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7-14岁
☆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是我国中学生最喜欢的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我们几代人都是读着这本书一步步成长,最后迈入了大学的门槛的,而“苦难是一所大学”、“人是在不断反抗周围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这几句话已经成为许多有志者的座右铭,激励着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本书在我国著名俄语翻译家李辉凡先生多次再版的版本基础上全新修订,并配以原版经典插图,实属众多同类品种中不可多得的版本。
☆采用绿色环保的大豆油墨印刷,选购时请认准封底绿色环保标志。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诗人、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的下诺夫戈罗德城。高尔基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11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干过各种工作,繁重劳动之余还利用各种机会勤奋自学,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剧本《敌人》等。其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他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努力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李辉凡,资深翻译家。1933年生,广东兴宁人,汉族。哈尔滨外语学院研究生毕业,在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进修多年。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合著《苏联文学史》《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独著《二十世纪初俄苏文学思潮》《文学?人学》《俄国“白银时代”文学概观》等。主要译著包括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老板》《中短篇小说选》,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雷巴柯夫的《短剑》,巴赫金的《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尼古拉耶夫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学》,以及《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蒲宁回忆录》等。
第一章
于是我就到喀山大学去学习了,至少是这样想的。
关于上大学的念头是中学生尼古拉?叶甫列伊诺夫提醒我的。他是一位很可爱的青年,美男子,有一双女人般的温柔的眼睛。他跟我同住在一幢房子的阁楼上。他看我手里经常拿着书本,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我们就相识了。不久,叶甫列伊诺夫便肯定地说我“对科学有特殊的天分”。
“你天生就是为科学服务的。”他优雅地甩了甩他那像马鬃一样的头发对我说。
我当时不懂,一个家兔居然也可以为科学服务。可是叶甫列伊诺夫却如此友好地向我说明,现在各大学正需要像我这样的青年人。诚然,他也提及了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一些事迹。叶甫列伊诺夫还对我说,在喀山我可以住在他的家里,过了秋天和冬天,读完中学的课程,“随便”地应付一些考试(他是说“随便”),就可以得到助学金去上大学,再过这么五年,就成为一位“科学家”了。在他看来,一切都很简单,因为叶甫列伊诺夫当时才十九岁,而且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中学考试完了就回家去了。过了两个星期,我跟着也走了。
外祖母为我送别时劝我说:“你就别生人家的气了,你老是生气,变得很厉害,很傲慢!你这是向你外祖父学的!可你外祖父又落得个什么下场呢?活了那么久,到头来还不是傻瓜一个。苦命的老头儿!你要记住一点:上帝不非议别人,这是魔鬼干的事!好吧,再见了……”
她从栗色的松弛的脸颊上擦掉不多的几滴眼泪后又说:“你这个坐不住的野孩子,现在远走高飞了,我们再也见不着了,我可是活不久了……”
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常离开亲爱的老外祖母,甚至很少去看望她,而现在我才痛切地感受到,我将永远见不到这个骨肉相连、全心照顾我的亲人了。
我站在船尾望着她。她伫立在码头边缘上,一只手画着十字,另一只手拿着旧披肩擦着她那双对人们充满永不磨灭的爱的闪亮的黑眼睛。
就这样,我在这个半鞑靼式的城市里,在一幢平房的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住了下来。这个小房子孤零零地坐落在一条窄小、简陋的街道尽头的山丘上,房子的一面墙向着一片发生过火灾的荒地,上面长满稠密的杂草。在苦艾、牛蒡、马蓼的草丛里和接骨木的灌木丛里,耸立着一堆砖瓦建筑物的废墟,废墟下面是一个宽敞的地窖,那些无家可归的野狗就住在那里,死在那里。这个地窖使我永志不忘,这就是我所上的诸多大学中的一所。
叶甫列伊诺夫一家—母亲和两个儿子,靠一份微薄的抚恤金维持生活。刚来的头几天,我就看到,这位可怜的矮小的寡妇把从市场买回来的东西放在厨房的桌子上时,她的表情是多么的悲戚忧伤,她面临的难题是:即使不把自己算在内,用这么一小块次等肉又如何能给三个健壮的小伙子做出一顿好饭菜来呢?
她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女人,一双灰色的眼睛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温顺的执拗,就像一匹耗尽了全部力气的马拉车上坡,明知拉不动,却依旧在往上拉。
我来了后的第四天早晨,孩子们都还在睡觉,我走进厨房来帮她洗菜,她小声而谨慎地问我:“您到这里来打算干啥?”
“读书,上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