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陈玉琨教授关于教育的几篇精彩讲演,这些讲演内容丰富,较好地体现了陈玉琨教授的教育思想。本书适合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阅读
《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讲演录》讲述了了教育的不公平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更严重的是它有极大的可能造就以不公平的眼光看待社会,以及以更不公平的手段处理未来社会问题的一代人。这不仅是学校教育最大的失败,更可能给未来社会埋下极大的隐患,甚至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单一化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的需要。人才的单一化必然造成一些特定的领域出现人才的积压,而在另外一些领域人才不足。在这一意义上,学校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没有教育性的校园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这一点决定了我们在校园建筑、园林、景点等的设计和建造中,要注意其文化内涵和美感,使校园每时、每处、每事、每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经常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良性刺激,促进他们高尚情操、文明举止的形成,同时注意它的整体性和艺术性,把教育性和艺术性高度地结合起来。
这几年应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有关学校之邀,以教育为主题作了不少讲演。承蒙厚爱,一些单位根据录音把这些讲演整理成了文字,部分已在一些书稿中发表。而讲演中的一些观点,其实早已在《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等媒体上零星地发表过,也引起了一些社会反响,比如关于学生学习过度与知识过剩、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善意摧残、语言暴力与心理惩罚等等。对这些观点,赞成者有之,批评者也不少。
我本来以为,作为学者以求真为己任,只要言之有据,至于别人赞成与否是不用放在心里的。现在想想,这一观点实在有点迂腐。服务社会本来就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指出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非科学的做法,目的并不是自娱,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因而,力求使更多的人能接受经过科学论证的观点,逐步地改善我们的教育,应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由此,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将这些年来在各地的讲演整理出版时,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自以为又多了一条宣传真理的途径。
当然,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自以为是地认定的真理,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对本讲演录中各种不当的观点,非常希望得到广大同仁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指正。
此外,由于这些讲演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的,雷同的材料与观点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中在所难免,尽管在整理这些文字时,在不影响整体框架的情况下,本人已作了一些技术处理。对此,恳请读者谅解。
陈玉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人学首批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社会与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督学,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等。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999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称号,同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年获上海市“我最喜爱的好老师”金奖。
基础教育再认识
把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学习的能力、探究精神、责任心以及适应社会和创造社会的能力放在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位置上,把它们确定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把它们确定为基础教育真正的基础。
学习的代价与学习的选择
知识固然是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基础,知识的积累并不意味其他方面必然的提高。即使我们承认,知识是人的理性之源,为善之本,然而,这个源并不必然成为流,这个本也不必然成为树。
让教育适合学生
教育是一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活动,离开了这一目的,任何教育都是盲目的,无的放矢的;离开了这一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也是令人怀疑的。
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学校管理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型组织,它至少有三个特征:其一,以强烈的危机意识作为学习的动机;其二,以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的根本;其三,以组织的变革和手段的创新作为学习的目标。研究表明,在上述三个方面,大多数学校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学校德育的新探索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刺激转化为学生的反应,依赖于学生对刺激本身的好奇、新鲜感和认知的冲动。在这个意义上说,要结合学生对刺激的认识,教师才有可能作出预期的反应和行为。所以不管文科还是理科,在内容选择和表述的时候要强调内容的“三味”——口味、美味、鲜味。
一流学校的建设
“让学校做得更好”就是要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添智慧,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员工更加和谐。
学校之美与学校之德
成功的美育,成功的德育,是学校有意识组织的活动,学生是在无意识中接受的教育。让学生在无意识当中接受有意识教育,这是最成功教育的艺术所在。
学校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都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教育干部的专业发展
中小学校长的专业能力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基本的,是其指导学校课程编制与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是中小学校长专业能力中为其他行业管理者所不可替代的能力。
关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把创造作为自己的追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有滋有味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有滋有味的生活。
冲突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个体在追求最优的过程中,对他最有激励作用的是相对的最优。借助各种行政手段,积极地引导冲突双方追求相对最优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的相对利益达到平衡,就有可能把破坏性的冲突转化为积极的竞争。
ISO9000,中小学不宜
学校除了承诺“坚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照国家教育法规与政策办学”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外,它还能作出什么承诺?它能承诺学生一定掌握多少知识,还是能承诺学生思维一定达到什么水平?如果学生达不到承诺的标准,学校能够“包赔”、“包换”还是“包退”?显然,没有一所学校能达到这一要求。
附录
校长专业化与校长培训
——陈玉琨教授访谈
教育要让学生满意
——访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专家陈玉琨教授
“教育拒绝平庸”
——陈玉琨教授谈一流学校建设
基础教育再认识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教育在社会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那么多人的责难。无论人们是重视它,还是批评它,都是因为它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关乎每家每户乃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谁都不能否认:教育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提升人的素质方面已经并且还将起到重要作用。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没有教育就不会有社会的今天,没有现代教育就不会有现代文明。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对当今教育真正感到满意。身在教育之外的人不满意教育,身在教育之中的人更不满意教育。
教育是永恒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就有教育。同样,只要有教育就有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教育的问题已经从有没有教育转向有什么样的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已经推行了近20年,但至今仍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教育的一些基本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基础教育的基本关系
昨天的知识与明天的事业
教育在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为明天的社会准备人才的社会活动。“为了祖国的明天”、“托起明天的太阳”,都是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口号。
然而,在实践中,教育又是立足于昨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