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科研论文集(2014)》是以北京联合大学部分校领导任编委会主任、学报编辑部负责组织编辑的本校教职员工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专辑。主要包括高校管理、教学研究、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理学研究、理论研究、新闻传播与编辑出版等栏目,作者均为北京联合大学的教职员工。主要内容包括对当前的学术理论、学术热点的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教书育人的体会以及学校管理工作的改革探讨等等。
理论研究
金融创新中道德风险的生成与扩散——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城市的场所认同困境与重建策略探寻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日本“COE计划”管理模式研究
“旧”之新意——传统元素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示
北京城市书写中的空间性别化研究
圆明园历史文化特质及其产业化价值
国内邮轮旅游发展趋势与旅行社应对策略研究
管理经济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海明威《杀人者》的语言特色分析
地方区县人大常委会的作用及履职经验借鉴——以北京市为例
“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学生成就与发展评鉴启示
从两岸服贸协议受阻看台湾的政治文化
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
二代农民工就业困境分析及路径研究
理解“中国梦”的几个维度
两岸高校文科期刊的发展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研究现状
“微”时代高校典型宣传的变与不变
高校管理
建立教代会代表调查研究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初探
高校教师周边绩效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美国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模式探析——以加州大学为例
日本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启示
世界应用型大学办学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北京市残疾人成人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加强选课制管理,提高学分制实施效果
教育效益的分类及高等教育对收入外溢的影响研究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探讨
职业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几点研究和思考
师范生思想教育品牌意识的培养
后喻文化时代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对策研究
探讨北京联合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团队建设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科级干部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培养
北京联合大学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大学多校区校园软资源充分利用的探讨及引发的思考
加强教代会提案研究,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
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创建高校学习型学生党支部
教学研究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
利用多样化手段提高输出性词汇教学成效的行动研究——以大学英语阅读课为例
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中国大学生外语课堂焦虑之变化及差异
基于“学会做事”的职业指导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
对北京市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评价体系的分析研究
艺术类师范生职业素质的探究与思考
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企业设计实践学分置换研究
用微格教学理念构建大学体育课的途径与方法
大型仪器仿真软件在《仪器分析》理论课中的应用初探
使用App Inventor训练学生编程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沟通策略
普通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普通高校关于多媒体网络课件在国内外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试论高校与周边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浅析散打技能和谋略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2013全运会女子7人制橄榄球消极比赛成因与策略研究
“体教结合”之内涵研究
高校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情绪调节作用的个案研究
以背诵法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浅析高校田径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于组建北京联合大学首支腰旗橄榄球队的研究
大学人文类通识课程教学规律研究
图书与情报
数字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边缘化倾向及其应对策略
对高校小型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服务的思考
知识地图在高校图书馆中深入应用探讨
图书馆创新和个性化服务
试论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
抓住机遇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浅议普通高校图书馆基础服务工作
关于高校图书馆读者忠诚度的研究
高校图书馆图书逾期现象讨论与对策
高校图书馆采购管理与模式
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理学
用微分中值定理时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探讨
光偏振现象的量子行为研究
基于离散阵列广义同步系统的彩色图像加密算法
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电话振铃信号遥控器
大黄炮制研究进展
保健食品中蚓激酶效价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
