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成为雕像,注定繁华消歇,默默无言了。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常常念起梅贻琦一九三一年就职演说中的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今,大师之出,远不如当年之盛。
当年的大师,如梁思成、叶企孙,在清华园里也都有了雕像,作者在文中曾为他们的雕像放置非地而抱不平,其实大可不必。早年清华国学院的四位大师,不是至今还没有一座雕像吗?
其实,雕像最好的位置还是在后人心中。
曾昭奋先生的《清华园随笔》是一本感慨的书。其中,核心的是从一九九四年到二oo三年这十年间,逐年为清华校庆写的十篇文章。无异于带着读者在清华园里走了一遭。
清华园里,现在竖立的十几座雕像中,不但有从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时学习苏联把清华改造成单一工科大学的校长蒋南翔的像,也有了一九四九年前主持校政后来在台湾去世的老校长梅贻琦的像。
人一成为雕像,注定繁华消歇,默默无言了。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常常念起梅贻琦一九三一年就职演说中的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今,大师之出,远不如当年之盛。
当年的大师,如梁思成、叶企孙,在清华园里也都有了雕像,作者在文中曾为他们的雕像放置非地而抱不平,其实大可不必。早年清华国学院的四位大师,不是至今还没有一座雕像吗?
其实,雕像最好的位置还是在后人心中。
曾昭奋并非出自梁思成门下。他第一次听梁先生讲话,是一九五九年冬在广东母校的班级里,应邀来演说的梁先生,真诚地讲到建国十年来建设成就的伟大,讲到首都十大建筑创作的成功,接着,他抑制不住激动地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在这之前,北京市负责人早已断然宣布:“谁要是再反对拆城墙,是共产党员就开除他的党籍!”这对党外人士自然也有威慑的作用。于是人们沉默了,梁思成也只剩下“喊痛”的微弱声音,可惜在《梁思成文集》中没有留下这以男一种形式说“不”的记载。同时,在文集中也找不到“二战”后期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时,他希望美军对奈良和京都这两座文化古城手下留情的呼吁,以及北京围城时为攻城部队做出保护古建筑标志的纪事。先生在文集之外所做的这些,跟他的学术研究一样,渗透着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珍爱之情。“梁先生也许不会理解:整个儿的一座两座古城,在即将落下炸弹之前可望得到保护;一个伟大的文化古都,在攻城的炮弹还未发射时可以获得关怀;而一线城墙却连‘保护’的意见也不能再说,只能眼巴巴看着它在和平时期里彻底地消失。和平时期的破坏,也会像战争时期一样地野蛮、粗暴、无理性!”
曾昭奋说得对,“历史过早地为梁先生铸就了这缄默的雕像”。
回首二十世纪前半叶大师们出入清华园的年代,清华还只有一九一九年以前落成的所谓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最高的才三层,总面积不过一万平方米。然而这个图书馆是“造就”了曹禺、钱锺书、费孝通等学人的地方,也是几代清华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而至今屹立校园中心的科学馆,像一座纪念碑似的使人想起叶企孙。
……
清华园:雕像无言(代序)邵燕祥
卷上
清华园里可读书?
第十二座雕像
清芬正气传当世
图书馆静悄悄
科学春秋
散步清华园
后摇篮曲
大楼与书桌
江河万里
芳草萋萋忆仙洲
公共艺术的空间有多大?1DO
“匠人营国”--从此京到南通
家在蓝旗营
情系国家大剧院
寻找此大,回望清华
在湖之洲
卷下
打开中国建筑“意匠”的宝库
上下求索,指点江山
《世界建筑》杂志
“冷眼向洋看世界”
平宾的道理清新的气息
此园酒家、梁启超纪念馆和梁恩成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代大师出梁门
百年此大的两幢新建筑
新天桥剧场观感
王毅的方案
宾事求是面对西方建筑
八仙过海:
十大师印象记
“这是我的文集”
学术传薪火,弟子著文章
永远的圆明园
《世界建筑》情结
我读《生活》与《读书》
老师讲《背影》时,本来就听不懂,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小孩还没有《背影》那样的人生阅历。这回读《荷塘月色》,没有老师的朗诵,也没有老师的讲解,比起“父亲的背影”那一段来,更不好懂了。荷花为什么就像“刚出浴的美人”呢?“刚出浴的美人”不就是在池塘里洗完澡沿着石阶爬上来的女人吗?这我看多了。村里多池塘,女青年就爱和着衣服在池塘里洗澡。为了雅观,下水时都换了黑色衣裤。她们从水里爬上来时,湿淋淋的一身黑,长长的黑发贴在脸上、脖上、肩膀上,老太太都骂她们“水鬼”。那时候,还没有读过杜衍的“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没有读过杨万里的“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也没有想到趁着月夜跑到荷塘去体味一下。
长大了,成了知识分子了,知道了《背影》和《荷塘月色》所流露的,是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温情。但在刚解放时,对阶级的理解是很糊涂的。一九五。年初,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来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从秘密转为公开,动员学生们加入。在填申请书时,我就犯愁了,其中“阶级成分”怎么填?我去找支部书记,他问我:“家里有田吗?”“有多少?”“那就填小资产阶级吧!”我心里不同意,我认为家里很清苦,远不够小资产阶级的水平,自作主张填了“半小资产阶级”。
那时候,关于国旗的意义的宣传大体是这样说的:四颗小星从上到下分别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四大阶级”。工人、农民、资本家我都见过。什么是小资产阶级?还是在小学时读巴金先生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时留下的印象。在这个“三部曲”中,有三个女青年知识分子,被称为“三个小资产阶级的女性”(对比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我想,书中那些“小资产阶级”,衣食住行那么排场,还能上大学:他们是小资产阶级,我至多也就是“半小资产阶级”。当时填人团甲请书对,就是这么个认识水平。
后来,关于国旗图案的含义,似乎不再谈“四大阶级”了;再后来,小资产阶级好像又被并入资产阶级,不再是独立的阶级了,而小资产阶级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思想)一直是要不得的东西,是思想改造的重要内容。五十年代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过后,就曾有所传闻:北京文艺界人士月夜中泛舟北海,郑公振铎叹日:“月色这样美,诸公如此良夜何?’’几位有身份者竟面若冰霜,警惕地沉默着,弄得郑振铎很尴尬,暗自埋怨自己不该为月色所诱,露出了小资产阶级的尾巴。彼一时此一时也,郑振铎不是朱自清,一篇新的《荷塘月色》,只好眙死腹中。
……