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纳米科学研究单位、相关企业的研发部门、纳米技术标准化机构、疾病控制中心, 化学、生物学、毒理学、材料科学、药物学、药理学、药剂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人员、质检、海关等政府部门的读者, 本科生、研究生及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使用
纳米毒理学是研究纳米尺度下物质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或健康效应的一门新兴学科分支。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巨大的比表面积等,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崭新的功能。它们进入生物体后将产生什么样的化学活性或生物活性,进而对生命过程将产生什么样的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
《纳米科学与技术: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 第2版)》围绕学术界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这些科学问题,建立了相应的知识框架,分13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纳米科学与技术: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 第2版)》主要奉献给工作在纳米科学研究单位、相关企业的研发部门、纳米技术标准化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化学、生物学、毒理学、材料科学、药物学、药理学、药剂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人员,质检、海关等政府管理部门的读者,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使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纳米科学与技术:纳米毒理学(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础 第2版)》围绕纳米材料对人体的影响、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及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所有关于纳米技术风险知识的空白领域,涵盖了纳米材料暴露风险涉及的主要方面,概述了各种人造纳米结构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和生物学性质(体内或体外),其中包括金属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树状大分子、量子点、纳米簇、纳米结晶、纳米线、富勒烯、富勒烯衍生物、单壁和多壁碳纳米管、功能性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颗粒、炭黑、纳米涂层、纳米药物等其它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和生物学性质,阐明纳米颗粒穿越不同生物屏障的能力以及与纳米特性的关系;揭示生物微环境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规律;阐明进入体内的纳米颗粒的迁移行为、蓄积靶器官及其对纳米特性的依存性;揭示纳米特性、剂量、暴露途径等与其生物毒性的关系,揭示决定纳米材料的安全暴露剂量、安全纳米尺寸、安全暴露途径的共性规律。
赵宁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目前担任SCI学术刊物Biomed Microdevices(USA),JNN(USA),PFT(UK)副主编。已在Nat Nanotechnol,Nano Lett,PNAS,JACS,Toxicol Lett,Toxicol Sci,Environ Sci Technol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发表中文论文50余篇。2007年在美国出版纳米毒理学领域的世界上第一本专著Nanotoxicology。研究方向:纳米化学与纳米生物效应(纳米毒理学,肿瘤纳米技术)。
柴之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分析化学.放射化学与核分析技术应用的研究。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中文著作6部、英文著作2部。曾获国际放射分析化学和核化学领域的最高奖项Hevesy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国际、国内奖8项。现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领衔委员(Tilular Member),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以及10余个国际学术组织或刊物的委员、顾问或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