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是一家人用近百年人生经历和人生情感熔铸而成的书。
这里有父亲由农村青年成长为大学教授、母亲由一字不识的农民成长为党的基层干部和人民代表的艰苦生涯和坎坷传奇。
这里有父母言传身教使八个子女成长为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的悲欢故事。
读者可以从《品阅人生书系:我们这一家》中得到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共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早在1987年时,由哥姐们提议,爸爸口述(由润生哥记录)了自己几十年的风雨岁月以及他辉煌而又坎坷的经历。其中许多内容,我们一家50多位亲人都从未听闻过,其丰富和深刻之处,对亲人后辈很有启迪和帮助作用。
2002年是爸爸90周岁华诞,也是母亲离开我们20周年的忌日。1999年时,在大姐绍清倡导下,我们兄弟姐妹8人,共商将爸爸的回忆录整理出版,并收人我们怀念母亲的文章,作为献给父亲90大寿的寿礼和纪念母亲逝世20周年的奠品。在书稿的整理过程中,大家又商议兄弟姐妹8人每人写一篇文章,小结自己如何在父母教育下成长的历程,以告慰父母。不幸的是,四哥力生还未写就自己的文章,就于2000年11月发现身患癌症,2001年9月11日病逝了。而父亲也在1999年7月87岁时第二次患脑血栓后不能行走,病卧床上两年多后于2002年3月15日去世。痛定思痛,更觉爸爸一生不但为党的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许多成绩,为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也留给我们子孙后辈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口述的回忆录就是其中之一。
大约是因为我既是文学研究所所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是《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总编辑,哥姐们就将全书的编辑工作交给了我这个排行靠后(老七)的小弟,并说序言也由我执笔。我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接手做这一工作了。
这本书虽然只有20多万字,记载的仅仅是我们这一个家庭(主要是父母和我们8姐弟两代人),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已包容、反映了20世纪100年里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奋斗史,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成立、成长所做出的贡献和经历的身心磨难,以及拥有的情感精神、理想追求。这个似乎十分重大的话题,在这本书中没有一句理论性的提示,它是由书中一个个人物在回顾自己近百年(父亲)和几十年(各兄弟姐妹)的人生经历中,以活生生的事例与朴实的语言叙述出来的(本书主要收入的是家人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如同早春各个山涧里的小溪,你轻轻地冒出一点,我匆匆地涌出一滴,于漫溢流淌之中,渐渐汇成了一股较大的山瀑,发出了较大的声音,这才引来关注,引出感悟,引出以上的判断。
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士生导师,1985——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1999年起任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国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评审组副组长等职务。李京文较早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曾担任三峡工程论证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副组长、南水北调工程论证综合组负责人、京沪高速铁路论证技术经济组组长;采用科学方法对我国经济做年度与长期预测并进行了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研究与编制;主持了环渤海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制定,以及“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长大干线适用性——宏观技术经济问题”、“中国油气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李建平,广西桂林人。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化产业和抗战文化研究。2006—2008年受邀出席第一至第三届中国一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并担任主讲嘉宾。200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广西优秀专家”荣誉称号,2011年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主要著作有《文学桂军论》《广西文化图史》《广西文学50年》《文化力与文化产业》《桂林抗战文艺概观》等。其中《文学桂军论》获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大学教授。
