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布朗肖的文学理论之所以难以被理解,是因为其独特的理论切入点,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死亡学”理论作为其文论的根本基石。布朗肖不论是文学评论还是其实验性小说(比如莫里斯·布朗肖编著的《在适当时刻》)都是在其构建的独有的“死亡空间”中进行演绎的。这种将“死亡”在本体论(不是生物学)层面上进行演绎而形成的独特的存在场域,又衍生了其他诸如“诗歌空间”、“文学空间”等。
换言之,布朗肖的一切艺术理念都是基于对“死亡” 这一本体论概念的探讨而建立的…… 生命,此刻是一种伴随着这次擦肩而过的回忆而在周遭显露雏形的某种赌博。这次擦身而过真的发生过吗?而这令人惊愕的感觉又会持续吗?这感觉不仅没有消退,更同样以一种野蛮的方式自我确认着,它一直抗议并要求着;它已然开始摇摆,像某种失明的事物一般游荡,没有目的却始终更加贪婪;无力寻找,却始终在一种凶猛的眩晕中更为快速地旋转;没有声音,被封闭,欲望和颤动变成磐石。
《布朗肖作品集:在适当时刻》的情节就是“我”、朱迪特和克劳迪娅三者之间不断相遇、分离而又再相遇的过程,每一次的重逢都是作家对作品和死亡的重新相识,在黑夜与白昼、过去与未来、生命与死亡的交汇处;三人之间亲密又疏远,充满动荡、暗流汹涌的关系则恰恰是这一“文学空间”运行的基本法则和张力的源泉。在这永不终结的孤独和垂死中,写作便是那永恒适当的时刻。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 吴博,1982年生。法国勒芒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巴黎四大(索邦)英语文学硕士;曾就读于法国勒芒大学法语强化学习班,获巴黎三大法语对外教育硕士学位及法语深度学习证书(DALF)。现为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研究生。
《布朗肖作品集:在适当时刻》:
与她同住的女性朋友不在,门是由朱迪特打开的。我的讶异如此极端与纠结,倘若我只是碰巧遇见她,我一定不会如此吃惊。我如此错愕以至于在心中默念:“我的老天!又是一个熟人!”(或许我径直走向她的决定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一开始竟未辨认出她)。但是也因为亲自前来现场确认事情进展而感到别扭。时间已然流逝,却从未真正过去;我本不应有当着自己的面袒露这一真相的欲望。
我不知其脸上的讶异是否与我的体验相称。不管怎样,各种事件,被夸大的现实、痛楚,难以置信的念头显然在我俩之间漫长地堆积,外加一个如此深远的令人愉悦的遗忘,她很轻易对我的出现不觉吃惊。
我觉得她令人讶异得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正如我立刻观察到的,那些小房间已然面目全非。然而即便在这个我尚不能完全理解且不太喜欢的新环境里,她仍然完美得和从前一样,不论是线条、气质,亦或是年龄方面:某种青春令其奇异得和从前相似。我不断注视她,对自己说:原来这便是我惊讶的原因。她的面容或更确切地说她的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换,介于最愉悦的微笑和最冷漠的自持之间,唤醒我心中一个无比遥远的回忆,而这份深埋的比苍老更苍老的回忆似乎被她一丝不变地拷贝下来才会使后者显得如此年轻。
我最终只对她说:“您真的几乎没变!”此时她正身处一架我此前从未想到会出现在这个房间的钢琴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