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莫斯科-华沙-柏林-布拉格-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地拉那-贝尔法斯特-巴黎-伦敦:英特纳雄耐尔。这条旅行线,是为了让这些总是风云激荡的城市带给一个旅人寻找和凭吊的历史感,那是一个红色的时代,一种高蹈的理想实验。
陈丹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她的作品形成了一种非常有风格的旅行文学,主要作品有《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等。
★这里是自由的柏林
蝴蝶的翅膀
荒谬的幸福感
自由柏林的咖啡馆
生长在室内的榕树
芭芭拉记
常青
维尼塔站
男人们
一种令人惆怅的阳光
旧气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们
偶尔留下的照片
查理检查站
★ 微黄的昏暗
《嘿,裘德》
颓败但直指人心的美
俄罗斯的糖霜
俄德翻译者
桃红色
口琴
微黄的昏暗
一道蓝边
早餐
一个女孩清澈的说话声
七十年代的摄影册
白云
澳大利亚草
★ 蚍蜉死在大树下
……
一个女孩清澈的说话声
我是乘坐黄昏时最后一班火车来到克鲁姆洛夫的。韦伯说要是火车出问题,不得不晚到,那么到了以后就给他电话,他好过来给我开门。这已经是二○○九年捷克的秋天,我在网上预订了克鲁姆洛夫老城里的家庭旅馆,韦伯家开的。
穿过波希米亚森林的支线小火车开开停停,一车子的人安然若素,坐在我对面窗边的男人满脸都落在金灿灿的阳光里,亚麻色的眉毛和灰色的眼珠好像褪尽了颜色似的,惹人多看两眼。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害怕到得晚了,今晚真没住处。但是波希米亚的森林在蜿蜒的丘陵上起伏,夕阳下大群黑色的鸟在林梢扬起又落下,显得森林有点忧郁,十分好看。我少年时代沉迷在旧欧洲小说和交响乐里的日子,又开始在心里的什么角落中蠢蠢欲动了。
只要在欧洲旅行,就总是会迎来这样的时刻,从心中的轨道,一路滑翔入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是寒冷的上海,天光总是暗淡,但心中总是飞翔着轻盈而绝望的梦想。
我还是顺利到了韦伯家的小旅店,巴洛克时代方方正正的老房子,在老城背静的街里,屋顶上盖着最后一抹金灿灿的夕阳。
我这房间小小的,床上有股洗衣液的柠檬添加剂气味。这气味让我想起从前慕尼黑我住过的那个安静的坡顶房间,床也靠在暖气片旁边放着,一张小沙发床。也是白色泡泡纱的被罩,也有一股令人安心的德国洗衣液气味。那是我第一次客居在欧洲的一户人家。要是从飞机上看,就好像一粒米落在米缸里那样日常。
我把自己行李里的计算机拿出来,接上电源,播放自己选好的音乐,林昭亮拉的莫扎特,我从来喜欢的曲子和小提琴演奏者,他在唱片封面上的照片,也是一路慢慢没了婴儿肥,生出白发和皱纹,但是与莫扎特一样没有风霜。
然后,找出来几个红艳艳的苹果,它们就好像白雪公主后妈给她的毒苹果那么好看。我在慕尼黑火车站等车的那个清晨买的,一直都没吃,可一路都拿出来放在旅馆房间的桌上,好像这样布置一下,就能让那些陌生的房间因此变得熟悉。
小狗出去散步,不也会一路走,一路撒尿,而且一路闻着找着,与我的林昭亮和苹果一样。
安静的街巷里传来一个女孩子清澈的说话声,捷克语,听不懂。但是懂得那里面东欧沉重的大舌音带来的浪漫与粗重交织的语言气氛。
对面的房子突然一振,好像一张平静的脸上突然挑起了眉毛,那是亮了一盏灯。
灯光透过厚重的白色蕾丝窗幔,这里真的是波希米亚森林中的老城哎,白线勾起来的蕾丝显得有点忧郁。灯底下是谁?我见到窗边的外墙上保留了一帧古老的湿壁画,方方正正的,画着穿了大花裙子的圣母,抱着她的孩子。这就是宗教战争时代落下来的印记吧。
我拿了钱包出去吃饭,一边决定要喝点酒,即使是一个人旅行。
老城安静极了,过了一座桥,听见伏尔塔瓦河在暮色中响亮地流过,打着旋,哗哗地撞在河中央的石头小丘上。想起听过的《伏尔塔瓦河》的合唱曲,少年合唱团唱的,“在我的祖国波希米亚群山中,有两条美丽清泉奔流悠长,一条温和一条清凉汇流成河”,心中希望自己见到的,就是那森林中清泉刚刚汇集流出的河流。这时候突然想起,我有个朋友一辈子都喜欢《伏尔塔瓦河》这曲子,他死了,葬礼上用的曲子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