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汉,黄氏兄妹(黄宗江、黄宗淮、黄宗英、黄宗洛、黄宗汉)中的小弟、1948年加入地下党的老革命,1978年年底主动请命到严重亏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厂——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就任厂长。然而,他没有想到,他的一句“当厂长就得给国家挣钱”会产生振聋发聩的政治意义。黄宗汉在东风厂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然而,改革必然会损害计划经济体制下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诸多矛盾终因1981年作家理由的一篇题为《希望在人间》的报告文学而点燃,以至高层介入才使问题获得最终的解决。
所谓的“破冰之旅”,要打破的“坚冰”,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关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碍。而“缝隙”则是指制度柔性的一面,这使庞大而僵化的行政体制具有一定的自由政治空间,其弹性使最初的改革成为可能。
中国社会有意思的地方其实就在于,一方面,它因高度集权而被严密统制,一旦遭遇突发事变,它可迅速高效地动员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去应对;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每个层面都有可以运作的自由政治空间的社会。
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城乡社会学。
阮丹青,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网络、社会阶层与流动、教育与社会平等。
定宜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清史和满族史。
序
导 言
第一章 请命
第二章 两个月:扭亏为盈
第三章 “东电”的悖论
第四章 螺丝钉引出的新思路
第五章 结构层面改革的深化
第六章 “东风方式”及其现实意义
第七章 一篇报告文学惹出的风波
第八章 “乱起萧墙”: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九章 黄宗汉调离与“东电”的最后结局
第十章.北京东风电视机厂的改革于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跋
附 录
他的舞台生涯有着辉煌的一幕,在《大团圆》的多幕话剧中扮演老四。这个剧本是大哥黄宗江创作的,由焦菊隐担任导演。剧情里不乏黄家兄妹们生活经历的影子,写的是太平洋战争之后一家人分而复合。但是,国统区一片黑暗,民不聊生,使兄妹们思聚又不得团圆,最后姐姐和四弟毅然出走,奔向解放区去追求光明。同台演出的有孙道临、于是之……净是当代剧坛的精粹。“我是跟当代名角同台演过戏的!”黄宗汉回忆说。那时他还是一个翩翩少年,灵气、帅气、略有几分书生气。剧情的结尾也与他的经历不期而合,他是全家人当中第一个入党的,本来真的在筹划奔赴解放区,只是由于组织的需要让他留下,迎来了北京的和平解放……
他所以没能如他的兄长和三姐那样从事于文艺事业,据说是在解放后分配工作时,由于一个可爱的老头儿的疏忽所造成的。
解放军入城后,他接到组织的召唤,匆匆去指定的地点集合。一群生气勃勃、喜笑颜开的年轻人,聚集在一幢小楼前的院子里,每人接过一张表格,简单地填写了几行字。表格送到了小楼上,这是决定命运的时刻。而主宰他的命运的那个老头儿,也许忘了他是黄家的老四,或者压根儿就没当做一回事。当时的北京百废待兴,许多事情迫在眉睫,更顾不上找每个人谈谈分配的志向,老头儿从楼上走下来,朝大家一挥手:“立正——向右转!”于是,他们这支齐刷刷的队伍,开到宣武区去接管。从此,他坐在区委宣传部的办公室里,开始了二十多年政工干部的生涯,与他的家人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