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9.8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创新教材
- 作者:金英,康艳平主编
- 出版时间:2015/3/1
- ISBN:9787030434722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36
- 页码:24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创新教材》是辽宁医学院在护理学专业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系列改革教材之一,《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创新教材》分为两篇,共28章,其中病理学基础13章,内容包括不宜纳入器官系统的病理学(包括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药理学基础15章,包括药理学总论和化学治疗药物两大部分。内容上涵盖执业医师、药师及研究生考试的知识点。《护理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创新教材》的编写总结和吸取了前一轮教材编写经验和成果,尤其是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完善。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第一篇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躯体上的完好状态是指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正常,当今的科技手段未能发现任何异常现象精神上的完好状态是指人的认知活动情感和意志行为处于正常状态,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向上愉快地从事工作和学习,能应对紧急的事件,处理复杂的问题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是指人的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吻合,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社会中承担合适的角色
二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①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②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些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可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同时机体对这一损害作用则产生抗损伤反应;损害与抗损伤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体内正常情况下建立的自稳态(homeostasis)调节机制发生紊乱③疾病的发生可引起机体功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的改变,临床上表现为相应的症状(symptom)体征(sign)和社会行为异常④疾病的过程具有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因此,目前一般认为,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三亚健康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疾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故又称为"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的群体很大,白领族中年人是高发人群亚健康有多种表现形式:①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委靡食欲不振;②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等;③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亚健康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目前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亚健康者在一般情况下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但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不高,工作效率较低,容易疲劳
亚健康状态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向疾病方向发展
第二节病因学
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与条件的科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简称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且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病因种类很多,一般可分成以下几类
l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和寄生虫这是引起疾病最常见的病因,这类致病因素常引起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其致病力强弱不仅取决于侵入机体的数量侵袭力和毒力,还与机体的防御功能特别是免疫力密切相关
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有异常的温度大气压机械力电离辐射和噪声等;化学性因素有无机化合物(强酸强碱等)有机毒物(四氯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物性毒素(蛇毒蜂毒蕈毒等)
理化性因素能否引起疾病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强度或浓度作用部位和持续时间及作用范围等,受机体的防御功能影响较小
3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与过多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依赖于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生理性刺激和必需物质来维持的此类病因中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素(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某些微量元素(如碘锌硒等)以及纤维素等如果机体这些正常的刺激和必需物质缺乏或过剩,就会引起功能和代谢的变化而致病,严重时甚至致死例如,营养物质(尤其糖脂肪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可引起营养不良;长期过量摄入可引起肥胖症,还可诱发或并发代谢综合征维生素摄入不足可发生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如夜盲症脚气病坏血症等);维生素摄入过多(维生素A维生素D)也可引起中毒
4遗传性因素是指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的畸变等遗传物质的缺陷遗传物质的缺陷可影响后代,即疾病具有遗传性遗传性因素引起疾病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①遗传性疾病,即通过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直接引起子代发生的疾病,如血友病21三体综合征等②遗传易感性,即某些家庭成员由于遗传上的缺陷,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倾向,如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
5先天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病毒等可作用于胎儿,引起胎儿机体出现某种缺陷或畸形例如,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母亲过度紧张吸烟酗酒等也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6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致病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免疫反应过强: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产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包括:①对外来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如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等在某些个体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某些花粉或食物(虾牛乳等)可在某些个体引起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对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有些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2)免疫缺陷:是指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主要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转导的缺陷免疫缺陷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和继发性免疫缺陷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属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则属于继发性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反复发生微生物的感染