第一辑 父亲李耿的90年
李耿自述:我的革命和教学生涯
李耿述怀诗选
缅怀父亲恩德
父亲的文学活动与学术成果简介
爷爷的眼泪——谨以此文献给疼爱我的爷爷
李耿同志生平简历——在李耿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宣读
第二辑 怀念母亲曾仁杰
我在“文革”中
往事如烟——忆我心中永生的母亲
贫农的女儿,伟大的母亲
怀念我们的妈妈
永远的怀念——曾仁杰同志悼词
第三辑 我们八姐弟
我的七十二年
我的妈妈李绍清
以调查研究成果促教学的大学女教师——记李绍清教授
我们这一家
难忘的岁月,珍贵的回忆
我的生活信念
奋发有为成就冠姐弟——忆我与大弟京文相处的日子,
由经济学家到工程院院士——记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
东方之子:李京文
命运多舛。道路坎坷
艰难岁月的忠贞爱情——纪念龚华强
送华强——华强逝世后我追记的几则日记
与病魔斗争勇者胜——读三弟力明的养病日记及其他
我的生活经历和家庭-
我的父亲母亲
我家唯一当过人民解放军的弟弟——记三弟润生
力生在我心中
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到卓有成绩的校领导
——记四弟力生及读其“三讲评语”和日记有感
童年时的兄妹情——兼记小哥力生
李力生同志悼词——在李力生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幸福的童年,平凡的人生
姐妹情深胜手足——记我唯一的妹妹光明
漓水邕江50年
难忘的“八·二○”
断粮时节(存目)
踏实苦干终有成——记五弟建平青少年时的二三事
用生活跑圈——我和我的家
潇洒自如是小弟——记六弟建红
第四辑 成长中的第三代
我的表兄表姐表弟表妹
研究“树根”的人——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冯俊教授
附录一
附录二
我出身于贫农家庭,祖父和父母亲都是贫农。毛泽东分析贫农有两种,一种有牛和少量的田,一种完全没有田地,我家属后一种(只租种一点祠堂“蒸尝田”,即李姓祠堂所属的田)。我家所在的稔坡村以李姓为主聚居,始祖称永昌公,祖先是从浙江诸暨或说是江西迁来的,至解放初有两千多人了,到我父亲是第14代。我父亲属庆字辈,叫李庆禄,字吉堂,人长得相当高大魁伟,比我高,力大,健壮,性格刚强,能讲会说,一般的地主豪绅都不敢欺负他。我们族人那时中了个“二甲进士”,他叫李庆云,他曾代表清政府和越南打过交道。他做京官时,要在族中挑个青年农民当勤务兵,要不亲不疏而又机灵勇敢、身体健壮的。我父亲跟他同属“三房”(第14代),符合条件,被他选上,于是跟着他去北京住了十年左右,在北京与一个贫苦女子结了婚,她就是我的母亲。我父亲从北京回家后,除耕田外,善打抱不平。他识字不多,但对告状懂得出主意,常帮别人打官司,大约是见多识广,常能打赢。离玉林县城约30里有一个荔枝山,产权有争议,他帮别人打赢了,那家人每年都送一担荔枝来,成了好朋友。后来他见我家久无男孩(我父母生九女,晚年才生我),把一个男孩给我父亲做儿子,原排行第五,我叫他五哥,大我十多岁,结了婚,五嫂还带过绍清。五哥大约北伐时去当兵,一去杏无音信,五嫂无子女,后来改嫁了(我解放后曾去玉林到荔枝山,找五嫂,都没找到)。
我父亲一生勤劳辛苦,在村上爱帮人出主意,爱打抱不平,族人尊称为六公,他给做官的族人当下人,知道读书有用,就送我读书。我从小读书用功,村人在他面前说我有出息,他很得意,教我要勤读书、守规矩。他晚年爱蹲在地上抽水烟筒,也偶尔喝点酒,但不多。他清晨起得很早,还爱I罗哕嗦嗦骂人呢!他很爱京文,说他聪明。那时京文才三岁,他爷爷水烟筒找不见了,他能够很快找出来。乡里人爱逗我父亲:“六公,你看我们村以后谁会出名呢!”他就说:“我这个孙子会有名。”我父亲在1936年去世,活到76岁。当时地下党组织派我去了上海,国民党来家里搜捕查问,他老人家担心,受惊吓一病不起。我从上海回来,在他的灵牌前痛哭,那情况现在想来还像昨天一样。(绍清注:我当时6岁,现在对当时我爸痛哭的惨状竟仍然记忆犹新)我母亲未上过学,没有名字。我爸排行第六,邻里就称她为六嫂、六婆。她是北京一个平民家庭的女儿,原说姓宋。其实本姓梁,因为我外婆先嫁梁家生了我母亲,后来带着她改嫁宋家,所以我后来为纪念她给她起名宋梁慈,可惜当年我不懂得问清楚她家门牌号码和舅舅妈妈情况姓名,解放后去北京也无从查找。我父母亲从北京回来是走路走回来的,母亲回来后,就再也回不到故乡,见不到娘家的人了。每逢春节、清明、端午节、阴历七月十四、中秋节、重阳节,她都哭得很厉害,想娘家呀!我父亲有时还发脾气,说过节不许哭。我母亲于1925年重阳节去世,我当时13岁。当时你们妈妈曾仁杰已来我家当童养媳三年。我母亲共生九个女儿,最后生我是晚仔,旧社会不懂得避孕,还重男轻女,很多穷人生女的,给别人抱去当童养媳,甚至生下来就弄死。我家九个女孩,没有被弄死的,但也有养不活早殇的,养大出嫁的有大姐、三姐、八姐、十一姐(即最小的九姐,我族习惯不排二、四),十姐(即第八个)大约14岁死于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