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兴学之议
一、论议
广学校篇(光绪八年,王之春)
西洋学校之盛(光绪十七年正月初三日,薛福成)
论学校(光绪十八年,郑观应)
变法自强疏(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胡爝菜)
学校总论(光绪二十二年,梁启超)
京师学堂条议(光绪二十三年,姚文栋)
京师创立大学堂条议(光绪二十三年,熊亦奇)
拟请京师创设大学堂议([美]李佳白)
上译署拟请创设总学堂议([美]狄考文等)
二、奏折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
刑部左侍郎李端燏奏请推广学校折(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
总理衙门议复李侍郎推广学校折(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
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光绪二十二年七月)
康有为请开学校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
会议兴学事宜折(光绪二十七年)
刘坤一、张之洞奏育才兴学四事折(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日)
袁世凯、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光绪二十九年)
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折
监察御史胡思敬奏学堂十弊六害折(宣统元年七月初三日)
第二篇 京师大学堂之创办
一、开办京师大学堂谕折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为开办京师大学堂上谕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为举办京师大学堂上谕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八日为开办京师大学堂上谕
江南道监察御史李盛铎奏京师大学堂办法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总理衙门奏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学堂章程折(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
孙家鼐奏覆筹办大学堂情形折(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为孙家鼐奏大学堂大概情形上谕
孙家鼐奏大学堂开办情形折(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二十日)
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七日为整顿大学堂谕
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为详京师大学堂情形谕
许景澄请暂行裁撤大学堂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五日)
张百熙奏请大学堂改隶国子监(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六日)
为切实举办大学堂谕(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
为同文馆归并大学堂上谕(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日)
外务部为恢复大学堂知照管学大臣张(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
张百熙奏筹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六日)
为张百熙奏筹办学堂情形一折上谕(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六日)
张百熙奏筹拟学堂章程折(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
张百熙奏请添派张之洞会商学务折(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三日)
命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厘定学章(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初三日)
管学大臣张百熙等奏遵旨重定学堂章程妥筹办法折(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二、管学大臣及大学堂总监督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谕派孙学鼐管理大学堂事务谕
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初十日着许景澄暂理大学堂事务谕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上谕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谕
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命张亨嘉充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张亨嘉奏报移交关防文卷于曹牧等(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二日)
曹广权奏报代理大学堂事务折(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日)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命李家驹充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学部为奏准李家驹任大学堂总监督事知照有关部门(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
李家驹到任呈报学部文(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日)
学部致朱益藩电(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
吏部知照学部著朱益藩任大学堂总监督(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学部示朱益藩任大学堂总监督电(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朱益藩到任呈报学部文(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一日)
吏部知照学部着朱益藩仍在南书房行走(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四日)
学部为奏准改大学堂总监督兼差为实缺事知照大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三十日)
吏部为刘廷琛任大学堂总监督知照学部(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刘廷琛到任京师大学堂呈报学部文(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六日)
奏请简员署理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折(宣统二年八月十八日)
……
第三篇 大学堂所属各部
第四篇 教学与管理
第五篇 职教员
第六篇 学生
第七篇 图书与仪器
第八篇 经费
第九篇 房产与基建
第十篇 学生运动
一经学,二法学,三智学,四医学。经学者,教中之学(即是耶稣、天主之类);法学者,考古今政事利弊异同,及奉使外国,修辞通商,有关国例之事;智学者,格物、性理、文字语言之类;医学者,统核全身内外诸部位、经络表里、功用病源,制配药品、胎产接生诸法。技艺院者,汽机、电报、采矿、陶冶、制炼、织造等事物。格物学院与技艺院略同,大抵多原于数学,数学则以几何原本为宗。其次力学,力学者,考究各物之力量。化学者,考核金石、植物、胎卵、湿化各物化生之理。其次为天学、测步、五星、七政之交会伏留。其次为航海之学,必娴于地理、测量、驾驶者,方能知船行何度,水性何宜,台飓沙礁若何趋避。武学院课与实学院同,但多武艺、兵法、御马诸务。通商院则以数学、银学、文字三者为宗,其于各国方言土产、水陆路程、税则和约,以及钱币银单条规则例,公司保险各事,无不传习。农政院、丹青院、律乐院、师道院、宣道院、女学院、训瞽院、训聋喑院、训孤子院、训罪童院、养废疾院,更有文会、夜学、印书会、新闻馆,别有大书院九处,书籍甚富,听人观览借钞,但不能携之出院。每岁发国帑以赡生徒。其教法之详,教思之广如此。
大抵泰西各国教育人才之道,计有三事。日学校,日新闻报馆,日书籍馆。而学校又有三等:一初学,以七岁至十五岁为度,求粗通文算、浅略地理、史志为准,聪颖者可兼学他国语言文字。中学以十五岁至二十一岁为度,穷究各学,分门别类,无一不赅。上学以二十一岁二十六岁上下为度,至此则精益求精,每有由故得新,自创一事,为绝无仅有者。
夫欲制胜于人,必尽知其成法而后能变通,而后能克敌。彼萃数十国人材,穷数百年智力,掷亿万兆资财而后得之,勒为成书,公诸人而不私诸己,广其学而不秘其传者,何也?彼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精益求精,以还之中国,虽欲自私自秘焉,而天有所不许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彼泥古不化,诋为异学,甘守固陋,以受制于人者,皆未之思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