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凭借其军功集团建立之刘姓帝国,以其建立者和追随者的平民出身,被史家称为平民王政。但随着军功集团从历史舞台的渐次退出,由何种政治力量填补西汉帝国的政治舞台就成为一种政治与社会的双向选择的重大课题。西汉二百余年,皇朝政治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汉初的刘汉皇室与军功大臣“共天下”的平民王政时期;汉武帝以后随着皇权的极端强化而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西汉中后期以后皇权逐渐衰微,出现外戚专权的政治局面,最终导致王莽篡汉。这三个阶段的渐次变革,实际上反映了西汉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这是社会阶级结构的变迁过程,也是政治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本书的论旨是探讨这两大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将书名定为《政治与社会互动:西汉政治史的视角》,意即在此。
赵沛,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比较政治学。已出版个人专著6部,包括《廖平春秋学研究》、《两汉宗族研究》、《宗族与西汉政治变迁》、《韩非子选评》、《礼尚往来——中国古代生活习俗面面观》等。
第一章汉初中央政治之建立:平民王政的发端
一、汉帝国的政治基础
二、“白马之盟”与汉初政治阶层的构成分析
三、吕氏外戚集团之沉浮
第二章军功集团:平民王政的政治支柱
一、汉初的相位与相权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方针下的汉初皇权
三、事功集团的兴起及其政治意义
第三章汉初的王国政治:双轨一体的平民王政
一、汉初分封与王国政治的形成
二、王国的政治运行
三、削藩与叛乱
第四章汉初的地方豪强:平民王政下的地方社会
一、汉初地方豪强之构成
二、汉初的豪强政策与地方豪族势力的发展
三、养士之风与汉初的豪族政治
第五章汉武政治:平民王政的转型
一、汉武皇权向政府权力的渗透
二、新军功阶层的兴起及其政治意义
三、独尊儒术与汉武政治之“开放”
四、王国政治的终结
第六章士与士大夫豪族:政治转型与社会力量的成长
一、士的演生与变迁
二、武帝时期的经学与政治
三、公孙弘与汉武政治
四、汉武朝的豪强政策与地方豪强的士族化
第七章西汉后期政治结构:世族政治的开端
一、“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意义
二、改造和衰落
三、外戚、宦官和朝臣的权力斗争与西汉后期世族
政治结构的雏形
第八章士族集团兴盛:世族政治的成立
一、西汉后期士族集团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士族集团与西汉末政治的运行
三、王莽代汉的社会基础
结语社会与政治的互动模式
一、西汉宗族史的分期
二、宗族对西汉国家政治的作用方式
总序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是年轻的法学院。说它年轻,一是成立的时间很短,比不上动辄百年或者少说几十年历史的法学院,如果从1994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筹建法律系招收经济法专科起算,2014年才迎来它的20年诞辰。如果说有“法学院”名称,那也就是不到10年的时间。2004年,威海校区院系整合,设“法学院”,将原马列部的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并到法律系,建法学院,由谢晖教授出任法学院首任院长。二是师资队伍年轻,平均年龄据我估算,可能也就是40岁左右吧。目前,法学院教职员工70余人,除原有师资以外,对学院师资引进作出贡献的有两位人物:一位是从河南大学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任法律系主任的陈金钊教授,学科初建、专业方兴,陈金钊教授引进了不少人才;另一位就是谢晖教授,2004年及其后几年,其广纳国内高校的青年才俊。法学院的人才引进不仅引起了国内的注目,更是成效显著。自2004年始,科研产出占整个威海校区文科学科的一半甚至还多,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乃至山东大学的增长点。年轻,不等于没有资历。在这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科、一些学者在国内渐有声望,法律方法论研究中心200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逐渐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学术团队;陈金钊、谢晖、焦宝乾、桑本谦等学者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日显,陈金钊、谢晖被称为著名法学家也不为过。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的声誉、影响力并不比那些有一定历史的法学院低或小,说起山东大学(威海),至少在法学界,会让人联想到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吧。
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没有人才或者没有很好的人才成长平台,发展从何谈起?!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一方面继续延揽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对于现有人才也想方设法给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威海生活得开心、舒心、放心。威海是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但是仅有这样的自然环境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几年,一些人追求更高的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离开威海。先有主张“华夏多元学术文化格局”,不赞成“大家者流,争聚京华皇城脚下”的谢晖教授北上京城;再有为法律系初建、迎着重重困难顶着种种阻力而发展学科、提升层次的陈金钊教授南下华政;还有如罗洪洋教授、桑本谦教授、谢维雁教授、董学立教授、苗金春教授诸君,或东奔,或西走。诚然,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对我们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损失,甚至是巨大的损失。
人才、学科是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发展的着力点。法学院现已形成了法律方法论重点学科、刑法学科、国际法学科、政治学科、立法学科、行政管理学科等学群,一些青年才俊也迅速成长。2013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启动学科建设资金,对法律方法论学科给予重点扶持。自2014年始,法律方法论作为一个专业,将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我院学科发展的良好平台。法律方法论学科(基地)有了学校的支持,有了该学术团队的精诚合作,我相信,该学科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学科政策扶强不扶弱,但对于学院来讲,除了重点学科之外,还有更多其他的学科,也需要有一定的政策与经费支持,不能发展一个学科,其他学科就不再考虑了。目前,除了法律方法论学术团队以外,我院其他各专业、各学科人才成长也很快,每年都有教师博士毕业,或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随之,博士论文或课题成果的出版也面临问题。如何扶植这些成长的学科,如何扶持这些年轻才俊,让他们尽快成长,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成果推向社会,扩大法学院的影响,这些问题亟须规划与考虑。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学院学术委员会经过商议,决定设立“玛珈山法政文丛”,资助年轻教师学术著作的出版,以振兴法学院的学术,继续保持或扩大法学院的发展强势。
这里我首先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李学军编辑,因为他的促成与努力,我们才能够将出版文丛的想法付诸实施。法学院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玛珈山法政文丛”,每年计划出版3~5本,为我院青年才俊提供成果展示的平台。我相信,“玛珈山法政文丛”的出版,一方面会为我国学术研究增加些许色彩,另一方面也为学界同仁了解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山东大学(威海)的学人,提供一个很好的窗口。
本文丛的出版,得到了知识产权出版社特别是李学军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也得到了山东大学(威海)学科发展经费的资助,在此,特表示诚挚的谢意!
汪全胜
于威海玛珈山下枕涛书斋
201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