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阐明以企业为典型代表的现代物流成本管理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采用了富有创意的体例设计。其内容和体系安排的特点是:在阐明物流成本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物流成本计算和物流功能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了物流成本管理发展趋势。
《物流成本管理(第2版)/现代经济与管理类规划教材》:
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通过加强物流成本管理,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可以以更低的服务价格对外提供物流服务,进而不断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对于生产流通企业而言,物流成本管理带来物流成本下降,从而使产品总成本下降,进而在保证总利润水平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低廉的产品价格又会带来销售量的大幅提高,进而使利润总水平大幅提升。如此的良性循环,企业可以形成更多的资源用于进一步优化物流系统,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战略目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宏观层面的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是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举措。物流成本是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物流成本管理,使用于物流管理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不断下降,这将对商品价格产生积极的影响,导致社会物价相对下降,从而起到平抑通货膨胀、进而相对提高国民的购买力的作用。
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全社会来看,物流成本管理的过程是优化和整合全社会商品流程的过程。在优化流程的过程中,会使全社会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成本水平不断降低。这不仅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而且也会增加外国投资者前来投资的吸引力,对提高一国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物流成本管理,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而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工作,不断降低物流管理领域的各类耗费,节约各类资源,以最少的耗费换取最大的物流收益则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举措。
1.4.2 物流成本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物流成本管理的产生
物流观念在理论上最初产生于1901年,约翰.F.格鲁威尔(John F.C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1915年,阿奇·萧(Arch Shaw)在《经营问题的对策》-书中,初次论述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同年,L.D.H.威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能产生3种效用,即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应该说这是早期对物流活动较全面的一种认识。
将物流活动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和分析的当数著名营销专家弗莱德.E.克拉克(Fred E.Clark),他于1929年在所著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纳入到了市场经营行为的研究范畴之中。1927年拉尔夫·布索迪(Ralph Borsodi)在《流通时代》-书中,初次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
从实践发展的角度看,1941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兵站后勤活动的开展为人们对综合物流的认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而且也推动了战后对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实业界对物流活动的重视。这表现在1945年,美国正式形成了一个戴尔塔一阿尔法输送组织,这是一个对输送管理知识教育给予奖励,并为进一步推广而在全美范围内结成的团体组织。此后,1946年在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ST&L),该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考试,并发予证书,从而将物流活动的培训纳入到正规化的轨道。
物流管理正是起源于军事后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基于巨额军用物资的调拨而首创物流管理,而后被美国陆军所推崇并实施运用。由于在军事上的应用注重的是保证军用物资供应的可达性和及时性,所以这时物流成本管理并没有得到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各大公司效益普遍下滑,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物价上涨及人工成本的提高使利润率降低。企业在平均利润率杠杆的作用下,已难以靠提高产品售价增加利润。同时,要进一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也是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千方百计寻找降低成本的新途径,于是物流管理便进入了商业领域,成为继生产资料消耗、劳动效率提高后的第三利润源。企业注重成本管理,追求利润最大化,于是物流成本管理便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手段。
2.美国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
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物流成本管理已经与日渐兴起的供应链理论的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先进的管理体系。美国对物流成本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所颁布的一系列“管理会计公告”来进行的。就发展阶段而言,美国物流成本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1)物流成本认识阶段
“第三利润源”说、“利润中心”说等都说明了物流对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物流领域广泛的降低成本的空间,物流成本问题才引起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但在这个阶段,人们对物流成本还停留在感性的、表层的认识阶段,意识到了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没有进行理性的、科学的物流成本管理实践。
2)物流项目成本管理阶段
在这一阶段,基于对物流成本的认识,根据不同部门、不同领域或不同产品出现的特定物流问题,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并着手进行解决。但是,这一阶段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对物流成本的持久把握方面仍存在不足。值得肯定的是,这一阶段物流管理组织开始出现。
3)引入物流预算管理制度阶段
随着物流管理组织的设置,对物流成本有了系统的理解和把握,开始引入物流预算管理制度,通过编制物流成本预算,比较预算和执行的差异,分析差异水平,进而达到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的目的。但是,这个阶段编制物流成本预算的准确程度低,对差异原因的分析缺乏全面性,并且对物流成本的把握仅限于对外支付的运费和仓储费用。
4)物流预算管理制度确立阶段
在这一阶段,推出了物流成本计算的标准,使物流预算及其管理有了比较客观准确的依据,物流部门成为独立的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物流成本预算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对差异原因的分析也更为全面,同时对物流成本计算范围的确定也由原来的仅限于对外支付的费用扩大到企业内部与外部所有与物流有关的费用支出。物流成本管理的科学水平得以大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