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9.8 元
丛书名: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作者:王处辉主编
- 出版时间:2015/5/1
- ISBN:9787300209197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092
- 页码:54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3
- 开本:16K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时代与社会发展为逻辑线索,对从先秦至20 世纪初中国历代思想家 的社会思想做了系统介绍与评价,使学生或一般读者能系统地了解中国社会思想 史产生与发展的总体线索。本书充分体现了作为社会学核心课教材的要求,重点 突出了中国社会思想与西方社会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充分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研 究成果。
王处辉,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 长。著有《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等,主持编纂《中国社 会思想史资料选辑》(6卷本)等,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第二节 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
第三节 本书的“社会思想”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第二篇 原始社会至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三章 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第四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三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 “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第一节 孔子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孟子的社会思想
第六章 “法自然”以恢复社会秩序的老庄道家社会思想
第一节 老子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庄子的社会思想
第七章 颠覆传统以重构社会秩序的墨家、杨朱社会思想
第一节 墨家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杨朱学派的社会思想
第八章 “法后王”以改造社会秩序的荀子及韩非法家社会思想
第一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韩非的社会思想
第四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九章 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陆贾的为论与社会理想
第二节 贾谊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第三节 贾谊的社会治理思想
第十章 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礼记》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白虎通义》的社会思想
第十一章 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王充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王符的社会思想
第十二章 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道教《太平经》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葛洪的道教社会思想
第十三章 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
第二节 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阮籍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稽康的社会思想
第十四章 魏晋时期佛教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第二节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道安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慧远的社会思想
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 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第一节 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禅宗的社会思想
第十六章 隋唐道教社会思想
第一节 隋唐道教简况
第二节 能子的欲望论
第三节 能子论社会规范
第四节 谭峭论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
第五节 谭峭的理想社会构想
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第十八章 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李觏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陈亮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叶适的社会思想
第十九章 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
第一节 张载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程颢、程颐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朱熹的社会思想
第六篇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章 明代心学及其平民化儒学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王守仁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王艮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何心隐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李贽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 清初启蒙思想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黄宗羲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顾炎武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王夫之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唐甄的社会思想
第七篇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二章 晚清之西力东侵初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龚自珍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魏源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三章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梁启超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四章 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孙中山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五章 民国时期价值多元化趋向中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陈独秀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胡适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梁漱溟的社会思想
