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MEGA:陶伯特版《德意志意识形态 费尔巴哈》
定 价:58 元
丛书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 作者:[德]陶伯特 编
- 出版时间:2014/1/1
- ISBN:9787305074059
-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A811.21
- 页码:38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MEGA:陶伯特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王国维),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决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棱镜”本是物理学上的术语.意指复合光透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所以取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意在透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并反映出选编者的理解和匠心,进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项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作出贡献。
文献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立场(代译序) (张一兵)
《马克思恩格斯年鉴·2003》发刊词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约瑟夫·魏德迈
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文)
绪言(先行版)(英格·陶伯特)
编辑符号说明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刊印稿(马克思、恩格斯)
答布鲁诺·鲍威尔(马克思)
费尔巴哈和历史草稿和笔记(马克思、恩格斯)
草稿第1-29页
草稿第30-35页
草稿第36-72页
笔记
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
Ⅰ.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的(马克思、恩格斯)
Ⅰ.费尔巴哈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马克思、恩格斯)
Ⅰ.费尔巴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
Ⅰ.费尔巴哈残篇1(马克思、恩格斯)
Ⅰ.费尔巴哈残篇2(马克思、恩格斯)
莱比锡宗教会议(马克思、恩格斯)
Ⅱ.圣布鲁诺(马克思、恩格斯)
布鲁诺·鲍威尔及其辩护士(约瑟夫·魏德迈和马克思合写)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约瑟夫·魏德迈
德意志意识形态(副卷)
编辑符号说明
I/5-1答布鲁诺·鲍威尔(马克思)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出版说明
I/5-3费尔巴哈和历史草稿和笔记(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出版说明
《费尔巴哈和历史草稿和笔记》手稿页码示意图
《费尔巴哈和历史草稿和笔记》清理文本一览
I/5-4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I/5-5 Ⅰ.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的(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出版说明
手稿《Ⅰ.费尔巴哈》(I/5-5至I/5-9页码示意图)
I/5-6 Ⅰ.费尔巴哈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出版说明
I/5-7 Ⅰ.费尔巴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出版说明
I/5-8 Ⅰ.费尔巴哈残篇1(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出版说明
I/5-9 Ⅰ.费尔巴哈残篇2(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出版说明
I/5-10 莱比锡宗教会议(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I/5-11 Ⅱ.圣布鲁诺(马克思、恩格斯)
产生和留传情况
文本描述
出版说明
附录一: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约瑟夫·魏德迈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文)德文原文
附录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试行版(1972)德意志意识形态 Ⅰ.费尔巴哈
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古代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领域,中世纪的起点则是乡村。地旷人稀,居住分散,而征服者也没有使人口大量增加——这种情况决定了起点有这样的变化。因此,与希腊和罗马相反,封建制度的发展是在一个宽广得多的、由罗马的征服以及起初就同征服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的普及所准备好了的地域中开始的。趋于衰落的罗马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和蛮族对它的征服本身,使得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农业衰落了,工业由于缺乏销路而一蹶不振,商业停滞或被迫中断,城乡居民减少了。这些情况以及受其制约的进行征服的组织方式,在日耳曼人的军事制度的影响下,发展了封建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像部落所有制和公社所有制一样,也是以一种共同体为基础的。但是作为直接进行生产的阶级而与这种共同体对立的,已经不是与古典古代的共同体相对立的奴隶,而是小农奴。随着封建制度的充分发展,也产生了与城市对立的现象。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武装扈从制度使贵族掌握了支配农奴的权力。这种封建结构同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一样,是一种联合,其目的在于对付被统治的生产者阶级;只是联合的形式和对于直接生产者的关系有所不同,因为出现了不同的生产条件。
在城市中与这种土地占有的封建结构相适应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即手工业的封建组织。在这里财产主要在于I1个人的劳动。联合起来反对成群搭伙的掠夺成性的贵族的必要性,在实业家同时又是商人的时期对公共商场的需要,流人当时繁华城市的逃亡农奴的竞争的加剧,全国的封建结构,所有这一切产生了行会;个别手工业者逐渐积蓄起少量资本,而且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他们的人数没有什么变动,这就使得帮工制度和学徒制度发展起来,而这种制度在城市里产生了一种和农村等级制相似的等级制。
这样,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这两种所有制的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小规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决定的。在封建制度的繁荣时代,分工是很少的。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对立;等级结构固然表现得非常鲜明,但是除了在乡村里有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的划分,在城市里有师傅、帮工、学徒以及后来的平民短工的划分之外,就再没有什么大的分工了。在农业中,分工因土地的小块耕作而受到阻碍,与这种耕作方式同时产生的还有农民自己的家庭工业;在工业中,各业手工业内部根本没有实行分工,而各业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也是非常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