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界限确定》一方面立足于对大陆边缘多年的地球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立足于对《公约》第七十六条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开展了对大陆边缘地质地球物理的特征研究,提出了主要三类大陆边缘对划界影响的不同要素,通过分析研究三类大陆边缘的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构造、板块边界、沉积发育及大陆边缘演化等特征,结合各沿海国提交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的阐释了大陆边缘对外大陆架划界的影响。
第一章 大陆架制度与外大陆架划界
1.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述
1.2 《公约》的大陆架制度
1.3 大陆架划界原则
1.4 外大陆架划界的技术方法
1.5 沿海国外大陆架划界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大陆边缘类型和分布
2.1 大陆架定义中的地质概念
2.2 大陆边缘的分类
2.3 各类大陆边缘的分布特征
第三章 主动大陆边缘特征与外大陆架划界
3.1 地形地貌特征
3.2 地球物理、构造特征和板块边界带
3.3 主动大陆边缘的演化特征
3.4 沉积发育特征及演化
3.5 主动大陆边缘与外大陆架划界
3.6 主动陆缘外大陆架划界实例分析
第四章 被动大陆边缘特征与外大陆架划界
4.1 地形地貌特征
4.2 地球物理、构造特征和洋陆过渡带
4.3 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特征
4.4 沉积特征及演化
4.5 被动大陆边缘与外大陆架划界
4.6 被动陆缘外大陆架划界实例分析
第五章 转换大陆边缘特征与外大陆架划界
5.1 地形与地貌特征
5.2 地球物理特征、构造特征及洋陆过渡带
5.3 转换大陆边缘的演化特征
……
第六章 洋脊的地质特征与外在陆架划界
第七章 海底扇与外大陆架划界
主要参考文献
1.1.3《公约》对海洋秩序的影响
《公约》对世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空间利用等。《公约》包括了海洋法各方面的事项,广泛地吸取了传统海洋法中一些有现实价值的规则和原则;同时还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许多海洋法新概念。它已成为现代国际海洋法的主要渊源和权威性文件,对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制定海洋战略和政策、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等海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世界海洋及其资源的和平利用出现了新的平衡。《公约》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成为国际海洋行为的“游戏规则”,国际舆论认为《公约》是当代国际法发展的里程碑。《公约》对海洋秩序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约》明确确定了领海的宽度可达12海里、毗连区宽度可以延伸至24海里,还确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为沿海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等。从而大大突破了传统海域的概念,特别是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制度突破了“领海之外即公海”的海洋法规则,致使3.61亿平方千米的海洋表面中的1.09亿平方千米海域将被划归沿海国管辖,占到海洋面积的30.3%(倪征,1998),从而大大地缩小了公海总面积。加之各国依据《公约》重新划定自己的管辖海域,使得整个海洋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次海洋利益大调整中,那些海岸线长和岛域多的国家得到了较大的实惠,例如:美国、法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倪健中,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