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学人都应该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学科传统。社会学虽源自西土,但若要在中国真正生根,就必须精心培育及呵护自己的传统。
苏国勋和叶启政作为近三十年来华人社会学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对后辈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集即是通过三代华人社会学者围绕韦伯及其他社会理论主题展开的对话,来感受这一初生传统的激荡,并庆贺苏国勋先生的七十华涎及叶启政先生的荣休。
编前语
见证中国社会学重建三十年--苏国勋先生访谈录
临别前的告白
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
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韦伯的帕森斯化”与“韦伯派帕森斯”--基于韦伯一帕森斯思想关联性的考察
韦伯关于现代国家与经济发展的论述的初步考察
把个人带回社会
从支配关系看中国传统社会--韦伯论中国家产制
韦伯的理性“进步”及其意义问题
象征交换与“正负情愫并存”现象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本土化
心的概念与文化自觉的社会学--从苏、叶两位老师的近期观点谈起
卢梭对现代教育传统的奠基
“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一项基于民问谚语与传统戏曲的社会学探索
“经术”与“吏事”:中国古代的治理实践--《官箴书》研究提纲
研讨会总结发言
苏国勋教授著译年表
叶启政教授著译年表
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
苏国勋一韦伯思想东渐:一种知识社会学的简略考察
作为社会学经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其思想为中国学术界所熟悉要远比马克思和涂尔干晚许多。马克思的思想随着俄国十月革命(1917)的炮声即已传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列以全集的形式由官方的中央编译局翻译出版,作为国家的信仰体系,其影响可谓家喻户晓。涂尔干的著作则是由留学法国的许德珩先生(《社会学方法论》,1929)和王了一(王力)先生(《社会分工论》,1935)的译介在1930年代出版的。这两部著作中文译本的出版,不仅使涂尔干以及以他为首的法国年鉴派社会学在学术界闻名遐迩,而且也使他所大力倡导的功能主义在中国社会学深深植根。那时人们更多地把涂尔干视为整体论一功能论者,强调他的方法论所主张的要像研究“物”(thing)一样来研究社会的经验主义观点,即侧重他的社会实在论维度,而缺乏深入地将其社会学思想理解为古典经验论与先验论之间的张力表现,譬如他主张的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对人们的行动具有某种强制性的“社会”或“社会性”是一种由道德、“集体意识”或“集体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构成的观念实在,显然这里更多地属于涂尔干称之为“社会学理性主义”的观点,而不是或主要不是经验论观点。由于中国社会学舶来自英、法的实证主义思想,在传人的早期,孔德、斯宾塞的化约论一社会有机体论和涂尔干的整体论一功能论传播甚广,几乎脍炙人口,相比之下,德国人韦伯侧重从主观意图、个人行动去探讨社会的理解(versthen)、诠释的进路(interpretative approach)则少为人知。加之,韦伯的思想大多是后来经过美国人的移译辗转从英文传播开来,虽然他与涂尔干同属一代人,但在德国以外成名则要比涂尔干晚了许多。或许这就是中国早期社会学文献鲜有提及韦伯名字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