第四节 对陈、胡、梁之社会思想的认识与评论
公元前771年,鉴于内部叛乱与西方部落入侵,周统治者被迫把首都东迁。周王 朝从此开始衰弱而各诸侯国渐强。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在中国 历史上被称为春秋时期。从三家分晋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在中国历史上被称 为战国时期。历史研究中经常把二者合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之名源于孔子为鲁国作 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周平王迁都标志着周天子之王权或中央政府之权威的衰落, 诸侯大国藐视周室,不再尊重周天子的政令和宗法制度的禁令,诸侯国之间发起军备 竞赛和战争。但是,失去了王权约束的诸侯们也很快腐败了,“民闻公命,如逃寇 雠”。从春秋后期开始,很多诸侯国的政治或被公族中的强势者把持,或被原来的家 臣所掌握,“政在家门”。当时的思想家从历史的角度认为,相对于周公的“制礼作 乐”,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坏乐崩”的时代。王室控制力的失效导致的诸侯与诸侯之 间、地方与中央之间、新旧贵族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士与士之间的竞争日趋激 烈,国家的原有体制正在走向解体。从历史记载来看,中央王权衰落导致社会解体, 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在以后的朝代里,每当中央政府或王权遭到削弱的时候, 社会就会陷入动荡、军阀割据的状态,因此也有人称古代中国是“普遍王权”的社 会,社会安危、政治清明与否均系于王权。
在礼制衰落,趋向崩溃的同时,各国相继出现了带有政治倾向的变法改革。齐国作 为春秋五霸之首,继承“尊贤尚功”的传统,率先由管仲发起改革。他对姜太公以来的 旧法加以修改,择其善者而用之,进一步突出了齐国政治中的重法色彩,实现了富国强 兵,称霸诸侯的野心。在齐国之后,晋国进行变法,主事者为郭偃。韩非子认为,如果 齐国不用管仲,晋国不用郭偃,就没有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了。郭偃之法对战国时 期商鞅等法家具有影响。秦国最终经过彻底的变法而由弱变强,统一六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由尊天、敬鬼神到 重民、重社会秩序的变革。西周末年,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股骂天思潮。《诗经》中 对上天提出指责的就很多,如《小雅?节南山》中说“昊天不平”、“昊天不惠”、“昊 天不清”,《小雅?十月之交》中责难“天命不彻”,《雨正》中说“如何昊天,辟言 不信”,等等。到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制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想 中形成了轻天命重人事的思想。郑国政治家子产曾说:“天道远,人道迩,非能及 也。” 意思是说,天道和人道是两回事,人间的吉凶祸福在于人事。这种把天与人 区别开来的思想,实际就是对天命的否定。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在“重天”与“重民” 的价值选择上也表现出同样的倾向,主张民意代表了天意,治理社会应该仔细倾听社 会舆论,君王的统治权威都依赖于百姓的社会认同。社会上层已经相信,“民”是上天的主宰,社会和睦团结,国君或上层社会才会得到神的祝福。这个进步表明, 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的稳定或动乱、社会秩序协调与失调的根本原因不 是在天上,而是存在于由活生生的人、人群而组成的现实社会之中,寻求解决社会问 题的方案,也只能依据社会本身的状况。
春秋以来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西周之道德观念,适用的范 围是为政的周族,提倡效法文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知稼穑之艰难”、“知 小民之隐”等,关注于道德政治和为政者的德行,这些内容与一般民众关。随着宗 法制度与周礼开始崩溃,道德的作用逐步加强,礼由作为宗法等级制度体现的礼制, 向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仪转化;孝由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向孝养父母的孝道转化。另外, 仁、义、忠、信、智、勇等道德范畴开始出现。
这些思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社会思想已经形成独自的特色,也标志着中国社会 思想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从此时期开始,研究现实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秩 序、社会问题及从现实的世俗社会出发设计理想社会模式,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 流,而曾经作为主流文化或“大传统”的巫术文化和思想,则相对退居为非主流的或 “小传统”的行列。
思想的变动先是从贵族上层开始,后来延伸到平民阶层。“春秋的末年,贤士大夫 讲求学问,议论故实的风气已经很盛行了。试就《左传》、《国语》所记载的而言,如周 之单襄公、单穆公、苌弘,晋之羊舌肹(即叔向———编者注),齐之晏婴,楚之观射父, 吴之季札,郑之子产、裨灶等,都是博学而好议论的人,他们的言论风采为天下所仰 望,影响于当时的人心不少。当时的平民耳濡目染,也未尝一二有智有学能够自己表 见的,如与晋伯综论梁山崩的重人、如用隐语述年纪的绛县老人,都是平民中之有才学 者,不过为数不多罢了。” 自孔子开始,提倡平民教育,整理《诗》、《书》、《易》、《春 秋》、《礼》等文化典籍,把文化系统从政治系统中剥离出来,兴办私学教育,平民逐渐 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儒家之徒遍布列国,于是私学大兴于世。这种自发产生的集教育、 交流、辩论、结社于一体的私学是真正的学术思想产生的温床,是孕育社会良心的摇 篮,引得其他学派也闻风而起,竞相从过去的“王官之学”抽取有效成分,创造学术思 想的独立话语系统,可谓风气遂为之一变。齐国之稷下学宫即是典型代表。从此,学术 公开,思想解放,新气象一发而不可遏了。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论语》、《墨子》、 《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等文化经典著作,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是一个以社会阶层的地位上升、没落、贫困化和解体为标志的时期,社会分 层、社会集团与社会思想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 法家、兵家、纵横家、道家等都各显身手,为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竭诚效力。 各阶级或社会集团从本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去评判社会变迁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解释社会生活,“思以其道易天下”,提出符合本阶级或阶层利益的解决社会问 题的方案或设想,构想自己所理想的社会模式,以调适各种社会关系,维护正常的社 会生活秩序,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是比较活跃的,特别是战国时期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社会思想都表现出来,并各自闪烁着思想火花,整个思想 界呈现出一个百花争艳,五彩缤纷的壮观景象。因此,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大 解放时期,这一时期的很多社会思想都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有人称这个时期是 “中国社会思想的勃兴时代”,“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汉书》列举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有“九流十家”思想,不过思想确能独立,且有 系统,能自成一家,并影响于后世者,只有儒、墨、道、法、阴阳五家,其余对于思 想界的影响很小。从社会学视角考察,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核心,都是在 “天下一体”的共识下,提出的各种关于如何实现社会秩序重建的理论。本篇将主要 论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及杨朱的社会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