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道义精神入手,着重描写士大夫们敢于社会担当的个人品格,以及这种品格诞生的源头,包括文化遗留和个人成长环境两方面。重点追溯士大夫成长的学制背景、选拔机制,以及古代教育思想对于士大夫阶层形成的影响,不仅仅是要掌握专门知识,更在于培养以“仁义”为核心的道义精神。全书分“由士到士大夫”、“士的教育与选拔机制”、“士的道义精神的历史演进”、“艺文载道的士人生活”等四章。
引言
第一章 由士到士大夫
第一节 王官之学
第二节 学问根源
第三节 士之转变
第四节 文人执政
第二章 教育与选拔机制
第一节 尚贤政治
第二节 教育思想
第三节 乡举里选
第四节 科举考试
第三章 立道行义与修身
第一节 乐道
第二节 诚信
第三节 忠恕
第四节 克己慎独
第四章 道义的历史演生
第一节 秦汉道义
第二节 魏晋风骨
第三节 唐宋道统
第四节 明清品节
第五章 艺文载道
第一节 文学
第二节 书画
第三节 园林建筑
第四节 家具与紫砂壶
后记
除了这些礼乐文化,周人在改造商文化的时候,还创制了“敬德保民”的政治论和以射御为主的军事文化,这些应时代需求而产生的新文化要求西周每个贵族成员都熟练掌握,使之能够真正起到教化人心、维护统治秩序、抵御外来入侵的作用,从而巩固周天子的统治。为达此目的,周人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健全的教育体系,王官之学由此进入兴盛时期。
西周王官之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设在天子畿内首都王城的,叫辟雍;设在诸侯国都城的,叫泮宫,意为辟雍之半,规模小于辟雍。辟雍分为五院:辟雍居中,其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五院分别向王者教授不同的德政要义。东院教以“上亲而贵仁”;南院教以“上齿而贵信”;西院教以“上贤而贵法”;北院教以“上贵而尊爵”;(《大戴礼记》)中间之太学,也即辟雍,乃王者专有,由太傅亲自教授,研讨德政论的一般原则和礼乐制度的一般原理。国子即一般贵族子弟,平时分入四学,研习六艺。《周礼》中载:“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以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五日六书,六日九数。”其中尤以前四艺“礼乐射御”为重,也即“春秋学干戈,秋冬学羽龠”。此外,从事王官教学的,还有师氏教以至德、敏德、孝德三德及孝行、友行、顺行三行,大司乐教以乐舞,乐师教以小舞,大师教以八音六诗,小师教以八乐,等等。国子学籍的管理以及击鼓召集等各项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工作由大胥负责,稽查工作由小胥负责。
三代政教合一,辟雍、太庙、明堂,名异实同,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叙昭穆谓之大庙,告朔行政谓之明堂,行乡射养国老谓之辟雍”(《明堂大道录》)。天子在此举行祭祖祭天仪式,秋冬之际颁新历给诸侯,发布政教大令。这些,既是国之大事,又是国子受教的重要内容及途径。有时天子举行乡饮酒礼以尊老序齿,举行乡射礼以尚武习射,也有同样的意义。这样,辟雍实也为政府重要之行政机构和礼仪场所,具有官府的性质。泮宫性质与此同。加之负责教育的或是大司徒及其下属师氏、保氏,或是大司乐及其下属乐正、小胥、大师、小师,无一不是现任官员,故西周“学在官府”,不仅指政府组织教育,而且也指教学活动由官吏主持且在官府中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