,每次找我谈她的研究心得,思想的光彩都映在她兴奋陶醉的眼神中,我至今记忆犹新。
导论
第一章 偶像与真身戏剧与镜子
“郭郎”与“鲍老”
傀儡的狂欢
死人复活
偶像与真身
戏剧与镜子
仪式与戏剧
第二章 人与物戏剧与表演
神化与物化
傀儡戏与影戏
讲唱与戏曲
优戏与戏曲
生旦的改装
净丑的沉浮
侏儒与傀儡
第三章 人与鬼神戏剧与仪式
似神似鬼
游戏与日常
鬼戏与神戏
鬼神之间
人与鬼神
神鬼人共同在场
鬼世界的幸福与人世界的团圆
附录一 西方悲剧“非常态”人物征象:小丑、疯癫、假面
附录二 “反戏剧”:荒诞派戏剧策略及其效果
后记
影像只有借助并依托于物质实体才能显示为影像的存在,否则,它就是不可捉摸而转瞬即逝的,是虚幻的。
影像所显示的实际是灵魂“作为形象、重影、一个外在模式的相似物”的特征,因为“灵魂同躯体很像;在形象化的造型中,在瓦罐器皿中,它被表现为一个微型化了的躯体,一个躯体微粒;它是活的躯体的重影,是复制品,被人们当作躯体本身,有着躯体的确切外形,它的外壳服饰、它的动作、它的嗓音。但是,这一完全的相似同时也是一种彻底的不可靠,灵魂是一个虚无,一个空无,一种无法把握的消失,一个幻影;它如同一个空虚的、漂泊的存在,一只飞走的小鸟。”②这样,我们可以把偶像与真身的关系程序化为:真身一灵魂一影像一偶像。形体的相似是偶像代替真身的一个因素,而形象的相似是偶像代替真身的另一个因素,作用于偶像与真身之间的,是影像化了的灵魂。的确,从偶像本身的演变过程看,偶像代替真身,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这一漫长的历程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史同步,同时也应和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从原始的模糊的真身之模拟物体偶到与真身外部形象相似的肖像,再到与真身外部形象几乎毫无二致的复制物照片,乃至出现于电影和电视屏幕上与真人形体和形象几乎完全一致的镜像,偶像家庭中的成员,一个比一个更物质化,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人的真身。考察一下偶像家族每一个成员最初出现于人类生活中的情形,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发明,怎样为人类接纳、采用,它们自身的演变,以及偶像家族各成员彼此间关系的演变,应该是一个极为丰富而有趣的旅程,是对人类历史的一次回返。
偶一肖像一照片一镜像一映像是偶像的演变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偶像与真身的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体现、表现和再现阶段。在偶像这个大家庭中,雕塑表现出它的特殊性,雕塑一般被称为塑像,那是因为,中国的雕塑总是要显示出它的正面特征,而把背面遮蔽在视野之外,雕塑实际上是立体的,它通常是放大了的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