7精神心理和社会性因素随着人们对医学模式认识的转变,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如长期的紧张工作快速的生活节奏不良的人际关系和焦虑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以及自然灾害生活事件的突然打击等这些因素不但可引起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等;还可通过精神心理作用导致机体功能代谢紊乱及形态结构变化,如高血压溃疡病等的发生发展都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总之,没有病因就不可能产生疾病然而,目前还有很多疾病的确切病因不甚明了,相信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疾病的病因终将得到阐明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疾病发生的条件(condition)是指通过作用于机体或病因,能促进或阻抑疾病发生发展的某些机体状态或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仅有病因存在,并不一定会发生疾病,还取决于条件的作用条件本身虽然不能直接致病(属非特异性因素),但是条件通过增强或削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影响机体的抵抗力,起到促进或阻抑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例如,结核病的病因是结核杆菌,但并非每个接触结核杆菌的人全都会发生结核病,条件也起一定作用,如营养不良过度疲劳或患其他疾病等条件下,造成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结核杆菌便乘虚而入,就容易发生结核病相反,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生活条件适量的体育活动等条件,都能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此时如有结核杆菌侵入,也可不发生结核病
需要强调的是,同一个因素可以是某个疾病发生的病因,也可以是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例如,寒冷是冻伤的病因,也常常是感冒肺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的条件因此,病因和条件是相对于某一特定疾病而界定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和区别对待
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factor)是指疾病的条件中,能够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简称诱因例如,高热妊娠情绪激动等易诱发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易诱发肝硬化患者出现肝性脑病
有些因素与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但又不宜归类于上述病因,被称为危险因素(riskfactor),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机制病因学是探讨疾病因何发生,而发病学主要探讨疾病如何发生发展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变化的在各种疾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损伤与抗损伤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自始至终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两者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这是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疾病中损伤与抗损伤作用常常同时出现,不断变化
以烧伤为例: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以及大量血浆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均属损伤性变化,同时体内也出现,如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等抗损伤反应如果损伤较轻,通过各种抗损伤反应和恰当的治疗,则疾病好转或痊愈;反之,如损伤重于抗损伤反应,又无恰当而及时的治疗,则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斗争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应当强调的是,有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两者之间并无绝对的界线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前所述的烧伤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痉挛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具有抗损伤作用;但同时它又可以引起组织缺血缺氧,持续缺血缺氧将导致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和动脉血压下降,这就说明原本属于抗损伤的血管收缩此时已转化为损伤反应因此,正确区分疾病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的变化,对疾病的有效防治十分重要在医护工作中,要尽力排除或减轻损伤性改变,支持和保护抗损伤反应,促使病情好转痊愈
(二)因果交替
因果交替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始致病原因(因)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一定的损伤性变化(果);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这种损伤性变化又可作为发病原因引起另一些新的变化;而后者再转化为原因,再引起新的变化如此病因与结果相互转化,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环节既是前一种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后一个变化的原因,如此循环往复,交替不已而每次循环都使疾病向更深一步发展,如不及时有效地加以阻断,就可形成恶性循环(viciouscycle),使病情进行性恶化例如,外伤引起大失血而导致失血性休克,使组织血液灌流量进行性减少的过程即是典型的恶性循环的例子图11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轮廓,实际上,外伤大出血的机体内因果转化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此,临床实践中,必须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分析,找出因果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及早预防或阻断这种恶性循环,使疾病朝着有利于机体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图11大失血时的因果转化
(三)局部与整体
生物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疾病都是整体性反应,但表现既可以局部为主,也可以全身为主一方面局部病变可以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引起机体的整体反应;另一方面整体反应也可以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例如,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脏,可表现为局部炎症,患者出现咳嗽咯血咳痰等临床表现,但同时还会引起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反应此外,全身状态又进一步影响着肺部病变的发展方向当机体的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当抵抗力下降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肺结核可扩散至全身
应当强调的是,某些局部变化是在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而来例如,糖尿病患者因对细菌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疖肿,如果单纯进行局部治疗不会有明显效果,必须首先进行糖尿病治疗因此,正确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是指参与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机制,不同于个别疾病的特殊机制近年来由于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疾病基本机制的研究逐渐地从系统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下面从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四方面进行论述
(一)神经机制
机体与外界环境统一协调机体各系统功能代谢平衡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神经系统在维持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许多致病因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神经系统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乙型脑炎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