基于LabVIEW的电烤箱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四、借鉴和启示
在巨大经济的利益驱使下,金融机构和个人很容易低估或无视风险,甚至铤而走险,从而埋下道德危机的隐患。次贷危机中,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参与主体都为其极端“经济人”的非理性表现付出了代价,这段历史必将成为未来金融创新领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经典。金融创新中如何有效地控制与防范道德风险,有效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避免创新产生的掠夺效应和风险放大,值得思考。
(一)重视道德作为软约束的作用
金融创新是金融从业人员对金融产品、金融制度或金融组织的再造、重组或安排,归根结底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在伦理道德方面控制金融风险具有正式制度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经济属性上讲与西方的市场经济并无不同,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刚刚建立,中国的金融创新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创新所面临的道德风险也将是复杂而艰巨的。
良好的道德底线是一切经济制度得以执行的根本保证,一切践踏文明行为都是道德沦丧的结果,无论多么完美的制度,在不同道德环境中的作用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经济德伦理环境建设也必不可少。因此,金融从业人员,尤其是主导创新的设计者、决策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道德水准。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形成一套诚实守信的社会和职业道德伦理规范,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社会文明习惯特点建立防范道德风险产生和扩散的有效机制。
(二)完善具有刚性作用制度体系
当金融创新遭遇制度障碍,制度的退让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必须足够的审慎,做好风险评估。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于过分依赖自由市场的自动调解制度,寄希望于金融机构的自律,并在一些事件查处中对违法者妥协和退让,这是极不可取的。
就我国而言,制度的建设本身尚需大力度去完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2011)提出了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十项制度设计,内容涉及公司治理、薪酬激励、存款保险与债务担保、独立审计与评级、信息披露、责任追究与惩罚、超大系统金融机构的特别监管、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与退出、利益相关者利益共享损失共担和严格审慎可提前介入的监管制度。这些制度层面的建设如果得以建立,将对我国金融发展中克服道德风险形成强大的制度约束。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股份占有绝对比例,其中财政部持股工行35.33%、持股农行43.700名,中央汇金公司持股工、农、中、建分别是:35.41%、44.48%、67.53%和57.09%。尽管这些银行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但是其公司治理、其他股东权益、责任追究等方面仍然达不到市场化的要求,“大到不能倒”的问题尤为突出。面对业务综合化和混业经营的创新发展趋势,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如何从体制、制度等基础层面实现市场化约束的条件,如何在重大问题处理、危机处置等方面公平、公正,保护投资人利益,保护纳税人利益,我们面临的局面将更加严峻。
(三)发挥金融监管的灵活性
法规和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规则,同时也与道德约束互为补充,成为道德风险发生的硬约束。但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法律和制度不适合经常性地发生改变。因此,政府监管在预防和控制道德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维护法规和制度硬约束的执行者。
本次次贷危机既来源于信贷市场的膨胀,又来源于衍生品市场的疯狂扩张,而衍生品的扩张速度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原生品,金融机构创造的CDS成倍地放大了衍生品数量,并且大量的COS并没有针对实际的原生产品,直接成为对赌的工具。美国的教训提示我们,金融创新的衍生层次不宜太多,不能让创新产品脱离实体的金融产品太远,否则就会人为地创造道德风险。监管部门应该将金融衍生化范围、金融虚拟化程度控制在其监管的能力范围之中,避免将金融创新变成金融风险的母体。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是将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无论是期货、期权、掉期,还是互换,转移的风险并没有消失,只是由其他主体来承担。因此,金融创新无论怎样转移风险,风险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创新在扩大市场的同时也扩大了风险。一个国家或经济主体,不能仅仅享受创新工具带来的便利,还要负责评估风险转移的可靠性。最关键的是在原始环节消除风险的根源,而不是如美国次贷危机一样“创造”出大量的次贷基础风险产品,然后再衍生出更大规模的风险衍生产品,直至失控。监管部门应当通过金融市场预警机制的完善,对形成一定规模的金融衍生品及时评估其市场影响以及道德风险形成的可能性,把重点放在事前控制,而不是事后处置。因此,监管的作用不仅应当体现在合规性的检查上,也应当体现在对创新产品的社会经济影响的及时评估上。前者体现了对已知风险的防范,而后者则体现了监管的延伸,体现了对创新演进过程的跟踪监控,是及时发现创新产品产生风险的有效方法。
(四)提升国际监管的预见能力与探索国际商业合作
在国际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危机一旦发生,就很难被限定在本国的范围之内,几乎所有国家都会深受其害。长期以来,国际监管正在吸取每次危机的教训,试图开展更大程度的国际合作以抵制危机的传播和影响。学者们也提出了诸如扩大合作和监管范围、多层次合作、建立超主权的国际金融组织等建议。从次贷危机的国际传导上看,国际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一方,有毒资产的形成和扩散都在金融创新的掩护下顺利进行。不仅三大国际评级机构,诸如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等这些具有不同信息优势和研究力量的国际组织也同样处于被动。因此,如何发挥好现有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金融信息报告——预警体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一个足够级别的紧急召集制度,着力于在应对危机的敏感性和主动性上提升这些组织的能力,应该是监管国际合作的重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